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来源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送别诗抒写家国故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它与诗人的个性、时代的精神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诗歌海洋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风格 魅力
  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
  2.1 亲人离别
  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要从长安远赴四川上任。人在长安,举目千里外的四川,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因此,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儿女情长般挥泪告别啊!表达出王勃面对离别,胸襟豁达;面对朋友,情真意挚。
  2.3 落第归隐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孟浩然40岁进京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时写给王维的。诗人孟浩然向王维吐露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在怨怼的基调中,折射着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2.4 志同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人生坎坷,生活颠沛流离,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阳相遇,并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结下真厚友谊。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杜甫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挂念和对李白遭诬受害的同情。李白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写出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自己歌兴不起、酒兴不再,表达出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 送别诗的主题
  3.1 伤离别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从长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长安遥望蜀川,迷蒙的风雨遮住了视线,间接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2 宽对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朋友间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对朋友的宽慰之意毕现。
  3.3 祝前路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请朋友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诸多祝愿。
  3.4 忧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春江渺茫,那担心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处所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3.5 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之中,表达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坚强性格。
  3.6 励志向
  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和力量地激励朋友去奋斗、去拼搏,终会有名满天下的那一刻。
  3.7 赴天涯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北向长安,朋友南向潇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 送别诗的艺术特征
  4.1 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落日时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后两句直抒肺腑之言,诗人没有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4.2 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颔联和颈联,李白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出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联,李白和朋友挥手告别,连那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4.3 使用修辭
  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为逐臣、漂泊远去的友人。
  4.4 虚实结合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第三联,诗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所去之地湖南应是“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主旨鲜明、艺术表现力强,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09)
  [3]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04)
  [4]王慧敏.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5]赵莉.盛唐送别诗略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6]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责任编辑:陈 顺
其他文献
摘要:西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3)代表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丰富的内涵吸引着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多样的阐释,而生态批评是近年来阐释西蒙的一个较新的角度。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中,西蒙是一名勇敢的生态战士,以巨大的勇气亲身实践着回归自然,与自然交流和保卫自然的绿色信念。  关键词:《蝇王》
期刊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难以分割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外语教学不能撇开文化因素而独立进行。成功的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了解语言所承载和反映的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举了一些较为实用的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导入 意义 策略  1 引言  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都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过评述,而
期刊
摘要:采用自编结构式问卷,对四位“蚁族”进行访谈,根据为期一年的实地观察记录材料,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之上采取开放式编码,对影响“蚁族”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是影响“蚁族”生活满意度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访谈 扎根理论  “蚁族”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年龄集中在22~29岁间,九成以上属于80后;学历较高,毕业后平均从事过3份工作,月平均收入低于2000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产品和服务已经延伸到社会民生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网络空间的私密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加速了网络谣言的滋生。本文以明晰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提出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责任、确立执法机制的应对策略,以达到维护合法权益,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界定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语言磨蚀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影响外语磨蚀的七大因素,从语蚀本体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磨蚀现象做初步分析。  关键词:语言磨蚀 二语习得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日益增多,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习得问题也成为高校面临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本人就是一名少数民族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以
期刊
摘要:基于语言、文化等因素,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442名佤族中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母语保持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对自身民族身份认同度较高,母语在家庭环境中保持较好,但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汉语使用率较高,母语流失情况比较明显。  关键词:佤族中小学生 民族身份认同 母语保持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XJA740013)  1 研究背景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数学兴趣量表考察100名高三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并收集了这些学生第一次参加昆明市高三数学统测的成绩,以了解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男女生在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成绩上均无显著差异;同伴互助、教师鼓励、激发上进等方法有助于提高高三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兴趣 数学成绩 智力  1 引言  
期刊
摘要: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缅甸留学生为对象,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后发现:第一,其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第二,其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  关键词:缅甸留学生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汉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学好语言,则无法脱离文化。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在语言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英文影视赏析已经在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不少高校教师不仅进行了教学实践,还做了相关的理论及课题研究。本文笔者运用通识教育理念,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讨论了在少数民族高校构建英文影视赏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 建构主义 英文影视赏析 民族高校 建构  大学英语的教学
期刊
摘要:良好的情感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多种情感问题,情感教育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班主任作为连接大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缓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为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 班主任工作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院级重点课程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当前的大学生情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出现很多新的现象和问题,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