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委員:
将孔子诞辰日设为国家阅读节
如今人们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经典的有效阅读却日益式微。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同时,把国家阅读节设定在9月28日,正值学生上学时期,接下去的国庆假期又为活动的后续开展、为成年人的节后阅读提供了更多时间。
周洪宇代表:
我国应尽快出台《学校法》
目前,我国有各类教育机构200多万所,但至今也没制定《学校法》。由于法律缺位,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一直未能确立,权利义务不清,责任界限不清,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可能要承担无限责任。
各级学校权利和义务不清。什么应该负责,什么不应该负责等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重大困惑。现在出了事故,学校是在承担无限责任。陷入了哪个闹得凶,哪个赔偿多的恶性循环。我国应尽快出台《学校法》,明确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以此遏制“校闹”。
刘长铭委员:
农村教师工资应该更高
虽然有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的政策,但结果是农村学校成了他们的毕业入职训练班。
农村缺少教育资源,人员缺编。短期支教解决不了问题,但业务娴熟的教师都上有老下有小,长期支教有实际困难。他建议,应立足于本土化来解决农村教育师资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补助标准,其标准要明显高于城镇教师。
刘焱委员:
早教机构监管需加强指导
0至3岁学前教育早教机构快速增长,良莠不齐,监管真空,1998年第一所早教机构成立至今一直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一般以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等名义注册,没有行业准入标准。我国有8000万0至3岁儿童。她建议,加强对0至3岁早教机构的管理,将之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主管部门教育部应该加强对早教机构的指导和监管。
孙惠玲委员:
跳出应试思维
义务教育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后,如何保障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如何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如何有效激励校长办好学,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她还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今年两会,我在关注如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有效激励问题的同时,还会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跳出应试思维,从孩子未来发展来看今天的教育改革。”
孙晓梅代表:
增设“家庭”学科
为什么80后、90后离婚率高?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交际能力比较差,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时候,很有可能过不习惯。要解决离婚率高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要有家庭学科。从小就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婚姻、夫妻,夫妻相处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克服,怎么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等。
学科内容还包括房间的收纳,怎么挑选住房,服装怎么穿,参加葬礼、婚礼,朋友礼仪以及婆媳关系的礼仪等。她透露,家庭课程准备在北京市试点,从高中开始。
严琦委员:
让留守儿童能在城市生活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心理发展异常。政府应该增加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定学校的数量,名校应有专门生源指标用于定向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收取借读费。通过创造教育条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农村,而是能够和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
张改琴委员:
注重家教家风
我在想,一个好的家风,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道德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小家和睦,则大家和谐。
培养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用刻意,只要始终保持追求真善美的平常心,比如给孩子讲讲如何尊老爱幼、知礼谦让,引导孩子润物细无声地形成一种默契、一种规则,把这些规则坚守下去,就是一种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立身之本。
胡卫委员:
别给营利性民办校贴“坏”标签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管理办法不同。尤其不能给营利性学校贴上唯利是图、质量低下的标签,不能有歧视政策。政府要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者和监督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给予二者不同的发展空间。
王均金代表:
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这些年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与往年比,投入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投入仍不多的原因在于我国学龄人口基数大,政府负担重。
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更多地保底线、保公平,不用大包大揽,对于一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让市场来解决。义务教育好不好,核心是体制、机制、文化,而不在于学校属性。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好了,可以给政府减负。民办教育应该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希望接受有个性、有特点教育的学生,高端的民办教育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生均经费可降低一大块。民办学校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行者所做的探索非常有意义,要想保持不断领先,未来还要利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探索。
王广谦委员:
对民办高校支持再大些
过度依赖学费办学是民办高校共同之处: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学费;另一方面,学校质量的提升又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有限的资金难以支撑其再发展。 国家可以加大对民办大学的支持力度,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企业家办学应该是公益事业,不能靠办学挣钱,举办大学的过程中,资金不能抽离。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民办大学的贡献度,进行差异化补贴。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陈奕威代表:
全面放开随迁子女“异地中考”,稳步放开“异地高考”
全面放开随迁子女“异地中考”,稳步放开“异地高考”,让他们能在流入地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解决好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其“有学上、上好学”,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不能让他们就这样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从国家层面向小学和初中学生发放包含“生均教育经费”的义务教育卡,做到“全国统筹”“卡随人走”“专项使用”,入读民办学校的可以抵充部分学费,入读公办学校的则归流入地财政所有。如果教育部能直接给学生发包含补贴的教育卡,让这笔钱直接给到学生就读的学校,这样就可以缓解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姚明委员:
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达成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维目标,只有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全面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塑造一大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
专项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可以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进而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鍛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贺颖春委员:
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对于民族地区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有着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教育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年免费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质量的改善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拉动作用。但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基层学科教师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
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基层教师的交流力度,让更多的城区老师到偏远基层学校去授课和交流,同时,基层的老师也可以去城区学习交流,缓解基层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李和平委员:
应制定高中生均拨款标准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投入最少,目前学校基本是靠收费维持运转。他认为,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从近期看,各级财政应积极采取措施,对“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而导致减少的经费投入,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全部予以补足,以维持现有的经费投入水平,确保高中学校能够正常运转,确保普通高中有序运行。从长远看,应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普通高中财政生均拨款标准和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经费投入上予以保障。在现有的教育投入水平下,通过优化教育支出,完全可以实现高中办学经费按生均拨付。
袁寿其代表:
学科授予权可适当下放
目前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已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高校仍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未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建议在开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工作时,对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且目前已经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非一级学科博士点,给予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这类指标可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地方高校申报评审,以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另外在对ESI前1%的非博士点学科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的基础上,加大对此类博士点学科的常态性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
李向玉委员:
中国教育输出要有国际标准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据统计,2013年,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当教育输出到达一定规模时,就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标准了。
国际标准有什么用?打个比方说,外国人来中国学做中国菜。他到底该学什么?刀工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学做几道菜?怎么考核他的水平?这都需要有一套通用的标准来指导。标准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内容。对外汉语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国际标准,外国人要学汉语就要通过中国的考试,这是很好的办法。茶艺、中医、民乐,这些受外国人欢迎的教育项目也应该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标准。
将孔子诞辰日设为国家阅读节
如今人们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经典的有效阅读却日益式微。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同时,把国家阅读节设定在9月28日,正值学生上学时期,接下去的国庆假期又为活动的后续开展、为成年人的节后阅读提供了更多时间。
周洪宇代表:
我国应尽快出台《学校法》
目前,我国有各类教育机构200多万所,但至今也没制定《学校法》。由于法律缺位,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一直未能确立,权利义务不清,责任界限不清,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可能要承担无限责任。
各级学校权利和义务不清。什么应该负责,什么不应该负责等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重大困惑。现在出了事故,学校是在承担无限责任。陷入了哪个闹得凶,哪个赔偿多的恶性循环。我国应尽快出台《学校法》,明确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以此遏制“校闹”。
刘长铭委员:
农村教师工资应该更高
虽然有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的政策,但结果是农村学校成了他们的毕业入职训练班。
农村缺少教育资源,人员缺编。短期支教解决不了问题,但业务娴熟的教师都上有老下有小,长期支教有实际困难。他建议,应立足于本土化来解决农村教育师资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补助标准,其标准要明显高于城镇教师。
刘焱委员:
早教机构监管需加强指导
0至3岁学前教育早教机构快速增长,良莠不齐,监管真空,1998年第一所早教机构成立至今一直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一般以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等名义注册,没有行业准入标准。我国有8000万0至3岁儿童。她建议,加强对0至3岁早教机构的管理,将之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主管部门教育部应该加强对早教机构的指导和监管。
孙惠玲委员:
跳出应试思维
义务教育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后,如何保障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如何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如何有效激励校长办好学,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她还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今年两会,我在关注如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有效激励问题的同时,还会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跳出应试思维,从孩子未来发展来看今天的教育改革。”
孙晓梅代表:
增设“家庭”学科
为什么80后、90后离婚率高?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交际能力比较差,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时候,很有可能过不习惯。要解决离婚率高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要有家庭学科。从小就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婚姻、夫妻,夫妻相处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克服,怎么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等。
学科内容还包括房间的收纳,怎么挑选住房,服装怎么穿,参加葬礼、婚礼,朋友礼仪以及婆媳关系的礼仪等。她透露,家庭课程准备在北京市试点,从高中开始。
严琦委员:
让留守儿童能在城市生活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心理发展异常。政府应该增加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定学校的数量,名校应有专门生源指标用于定向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收取借读费。通过创造教育条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农村,而是能够和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
张改琴委员:
注重家教家风
我在想,一个好的家风,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道德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小家和睦,则大家和谐。
培养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用刻意,只要始终保持追求真善美的平常心,比如给孩子讲讲如何尊老爱幼、知礼谦让,引导孩子润物细无声地形成一种默契、一种规则,把这些规则坚守下去,就是一种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立身之本。
胡卫委员:
别给营利性民办校贴“坏”标签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管理办法不同。尤其不能给营利性学校贴上唯利是图、质量低下的标签,不能有歧视政策。政府要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者和监督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给予二者不同的发展空间。
王均金代表:
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这些年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与往年比,投入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投入仍不多的原因在于我国学龄人口基数大,政府负担重。
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更多地保底线、保公平,不用大包大揽,对于一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让市场来解决。义务教育好不好,核心是体制、机制、文化,而不在于学校属性。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好了,可以给政府减负。民办教育应该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希望接受有个性、有特点教育的学生,高端的民办教育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生均经费可降低一大块。民办学校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行者所做的探索非常有意义,要想保持不断领先,未来还要利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探索。
王广谦委员:
对民办高校支持再大些
过度依赖学费办学是民办高校共同之处: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学费;另一方面,学校质量的提升又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有限的资金难以支撑其再发展。 国家可以加大对民办大学的支持力度,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企业家办学应该是公益事业,不能靠办学挣钱,举办大学的过程中,资金不能抽离。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民办大学的贡献度,进行差异化补贴。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陈奕威代表:
全面放开随迁子女“异地中考”,稳步放开“异地高考”
全面放开随迁子女“异地中考”,稳步放开“异地高考”,让他们能在流入地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解决好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其“有学上、上好学”,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不能让他们就这样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从国家层面向小学和初中学生发放包含“生均教育经费”的义务教育卡,做到“全国统筹”“卡随人走”“专项使用”,入读民办学校的可以抵充部分学费,入读公办学校的则归流入地财政所有。如果教育部能直接给学生发包含补贴的教育卡,让这笔钱直接给到学生就读的学校,这样就可以缓解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姚明委员:
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达成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维目标,只有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全面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塑造一大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
专项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可以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进而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鍛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贺颖春委员:
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对于民族地区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有着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教育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年免费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质量的改善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拉动作用。但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基层学科教师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
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基层教师的交流力度,让更多的城区老师到偏远基层学校去授课和交流,同时,基层的老师也可以去城区学习交流,缓解基层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李和平委员:
应制定高中生均拨款标准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投入最少,目前学校基本是靠收费维持运转。他认为,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从近期看,各级财政应积极采取措施,对“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而导致减少的经费投入,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全部予以补足,以维持现有的经费投入水平,确保高中学校能够正常运转,确保普通高中有序运行。从长远看,应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普通高中财政生均拨款标准和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经费投入上予以保障。在现有的教育投入水平下,通过优化教育支出,完全可以实现高中办学经费按生均拨付。
袁寿其代表:
学科授予权可适当下放
目前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已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高校仍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未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建议在开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工作时,对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且目前已经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非一级学科博士点,给予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这类指标可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地方高校申报评审,以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另外在对ESI前1%的非博士点学科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的基础上,加大对此类博士点学科的常态性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
李向玉委员:
中国教育输出要有国际标准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据统计,2013年,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当教育输出到达一定规模时,就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标准了。
国际标准有什么用?打个比方说,外国人来中国学做中国菜。他到底该学什么?刀工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学做几道菜?怎么考核他的水平?这都需要有一套通用的标准来指导。标准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内容。对外汉语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国际标准,外国人要学汉语就要通过中国的考试,这是很好的办法。茶艺、中医、民乐,这些受外国人欢迎的教育项目也应该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