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写作解读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侧重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聚焦,即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及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但由于鲁迅作品时代背景较久远,学生个人经历、经验有限,情感理解能力不高,学生在学习语文作品时尤为畏惧接触周树人先生的小说。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学中能轻主题思想挖掘,重鲁迅文本的写作分析, 或许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消除畏惧感。现以小说《祝福》为例,寻求它对学生写作的启示。
  一、依据主题选择题材
  写作构思时,主题决定题材,主题相异,作者须挖掘更多精彩题材来展示主题。鲁迅先生在探讨其写小说的原因时曾提到,在写小说的前10年,始终抱着“启蒙主义”理念、“为人生”理想来构思文章,试图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作品中以引导改良“这人生”。也正因为有此观念,鲁迅极为痛恨小说的别号,为改变这种小说歧视,他特地扩大了小说取材范围,纳入了病态社会的底层困难民众。《祝福》就是这样一本小说。《祝福》旨在突出没落封建礼教肆意残害民众,人情冷漠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为了恰当有效地表现这一主题,鲁迅先生选取了鲁镇这个他熟悉且不起眼的封闭小镇,锁定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受封建礼教残害致死的小人物,详细介绍了她多苦多难的人生。原本生活在卫家山的女人祥林嫂在丈夫死后,被婆婆算计出卖。为保护自己,她拼命逃脱,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寻获了一份工作。然而,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她在做工过程中备受虐待,每天的日子苦不堪言。一段日子后,她还是被婆婆找到,并被带回家被迫与贺老六成亲。不久,祥林嫂诞下了儿子阿毛,日子过得安稳了些。但这种安稳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受地主虐待,祥林嫂的新丈夫贺老六身心俱疲,最后死去,其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了。一重又一重的打击让祥林嫂难过不已,但周围人不但不安慰她,还指责她克夫克子,要她捐赠门槛为自己赎罪,避免之后“在阴间”饱受苦难。为了不“在阴间”受苦,祥林嫂想尽办法攒钱,买了门槛捐赠。尽管如此,人们依然歧视她,最终穷困潦倒的祥林嫂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凄惨地离世。这种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主题。这告诉我们,在写作中,应先确定主题,然后依据主题需要来选取题材,不求“高大上”, 但求恰如其分。
  二、借叙述技巧增强表现力
  小说本质上是在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叙述技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故事主旨的呈现效果。目前,故事描写可应用的叙述技巧相对较多,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叙述方式来看,顺叙固然会脉络清晰,却易流于平铺直叙,缺乏吸引力,插叙、倒叙等均能有效地弥补顺叙的不足。《祝福》在倒叙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插叙方式,实现了故事的层层套嵌。比如,“我”回魯镇观看传统祝福礼时插进了昨日巧遇祥林嫂之事;“我”准备明日离开时,听闻四叔抱怨祥林嫂这样的“谬种”的死讯破坏了祝福礼的氛围;祥林嫂突然间的失踪制造了悬念,引出她与贺老六短暂的安稳生活,以及阿毛被狼吃掉对她造成的永久伤痛;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受到冷遇和歧视,被四叔家打发走,流落街头,惨死在除夕的热闹之中。整个故事既有主线时间的延续,又有副线情节的补充解释,一主一副相互映衬,每个情节环环相扣。读者阅读时通过抽丝剥茧,逐步解读,逐渐感受到文章在叙事方式上强大的吸引力。 在叙述视角上,鲁迅先生借“我”的眼看鲁镇发生的一切,包括祥林嫂的命运,又借鲁镇人的眼看祥林嫂的一生,形成了双重看客模式,这种叙述视角是“我”和鲁镇人“共同见证”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我”和鲁镇人都是祥林嫂的看客,又都对她的命运产生了影响。当祥林嫂带着一丝希望,向“我”这样一个识字人询问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时,“我”的犹豫不决、关于人死后“说不清一家人能否见面”的话语压垮了祥林嫂,使之希望彻底地被摧毁了,增加了她的精神恐惧,同时也加速了她的死亡,可以说“我”在无形之中成为了祥林嫂之死的最终推手。鲁镇人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鄙薄,尤其是促使她一次次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一次次揭开她内心的伤疤,不给她愈合的可能。四叔一家在祥林嫂再次回鲁镇后因对她的排斥与嫌弃而导致她流落街头,没有了安稳生活的希望。这种双重视角不仅是看,还直接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影响,比单一的叙述视角更多样化,更全面客观。而“我”在看祥林嫂的同时,也在看鲁镇人,由关注一个主要人物扩大到关注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消失在寒冬之中,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人性本身以及他们的命运。当然,读者站在第三个层面能看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解答祥林嫂提出的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时含糊不清,采取逃避态度,又引起了思想启蒙者对自我浅薄和软弱问题的反省。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尝试这种多元化的叙述视角,那么所写的作文就不会显得稚嫩了。
  三、巧用点面结合的人物描写方式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往往让读者感觉自己身上有人物的影子,人物身上也有自己的印记, 换句话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是“活着的”。描写《祝福》里的祥林嫂时,其不仅应用了环境、语言、肖像描写,还用了动作、心理以及细节描写。例如,灰白色的云、让人耳鸣的爆竹、幽微的火药香及团团飞舞的雪花表现出的鲁镇热闹忙碌而又压抑阴沉的氛围,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我”回鲁镇初遇祥林嫂时,祥林嫂一手提着装着既破又空的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下端已裂开的长竹竿,像是真正的“乞丐”。整个回忆,鲁迅先生非常细致地描绘了祥林嫂的碗与长竹竿。其中,碗破了,还是空的,竹竿比她还长,不适合她,而且下端开了裂,这都表明没有人关心怜悯她,她的处境困顿艰难。鲁迅先生将这些不同层面的描写综合运用,自然形象地写出了真实的祥林嫂。在多层面描写的同时,鲁迅先生还非常擅长突出个别点。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曾提到,要“极省俭地”描绘人物特征,要刻画人物的“眼睛”。《祝福》里,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了12次描写,并且每次各不相同,由初到四叔家时的“顺着眼”到死前我见时的“间或一轮”, 每次的眼睛描写都暗含着人物命运的变化。在学生的写作中,若能点面结合地描写人物,那么人物形象自然会栩栩如生。
  四、力求语言简约凝练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作者很少直接站出来用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对所写内容横加点评,亦未应用多种多样的修辞和华丽的言词。他认为,写文章也罢,写小说也罢,应尽量避免“行文唠叨”,只要意思到位,哪怕没有陪衬都是好的。比如,中国旧戏花纸,以往是没有多样背景的,仅几个人物而已,现在却出现了多种背景。但这并不妨碍写作目的的表达,故而鲁迅先生对此描写非常简洁。同理,写《祝福》时,他也尽可能地进行简单客观地白描,不直接哀叹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既定观点去看待作品,然而相比冗长的哀叹评论,简单明了的客观事实却更具强说服力,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客观公正解读。
  以上是笔者从《祝福》一文中得到的写作启示。如果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多从写作角度进行解读,并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与写作双管齐下,不生硬地将作品的思想主题塞给学生,或许学生会慢慢走近鲁迅,甚至喜爱鲁迅。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
其他文献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由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现已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这篇尚不足四百字的文章中,作者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争,让身处千年后的读者依然感受到当时局势的急迫感,以及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烛之武所表现出的才智。这篇短文虽然简短,但行文的细节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与高超的思辨精神,也展现出了作者高水平的叙事艺术与行文水平,在细节铺陈中实现
期刊
汉语是以“汉字”为核心的语言体系,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文言书面语,更是只能以“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从汉字入手来解读,毫无疑问是符合文言文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其核心要素是“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要求课堂应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在教学《
期刊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周围环境”涵盖甚广,尤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习惯、认知、思想
期刊
自读课文,要将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自主思考、增进阅读理解力。从教材阅读体系来看,自读课文并非完全由学生来完成,而是要善于激活学生自主意识,围绕阅读主线,联结课内与课外,促进学生将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迁移到自读课文中,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目标。显然,自读课文,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领,搭建学生自读、伙伴互读情境,让学生从阅读中拓展思维,读懂、读透课文。  
期刊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被收录在部编版小学教材中。这篇文章以灵活轻快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神形兼备地描绘出威尼斯的异国风情。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精确地抓住小艇的特点,并与周围的景象以及人物的活动相结合进行描写,为读者展现出水上城市的别致风情。欣赏这篇文章,可以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探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科普文阅读做了这样的要求:在分析综合能力考查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语言特色;在鉴赏评价能力方面,要求考生在答卷过程中,需要对科普文的相关特点进行深入探究,详细思考并进行判断。根据以往阅读题目来看,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相关科学知识,是一种说明文体。在考查过程中,通常以小品文为主。整篇文章用词通俗易懂并且严谨准确,趣味性强。考试时命题的形式也较为灵活,笔者结合试题对科普文语言特点
期刊
前一阶段,我在苏州市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了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走进小说天地”,其中有关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程预设和课堂生成有很大的可變性,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及学习素养来设计活动计划方案,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法,才能有效提升综合性学习效果。  一、选择适切的活动主题  “走进小说天地”共有三个部分: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和展开想象的翅膀,每个部分又设计了四个活动,
期刊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执行项目的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