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维德·达尔:我拍克什米尔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贾维德·达尔(Javed Dar),出生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J&K)夏季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郊区的一个村子里。克什米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世界最著名的冲突地区之一,有媒体评论它是南亚的导火索。
  作为新华社新德里分社摄影雇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报道这一地区的冲突。不过,我在拍摄枪战、动荡、抗议的同时,也关注这里的日常生活,力图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应具有让不同层次的观者看懂自己照片的能力。老实说,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乡拍摄,心情十分复杂。
  因此,我既拍和平、富足的日常生活,也拍对峙、抗议、镇压和痛苦。日常生活和特殊事件对我来说同等重要,这样才能在现场为观者描绘出克什米尔的生活全景。我希望用照片带着观者在克什米尔巡游,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些就是克什米尔多年来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里生活,你总会有新体验。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明白拍摄抗议、冲突场面时,必须快速、警觉,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催泪弹烟雾、纷飞的石块和橡皮子弹中工作非常危险,但这是我们的天职,这样拍摄的现场照片才是最真实生动的。
  经验还让我懂得,虽然完成拍摄任务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死者的隐私权为代价。比如,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葬礼与其他地区不同,我经常拍到群情激奋的年轻人抬着死者下葬、妇女泪流满面地与死者告别、愤怒的人群在葬礼上高呼口号等场面。此时,摄影记者必须十分小心,理解死者亲属、朋友、邻居们的感受,避免引起误会。冷静、投入、专注、尊重是我此时对自己的要求。
  在克什米尔拍照片总有一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只有春天在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里,才能暂时使我放松下来,忘记冲突。但许多时候,当我想到这片美丽的土地正在遭受冲突和蹂躏时,心情顿时沉重下来,这种情绪也反映在我的照片里。
  我相信摄影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可以为事物增添生命和色彩!
其他文献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欲望。这种观点早已在许多艺术家作品中得到证明,美国著名摄影家格雷戈里·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1962~)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同样印证了这种观点。克鲁森的父亲是一位心理学家,在自家的地下室开诊所。据克鲁森回忆,他从小就对父亲利用弗洛伊德精
期刊
相信读者们都熟悉思锐是一家国内知名的三脚架生产厂商,不过今年思锐在2015 P&E展上首度推出了多款时尚摄影包。为什么思锐有这样的计划,带着这些疑问本刊对公司董事长李杰进行了专访。  李杰告诉本刊:“关注思锐品牌的人可能会知道,思锐每推出一系列新产品都要准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想法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精品!”  其实,思锐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摄影包产品的研发工作了,选择在今年向市场推出,主
期刊
2015 P&E展会上,适马为我们奉上新鲜出炉的“黑科技”产品24mm F1.4 DG HSM Art镜头和dp Quattro。围绕这两款新品,本刊专访了适马社长山木和人与中国区总经理王昊。  今年佳能独树一帜地推出了5000万像素全画幅单反,那么作为最大的副厂镜头制造商,适马的新镜头产品准备好迎接高像素时代了吗?山木和人表示:“早在5年前上市的适马SD1就有4600万像素,因此适马镜头是按照这
期刊
在济南市公安局七贤派出所内,有个“民警接待室”。每一天,这里都热热闹闹地上演着一幕幕生活剧。它的演员是充满情绪的市民,它的剧情是最“接地气”的生活,而这些你推我搡的情节背后,是最自然真实的人生故事。日复一日,警察摄影师潘永强琢磨着这些“生活剧目”,觉得这些人生百态值得被记录下来,于是他用小半年时间拍摄完成了组照《民警接待室》。正是因为他曾经是这些民警中的一员,亲身参与过一次又一次调解,所以他对镜头
期刊
1910 年11月,第一张真正手工上色的照片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随即激发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而正是杂志中的摄影作品,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新叙事方式,成了这本杂志的灵魂,并带来了持久的生命力。  《美国〈国家地理〉125年》一书把《国家地理》杂志的醇厚风味和当代特色融在一起,见证了我们世界的宏大与复杂,同时也让照片生动地讲出了这个星球演变的故事——从它曾经的面
期刊
在两岸摄影界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蔡榮豐是很少被提及的台湾摄影师,这印证了他一贯低调、内敛的性格。如果稍加打探,便知道,他算得上是“台湾摄影界的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无论政商权贵,还是轮番红上来的巨星,都在他的镜头前来来往往。按快门近40年来,他手里捏着一部台湾名利场断代史。  在没见到蔡榮豐之前,就常听他在台湾媒体圈的大学同学提起,在他们的认知里,蔡榮豐大概是台湾摄影
期刊
从摄影的角度讲,书与摄影关系最大,摄影是书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没有书这一媒介,不知会有多少照片被埋没,不知有多少论述摄影的文章将无处发表。在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摄影作品和摄影理论方面,书的作用岂止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没它根本不行。正是因为有了书,今天的世界才变得精彩。  不过在当今数码时代,移动互联网兴盛的大环境下,有着几近千年历史的书籍似乎不那么吃香了,这也无可奈何,大可不必为此惋惜。在这个世界上,
期刊
来自奥克兰的摄影师杰弗里·希斯(Geoffrey Heath)的作品有两大主题,即同性恋与现代市郊生活。这两个主题常常在他的影像中交叉层叠。但希斯对于同性恋主题的探索,特别是他对美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作品中同性恋内容的回应,在《柔和的刺》(Pastel Prick)系列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相对于梅普勒索普直白表现同性恋甚至性虐内容的充满争议的黑白
期刊
2000年前后,我经常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采访。有一次在东耶路撒冷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我赶到时现场已戒严,而有些附近的居民向我兜售他们手中的胶卷,声称他们拍到了“第一现场”的画面。当时的情形是,普通公民即便拍到了现场画面,但因为缺少传播渠道,无法形成有效的传播,发布照片须经由专业媒体才能完成。今天的世界已经大大不同了,小小的手机,已可以完成拍摄、编辑、发布、阅读、反馈、社交等环节,这不正是完成甚至扩
期刊
在很多人看来,好照片或者艺术作品应当拥有令人沉醉的美丽画面、富有张力的精彩表现、深刻动人的精彩故事;或者至少,它应该是完整的。  乍一看,让·弗朗索瓦·勒帕热(Jean-Fran?ois Lepage)的作品似乎让我们很难解读出一些比较明确的信息。这究竟是重塑人物的造型,还是涂鸦后的产物?那些被拼贴重叠在一起的视觉片段又代表什么意义?  有时候我们愿意承认艺术是个谜,不过,这种视觉感受很难让我们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