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循序渐进的思维形式,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发掘数学问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数学问题用活、用深、用够。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思维个性化
任何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创建情景,帮助他们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个性思维,落实主体性地位。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造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里现象。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且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几何证明题时,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要明确,过程要简单。可以这样来训练:1、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还要学生背记一些证明的“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其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推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应用于解决个别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二、注意记忆概念、定义、定理、公理
教学时要求学生牢记概念、定义、定理、公理,并弄清每个重要数学结论中是描述哪些方面的数学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应该让学生仔细分析,特别是结论,它是推理证明的灵感来源。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究的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结论是线段相等,也就指明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当需要符合“平行四边形”的背景,而需要证明的线段必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两条线段。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知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途径。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次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一方面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识。
三、逻辑思维方向的培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其次,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相似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丰富的感性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再次,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就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颜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做某一到题。
四、发现良好思维品质要给予高度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使学生逐渐学会了动脑筋,提高了思维能力。
一、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思维个性化
任何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创建情景,帮助他们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个性思维,落实主体性地位。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造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里现象。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且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几何证明题时,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要明确,过程要简单。可以这样来训练:1、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还要学生背记一些证明的“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其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推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应用于解决个别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二、注意记忆概念、定义、定理、公理
教学时要求学生牢记概念、定义、定理、公理,并弄清每个重要数学结论中是描述哪些方面的数学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应该让学生仔细分析,特别是结论,它是推理证明的灵感来源。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究的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结论是线段相等,也就指明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当需要符合“平行四边形”的背景,而需要证明的线段必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两条线段。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知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途径。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次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一方面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识。
三、逻辑思维方向的培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其次,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相似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丰富的感性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再次,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就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颜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做某一到题。
四、发现良好思维品质要给予高度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使学生逐渐学会了动脑筋,提高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