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作文教学效果评价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评价一个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效果呢?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效果“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长期以来,学生、家长、特别是领导,他们认为:凡是“精批细改”、“朱红满篇”就是好样的;凡是批得简、红的少的效果就不好,甚至教学思想不端正,这种思想认识和衡量是很片面的。
  传统语文教师,一年一人一般要批改一千五百到二千篇作文,如果用“点拨”的方法批,熟练的教师批一本作文需要十五分钟左右。完成这个任务,将要占语文教师全部工作的近二分之一,这已经够受的了,如果要“精批细改”、“篇篇见红”的话,势必与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语文作业,开展第二课堂,管理班级而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造成教师穷于应付而顾此失彼。
  假设“满篇见红”是可能的话,那往往是徒劳无功的,以为那些勾来勾去的地方,密密麻麻的批评,过后连批着本人也都看不懂,更很何况学生呢?难怪我们的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分数和总批,继而藏之桌柜,下次又是老一套。交上去如此往复,收效甚微,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是默而置之,这就是“精批细改”所带来的作文教学现状。
  所谓“精批细改”必然会产生面面俱到全面评价的倾向。这样从学生方面讲,是形成畏难不前、无从下手、以致于丧失对写作信心的病因;从教师方面讲,则是胸中无数,没有训练重点,不能因材施教的表现。(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得已而为之。)再者,教师批改的目的“无非是向学生说几句启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而不是越俎代庖,不顾教育规律使学生每次作文都达到自己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因此,我认为“精批细改”也是不应当的。在新课程中,作文教学效果应重视对作文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话说回来,关于“精批细改”的做法,叶圣陶先生早就给予了否定。他说:“精批细改”要有前提,一是老师一定比学生高明;二是老师一定有此时间、有此精力;三是学生一定能细心揣摩老师的批改;四是学生一揣摩老师的批改,一定进一大步,其实这几个前提都不甚可靠。”为此,我们不能简单而唯一地以是否“精批细改”了,可以见红多少来衡量作文批改的质量。“红”者多少固然能记录一个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但任何劳动都得讲求效果,所以要对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质量得出较正确的结论,就必须从学生方面去考查,看他们的作文水准提高的如何。从这个观点出发,衡量作文教学的质量标准应当有三:一要看是否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二是要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在原有的基础都有提高,幅度大还是幅度小,速度快还是速度慢?三是看是否能培养出有创新水平的学生,优等率高还是低?说绝对些,只要达到以上三条标准,哪怕教师一个字也没改,也就有了质量,就是成功的高水平。这就叫实事求是,是对教师职业的真正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评、互评或自评后互评的做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因教师一人批改而导致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倾向,避免了学生被教师的指导牵着鼻子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学生做了学习的评价的主人,适合他们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我认为,学生通过自主的发现探究,最终实现心灵的转向,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能发现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综前所述,我认为领导检查作文教学,要深入调查研究课堂作文教学工作,不能光以学生作文本上见红多少而论优劣。要接触学生,要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心理状况,要翻阅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学生在不同学期的七、八篇乃至十几篇作文,找出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领导才算是真正取得了对作文教学的发言权。
其他文献
摘要:思辨性阅读,基于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还原文本将作者和作品放回历史节点,解读会更合理、更深入。以细读为基点,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有了设计的灵感。两个教学环节——“文本还原,探究作品主旨”和“指点方法,建立理性态度”,都是基于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关键词:思辨文本对话  思辨,当下的一个热词,但其实是各类体裁文本阅读的必须。议论性阐述类
期刊
摘要:《葡萄月令》一文教学,从语言沉潜,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深度阅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选修文本后提升阅读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在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进而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如此,高效度地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  关键词:《葡萄月令》语言阅读选修价值  《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之作,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教材。如何让选修教学区别于必修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普通高
期刊
摘要:在一节中考复习研讨课上,选取了本地区最近的调研卷中一道得分率不高的二次函数综合题,并“链接”了一道同类考题,最后“回到前例”,变式再练,回环往复,带领学生对同类难题进行了较有深度的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背后的教学立意是:深刻理解考题,让抽象问题形象起来;重视同类跟进,把难点问题讲透讲深;预设变式习题,让学情反馈落到实处。  关键词:习题课二次函数数形结合同类跟进变式再练  郑毓信教授
期刊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上,难点在探究上。这三项能力的检测应各有侧重:分析类试题,关注《考试说明》与试题的对应关系;鉴赏类试题,关注鉴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究类试题,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注重价值导向。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检测内容分析鉴赏探究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检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试说明》是这样描述的: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
期刊
摘要:高阶思维超越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高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高阶思维培养,可依托试卷中的文本资源,通过留白线索词、聚焦文本特征、深层分析信息、挖掘文本价值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英语阅读高阶思维试卷文本  在以“做题—讲题”为主旋律的高三英语课堂中,学生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但阅读能力的提升依然不尽
期刊
摘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10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也许只隔一道语文试题。尝试从批判质疑、信息意识、国际理解、问题解决、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人文积淀等角度将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试图让这些试题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要点契合,通过鲍勃·迪伦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载体,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
期刊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农村的音乐教学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戏剧表演,在准备的过程中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口语的提高很多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上,戏剧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模仿、想象、诠释及角色扮演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沟通和学习的渠道。戏剧表演融音乐、视觉艺术与口头表达一体,是文化的直接表现。戏剧技巧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运用能启迪学生的情志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期刊
【摘 要】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
期刊
【摘 要】 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德育  1 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