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文字,淡而有味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葡萄月令》一文教学,从语言沉潜,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深度阅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选修文本后提升阅读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在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进而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如此,高效度地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
  关键词:《葡萄月令》语言阅读选修价值
  《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之作,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教材。如何让选修教学区别于必修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现代散文选读》的教学除了要遵循必修教材的散文教学要求外,还应该实现更自由、更灵活的深层要求,“理解深刻思想、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着眼于培养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培养鉴赏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审美情趣、学会用历史与现代的眼光恰当评价”,使学生在阅读学习后掌握阅读、鉴赏现代散文的方法,提升读写能力,享受散文带来的知识、文化、思想和美感。
  教学中,我结合曹勇军老师和郭俊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尝试,希望从品出味道、拓展宽度、勾连续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葡萄月令》这篇经典之作进行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读出经典的选修价值。
  一、流水文字,品出味道
  《葡萄月令》以时间为顺序,描写葡萄生长的全过程,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真挚、浓烈的爱,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全文乍读,如流水账般朴素,但是细细品味,虽用词朴素、描写朴素、结构朴素,却绝不是平淡无奇,在漫不经心的流水账的背后,是作者的独具匠心。
  我们的教学便从品味语言开始。我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平淡的文字,找出散文的“美点”慢慢揣摩、细细品味。《葡萄月令》中的描写语言口语化、朴实化,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十分灵动。我首先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读一读,感受汪氏语言风格的特点。我这样引导:“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要靠嘴巴来读,能读出像流水一样的干净、婉转之美。请大家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找这种感觉,说说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语言的干净、婉转之美。”
  诵读后,学生会发现文章的一大特色:口语多,句子短,没有过多修饰语,读来朗朗上口,活泼俏皮。比如,“‘起!——起!’哎,它起来了。”一句简短的劳动口号,应用欣喜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期盼之情。
  文中写葡萄上架后还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比较:如果只写“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这句,有何效果差异?学生诵读后可以感受到:文中这句是叙述,一连串铺陈的状语,字里行间可以体现出劳动者对葡萄的小心翼翼地呵护,以及看到葡萄上架后内心的舒坦、惬意与轻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所以,散文鉴赏应抓住其语言品读,来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涵泳文句的韵味,对语言体验,从而体味到文字的独有韵味,是散文教学最本真的内容。《葡萄月令》教学,也不能例外,我们要从语言的教学走近文本,将语言的教学重点集中到口语化运用上,力求从简单的口语中发现其中的筋道与韵致。诵读与抽换词句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由言到意,品出平淡文字背后作者不平淡的情思。
  二、深度阅读,拓展宽度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沉淀,我们阅读汪曾祺作品,为什么可以感觉他的语言不做作却又意味深长?那是因为他总能从古典传统、民间文化、趣味方言中发掘出汉语表达的特殊美感、形成汪氏语言的独特气质。
  《葡萄月令》,题目有“月令”二字,行文结构按传统文化中的月令体,以一年12个月为行文顺序展开描述,以葡萄的生长来组织文字。在介绍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月令知识”的背后透着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富有情趣、童真。
  《月令》原本是《礼记》里的一本书,月令的形式符合生活的真实样貌,不仅和自然有关,也和人有关。评论家汪政曾经在《汪曾祺的语调》一文中指出:“如果仔细阅读,就会知道《葡萄月令》与一般植物类文章的区别。它不但写了葡萄,还写了人,写了人是如何按照节令的推移和葡萄的生长进度来安排农活的,从葡萄的‘出窖’到‘上架’‘施肥’‘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再到‘下葡萄’‘下架’‘入窖’,都是人的园艺活动。严格地说,这是一篇关于葡萄与如何种植葡萄的文章,是人与葡萄在共同的时间维度里共同的活动。”文中,葡萄慢慢地生长,这和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中农人舒缓的生活节奏一致。在汪先生笔下,这种缓慢就变成了流水般安静、平和、舒缓、娓娓道来的诗意文字。这种文章的时间结构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比如在《诗经》中,《蒹葭》采用的就是“一日结构”。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直接用类似结构的诗歌进行导入,便会让学生觉得这节课教的不仅是一篇关于葡萄种植的散文,而是一种独特的文章样式,感受到别样的文化情怀。
  除了读出文化深意,还要通过深度阅读来认识文学作品背后的那个人。语文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达到育人的目标。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汪先生种过葡萄吗?学生都说种过,他们在文章里找到很多印证的句子,比如,因为作者对葡萄的种植非常熟悉,作者在葡萄園里是从容快乐的,他笔下描写的葡萄如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充满了宠溺之情。我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被下放的时候完成的,很多学生会对汪先生的这种从容淡定产生不理解。被下放的生活应该是艰苦的,作者的内心应该是悲伤、委屈的,怎么还会产生这种随遇而安的快乐感呢?这时,我给学生补充了汪曾祺先生其他作品里的文字。如《随遇而安》和《沙岭子》中关于最常干的活是给果树喷波尔多液的描写。汪曾祺在答赵丽宏时,曾经这么说:我认真地种葡萄,认真地读种植葡萄的书,认真地研究葡萄,就这样过来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莫名被下放,并且安安心心、认认真真地种起了葡萄,还乐在其中。这种淡泊恬然、豁达乐观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生活的大爱,怎么可能出现!汪曾祺曾经这么评价过自己的那段经历:“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一个人,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明确深意,深度阅读,让作家作品里的文字与选修教材中经典的范文形成呼应,既可以激发学生选读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学生认识作品中葡萄后面的那个活生生的人,立体而全面。
  通过作品我们认识到:葡萄是汪曾祺的葡萄,葡萄园是汪曾祺的精神家园,作者在文中描写“果园从宁静到热闹又复归宁静”。作者的人生正如葡萄的生长历程一般,人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要平淡地随遇而安,发自内心地爱着生活。如此,从语言的品味到通过深度阅读文本
  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思和文化,深度认识作者。选修经典文本的意义,就从书本世界转换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宽度。
  三、多元阅读,勾连读写
  散文能体现作者的真性情,选修教材里的散文,我们可以多元阅读,帮助学生搭建读写的桥梁。从模仿体味语言、搭建文章框架、选材角度借鉴几个维度,使散文选修教学获得最大的效果。
  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素材可选。《葡萄月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这篇课文选自《现代散文选读》“人与物的对话”单元,从葡萄到汪曾祺的葡萄,我们可以感受到,汪老对葡萄的热爱源自其独特的生活体验。正是因为他遭遇过人生中那段坎坷,才会有处事不惊的平淡文字风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情造文。”王荣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也提到:“无论作家写作还是学生写作都经历了‘物—意—物’,即‘外—内—外’的双重转化。内化时写作主体在感受着外物、思索着外物,并形成观念。外化时写作主体在谋篇、在布局、在表达,并最终形成文字。”在曹勇军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提问:文章采用“流水账”一样的“月令”形式来写,好在哪里?学生的回答谈到了这样写可以按时间体现不同时期葡萄的特点,既符合生活逻辑,也可以充分表达感情,一种热爱之情,一种辛勤付出后的满足之情。曹老师还给学生读了汪先生《果园杂记》里的片段“涂白”,读汪先生给女儿的信时,让大家记录关键词“下放到农场”“葡萄是长在他心中最柔软的果实”。曹老师让学生明白,汪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淡而有味的文章,都源自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透过苦事,写他觉得有意义的喜爱之物,叙写出喜爱的真情。我们要向汪先生的经典范本学习,
  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为我们日常生活赋予闲情逸致,细致体味平凡人生,写出真情。
  多元阅读,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把读与写结合,从经典文章的选修教学中习得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綜上,从语言沉潜,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深度阅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选修文本后提升阅读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在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进而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这样,方可高效度地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守明.先给“品尝葡萄”找个支点——汪曾祺《葡萄月令》教学难点突破[J].语文学习,2011(1).
  [2] 郭俊,郭惠宇.《葡萄月令》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4(7-8).
其他文献
摘要:周伟老师执教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观摩课,教学流程呈现出清晰的“双线结构”:以“学讲活动”的“新课导入—预习交流—问题研讨—意蕴探究—总结升华”的教学环节为明线,以“聚焦语用”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怎样写得这样精妙”的赏读能力为暗线,经纬交织,层层推进。当然,仍有一些教学细节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小说赏读教学环节  小说教学尤其是现当代小说教什么?怎么教?这是语文教
期刊
摘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时,要突出主体,让人人成为主角;注重引领,让学员开阔眼界;立足课堂,让教研把准关键;体现方法,让教研形成套路;强调积累,让写作自然而然;着眼发展,让学习举一反三。这一切都是为了学员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学研究论文写作  作为导师团成员,笔者参加了2016年南京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笔者深切感受到:乡村教
期刊
摘要:无心备课是不“备”而“备”,包括生活和阅读:对语文教师而言,生活即备课;阅读,是指自由的、随性的阅读,不是为某一专门目的去查找资料的阅读。用心备课包含两层含义:独立阅读与博览众家,大胆怀疑与小心求证。无心备课与用心备课相辅相成,无论“无心”还是“用心”,都要教师“全心”投入。  关键词:语文学科备课无心用心  这里所谈备课,仅就文本理解而言,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流程。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期刊
摘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属于短篇小说中的长文,基于“长文短教”的考虑,把赏析典型环境描写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先理出小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赏析典型环境描写为主线,以品读裁缝老婆的个性化语言为重心,引导学生品赏小说“环境即主题”的构思艺术。  关键词:长文短教环境即主题构思艺术  一、课堂实录  师当代作家王开岭说,写小说其实就是写故事,几乎所有的小
期刊
摘要: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都是通过一件件事情表现出来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行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取决于教师能否更多地从操心事转向关注人,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凭借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走进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自省,并使其愿意与教师互动,进而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理解引导互动  “闯祸”事件的缘起  那是开学后的第二天。午休时间,小雅哭着跑到我办公室,大声说:“老师,如果有人恶意
期刊
摘要:针对“打点计时器”教学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侧重于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实践研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能力,通过丰富感性认识、类比分析原理、利用实例讨论、展开合作学习、渗透数理结合等方法,改善教学中的困难情况。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实验教学打点计时器  初高中物理衔接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可以从知识、方法和学科本质等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此学段的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可能最喜欢实验了。实
期刊
摘要:构建有“灵魂”的高中数学课堂要结合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数学理性精神,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美学意义。有“灵魂”的数学教学应该深入数学的本质和核心,在数学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统领下,触及学生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共鸣。其核心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探究过程,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表达能力。对此,以“基本不等式”的新授课和习题课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教学立德树人
期刊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是“数学欣赏”校本课程素材选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一节校本选修课《欣赏对数》的内容设计为例,谈谈“数学欣赏”教学的素材选择:在核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一般性;在围绕核心概念的推理和运算中,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在核心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感悟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关键词:数学欣赏数学核心素养素材选择对数  在数学教育领域谈“数学欣赏”,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既谈
期刊
摘要: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华丽转身”,教师必须面对一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单元,也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态度面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新闻学习,具备的“事事关心”的情怀、 “世事洞明”的智慧、“实事求是”的态度;新闻学习适宜用活动的形式,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活动,就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活动学习的探究功效,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探究的任务。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思辨性阅读,基于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还原文本将作者和作品放回历史节点,解读会更合理、更深入。以细读为基点,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有了设计的灵感。两个教学环节——“文本还原,探究作品主旨”和“指点方法,建立理性态度”,都是基于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关键词:思辨文本对话  思辨,当下的一个热词,但其实是各类体裁文本阅读的必须。议论性阐述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