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7-0009-02
  
  一、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缘由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合的“文明型国家”。她曾经有过让整个人类世界仰慕的辉煌成就,有过令中华民族骄傲的强盛时期。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进人近代历史时期,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昔日的辉煌和强盛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此时,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家,而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是机器轰鸣,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落后就有可能被挨打,封闭就会导致国退民穷。封建王朝的腐朽和没落,最终致使泱泱的中华民族积弱积贫;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变成任人宰割的对象。从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不懈地探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境遇和命运,华夏儿女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起自社会上层的洋务运动,还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来自社会下层的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连孙中华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的境遇。伴随着各个阶级探索的失败,各种方案的破产,无数仁人志士再次陷入悲痛之中。民族没有独立,人民没有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就会成为“乌托邦”。历史在呼唤新的革命力量,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当人民产生迷茫之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的推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历史就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找到了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二、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是党在探索和领导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伟大的开端与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旗帜,并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党的一大前后并没有立即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直到中共二大,在对中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这一探索为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当时,可供共产党人选择的两条路:一是效仿俄国十月革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二是结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党内“左”倾领导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致使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直到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坚持与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艰辛探索与历史性飞跃时期
  从遵义会议到建立新中国之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胜利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辛探索与历史性飞跃的十四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基本问题。在理论创新方面,毛泽东于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哲学基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最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实践成果方面,取得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加强了党的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等。
  
  三、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严重的挫折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一)继续推进与光辉的探索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篇章。党面临着怎样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等崭新课题。新中国头三年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胜利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我党由“以苏为鉴”转变到“以苏为戒”,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时期,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 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另外,中共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探索失误与重大受挫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成功与失误相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高峰之后,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逆转。”虽然1959年庐山会议之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化运动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1960年之后又进行了调整。但党的指导思想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从1966年到1976年使我国陷入“文革”的政治漩涡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上歧途。当然,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人士对动乱和错误思潮进行了抗争,在困难的环境里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进程得以拓展。“文革”结束后,虽然出现了两年徘徊,但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航船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四、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第二次飞跃的初步实现时期
  “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如何拨正历史航程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方面,系统阐发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并捍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应以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创新方面,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的重大转移;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等。
  
  (二)继承、丰富、发展的崭新时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新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实践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步伐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整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等。在实践创新方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等。
  
  参考文献:
  [1]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7.
  [2]金春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高峰U],科学社会主义,1997(3).
  [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4]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
  
  责任编辑:李秀华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辽宁国际化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选取大智慧证券行情分析软件2010年的数据,采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样本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企业的规模不直接相关;这种方法准确地评价了国际化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DEA;国际化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2009年有11个县区参与试点。分析建立江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江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江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西新农保;必要性可行性;列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
期刊
[摘要]信访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为解决诸多的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信访制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并借鉴日本苦情制度的经验,探索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信访制度;困境;苦情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1-00
期刊
[摘要]本文在明晰网络环境下危机信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危机信息传播问题的现状及根源,强调了树立正确的危机信息传播理念,健全相应的危机信息机构和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引导、培育公民的危机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危机信息:传播管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3-0050-03    一、网络环境下危机信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质内核;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品质;借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2
期刊
[摘要]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是体现公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包容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性因素的限制,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仍然存在种种困境。为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政府职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1-0060-02    随着城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领导反腐败斗争中,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他根据反腐倡廉工作实际,提出要把治理腐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必须着重抓好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工作,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从而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期刊
[摘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追求现代化是人类整体前进与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研究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能够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使命感,进一步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对正在进行的
期刊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国情和初级发展阶段等原因,面临更强大的发展约束。正是以此为背景,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又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构建节约能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这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局的战略举措。而深入系统地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努力构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能够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2009年辽宁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在这期间,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定位不明确;资金投入不足;环境税制缺乏完善性;财政政策工具体系没有建立。因此,辽宁发展低碳经济应关注的重点问题有: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如何形成低碳科技生产力;如何启动低碳市场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