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植物转录组与绿色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x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创刊150周年
  nature封面:该刊论文的共引网络。nature杂志第7781期是《自然》的150周年特刊。《自然》创刊于1869年11月4日,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刊物,报道和评论了全球科技领域里诸多最重要的突破。如封面所示,点代表的是《自然》自1900年以来发表的逾8.8万篇论文,颜色代表不同的学科。如果两篇论文同时被另一篇论文引用了,这两篇论文便被连接起来;点的大小反映了这些共引连接的数量。这个复杂的网络揭示了论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自然》的多学科范围。
  高分辨率谱系追踪技术揭示实验酵母的适应行波
  nature封面:一张适应“行波”图,其中的有益突变会争夺主导地位(线条代表各种谱系)。行波显示了适合度分布在酵母种群内随时间推移如何发生变化,并且与理论预测相符。nature杂志第7783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一种能够高分辨可视化追踪芽殖酵母演化突变的条形码策略。克隆竞争会产生一种动态的“富者恒富”效应,即演化初期获取的适合度优势可以驱动谱系扩张,从而提高未来获得突变的机会。可视化使研究人员得以重新认识控制适应速率、可预测性和分子基础的因素。
  细胞生物学中的质量控制
  Science封面:细胞的程式化视图。Science杂志第6467期封面文章报道了细胞生物学中的质量控制。生长、分化及对环境的实时响应,我们的细胞处于一个不断稳定的活动状态,细胞核输出RNA信息,这些信息被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蓝色)。蛋白酶体和溶酶体降解和循环内化、异常或过量的蛋白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将货物包装和分类,以便运输到其他细胞器或从细胞出口。线粒体为细胞的其他部分提供能量。为了获得维持这些生命活动的最优状态,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机制。
  重建50万立方微米小鼠大脑
  Science封面:来自老鼠大脑的神经细胞。Science杂志第6469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以高空间分辨率重建了89个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小鼠桶状皮质(barrel cortex)中的连接。科学家在小鼠体感皮层第4层密集重建了约2.7m的神经丝,体积约50万立方微米,是以前哺乳动物大脑皮层致密重建体积的300倍,效率提高了约20倍。这些数据建立了哺乳动物皮质局部致密神经元回路的连接组表型分析方法,是连接体致密重建的一个飞跃,揭示了有关皮层皮质和兴奋性丘脑皮质连接的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的连通性信息。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作为写人记事类文本究竟需要教什么?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这形象从何处来,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所谓“婴儿般的‘发现’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习作保持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