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活着》,但并不知《活着》创造的奇迹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余华的名字取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姓余和华,低调如同他本人。
  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参加了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但是落榜了。于是便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余华上班第一天就给人拔牙,他的师傅是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师傅上来就让余华看拔牙,说“你看一遍,下一个就你干了”。
  等到余华上场的时候他很紧张,好在病人主要是农民,农民都是到牙齿已经不得不拔的时候才会来,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哪颗牙,很顺利地拔下来。
  他拔了整整五年,大概拔了一万颗牙,实在是不想再拔了。
  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觉得他们的工作对我倒是很合适的”。
  余华对自己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余华开始写作了,而且很勤奋。他并没有写小说的基础,先找了一本杂志《人民文学》看,看什么时候应该是引号,什么时候应该是逗号,什么时候应该是句号。大概看了两页,余华觉得好了行了,自己可以写小说了。
  开始写小说,然后往所有的杂志社寄,所有退回来的小说在中国旅行过的城市,比他现在去过的地方还要多。他们家里边有一个院子,每次邮递员总把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父亲一听到“啪嗒”一声,就说退稿来了。
  二
  1985年冬天,余华赴北京西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见了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后来余华说:“李陀的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了,就是他这句话使我后来越写胆子越大。”
  1988年某一天,余华正在鲁迅文学院上学,被叫去吴滨家看电影。当时吴滨刚刚发表了一组《城市独白》的小说,意气风发地和王朔他们搞起了一家名叫海马的影视创作公司。
  看完第一部錄像带电影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时,余华震惊了。那天晚上余华走了超过三十公里的路,走回十里堡宿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平静下来。活到了二十七岁以后,终于看到了第一部电影,以前看过的都不是电影。
  这是余华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好记忆的开始,他此后两年的生活,差不多每个星期都会去距离更近的朋友朱伟在白家庄的家。那时候余华住在鲁迅文学院的四楼,电话就在楼梯旁,朱伟打来电话时经常是这样一句话:“有好片子。”
  余华和朱伟一起看了不知道多少部录像带电影,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等等现代主义的影片。这些电影被不断转录以后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大部分的电影还没有翻译,他们不知道里面的人物在说些什么,模糊的画面上还经常出现录像带破损后的闪亮条纹。但他们仍然全神贯注,猜测着里面的情节,对某些画面赞叹不已。后来写出《江南三部曲》的格非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1993年,余华辞职,去了北京。不再担心退稿的小说家余华,和妻子挤在北京一间平房的单人床上,只能从《收获》领取稿费四百元。
  当张艺谋把《活着》的改编费预先支付了两万元给他,他竟然担心张艺谋会不会赖掉那剩下的五千元。两万五千元“巨款”压在单人床的枕头下好几天,夫妻俩甚至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发愁了。
  《活着》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并在1998年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活着》甚至打破了纯文学的销量记录,在台湾出版二十多年来畅销不止,刷新台湾记录;在美国出版十年后,每年依旧可以卖出四千册,一个中国作家的书能够卖一千册是极难的了;在西班牙,第一年出版就印刷了四次。余华曾被称为“中国残酷写作的代表人物”。
  三
  余华第一次读到巴金的作品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很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重新出版,求大于供。余华所在的海盐县新华书店进的书不多,得一早就去书店门口排长队领书票,领到书票以后才能买书,他买了巴金的《家》。少年时期的余华曾经在连环画上读过《家》,读完后伤心了很长时间。当他读完真正的《家》以后,再一次感动了。
  余华大概超过四分之三的小说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而《收获》的创办者正是巴金。
  1995年余华在《收获》上发表《许三观卖血记》,那时巴金已经不能下床了,他在床上躺着,从头到尾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手稿。巴金说:“发表。”
  1987年,《收获》推出“先锋文学”专号,上面是“一伙来历不明”的家伙,分别是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等。
  他们被《收获》的编辑们顶着“胡闹”的“罪名”推上了1987年第五期第六期《收获》。
  余华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87年的那个秋天:“收到第五期的《收获》,打开后看见自己的名字,还看见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收获》每期都是名家聚集……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集中了一伙来历不明的名字。”
  余华说:“《收获》在我心目中是中国最好的杂志,很多小说其他杂志根本不可能发,别说《许三观卖血记》,《活着》都不可能。《收获》的地位确实有原因,感谢巴金,因为他的庇护,我们这一代作家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成长。”
  在那些年代里,那一群来历不明的家伙,白天坐着公交车去《收获》编辑部,被人戏称“好像《收获》是他们的家”。
  2005年10月17日,余华正在参加瑞典驻华大使馆的晚宴,突然传来了巴金去世的消息。余华得到巴金去世的消息后很难受,他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就是从未见过巴金。
  其实他是有机会的,只要对李小林说:我想见见巴金,李小林肯定会带余华去她家。可是余华一直不好意思说,从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他每年次去上海都有这样的愿望,可是一直没有说。后来巴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余华就更不能向李小林提这样的要求了。   得知巴金去世后,余华一个人坐到了角落里的沙发上,拿出手机,犹豫了一分钟,还是没有给李小林打电话,心想她现在可能不接听电话了。
  余华后来打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郏宗培,证实了巴金去世的消息。他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应该对李小林说些什么,最后请郏宗培找到机会转告李小林:“我问候她。”
  不知那时余华的心情是否像极了自己曾在《活着》中所写的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趣 贴
  易烊千玺被余华称赞,回信畅谈新一代年轻力量发展
  易烊千玺曾在2018年发起“18岁读的书”话题活动,并在微博晒出自己阅读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及读后感:读《活着》就是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時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
  次日,余华得知易烊千玺十分喜爱《活着》这本书,便给易烊千玺与年轻一代读者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提到“未来已经来到,过去还没过去。你们要有野心,野心能让你们情绪饱满思想活跃”,鼓励易烊千玺与新一代的年轻人。
  多年来一直潜心创作的余华此次回信易烊千玺,自然也引起众多读者的强烈关注,让人看到两位在不同领域拥有不凡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在引导青少年上拥有积极正确的生活追求的不谋而合。随后更是引起作家界的连锁反应,包括易中天、余秋雨、冯唐、蒋方舟等80多名作家、文化名人集体回忆18岁的读书故事,与网友分享自己在18岁所读的作品。
  易烊千玺发起的读书活动正能量满满,得到了网友粉丝的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其中,掀起一波读书热潮。网友对其引导青少年参与积极向上的活动赞不绝口:“爱读书的少年一定不会差。”
  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征集:《乡土中国》阅读感悟 (1000字以内)
  邮箱: caiban_jdmw@163.com(来稿请注明:读书会)
  更多读书分享请关注《文苑》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谁的手在天地间扯起壮观的帐子:嫩绿的、翠绿的、青绿的、深绿的、墨绿的,各色高茂的庄稼棵子高低搭配、浓淡掩映,在辽阔的田野上密匝匝排列,在飒飒秋风里傲岸站立。  青纱帐,多么美的名字,多么诗意的想象空间。它们是个庞大的族系,大片高茂的高粱地、葱郁的苞米地,一排排、一行行,站在北方的平原、高岭、洼地,站成英姿飒爽的士兵,蔓延成秋风百里的绿色丛林。  青纱帐是在麦田的脚印上长起来的。五月,麦子退出田野,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倾城之恋》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童言无忌》  ·年轻的人想着三
“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苏东坡。  据《事物起源》一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在周天子时,粥已是中国民间极为普遍的食品,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书中,还有药粥的记载,也就是说,远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粥来养生、防病治病了。  粥或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浓度,而不同地方对其
5月  经典读书会  推荐书目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讲述了一名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冉·阿让为饥饿所困,因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19年后他刑满释放,借住在米里哀主教家。主教通过一套银餐具、一对银烛台救赎了他沉沦的灵魂。从此他改名换姓,重新做人,当上了市长。期间,他帮助了很多人,包括沦落为娼妓的芳汀。后来,他为了帮助尚马秋而暴露了真实身份,重新入狱。费尽心机越狱后,他从德纳第夫妇手中解救
双皮奶是“中国厨师之乡”顺德美食最亮丽的名片。外来食客在谈及顺德印象时,几乎都会提到双皮奶。1986年,时任广州花园酒店副总经理的施达勋先生不惜降贵纡尊,来到顺德仁信老店,向“双皮奶活招牌”董老太太取经,亲口品尝正宗双皮奶后,连声称赞“very good”,认为“吃双皮奶是好享受”,并决定把顺德这一“土产”引进他的五星级酒店。几年前,欧洲著名汉学家罗斯博士则说:“顺德的双皮奶我可以一口气吃好几碗”
  
偏見与妒忌迷了人眼。  喜鹊听说生物学家为乌鸦正名,怒火顿起,到处散布:“乌鸦即使是益鸟,我也决不与之为伍。难道人们说他那么多坏话,全无根据?否则,他身上怎会一根洁白的毛也没有!”
病、毒,恐怖的两个字合体,更是让人类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当生物学家说,每个人都自带380万亿个病毒时,瞬间明白了五雷轰顶的奥义。因为,一个70公斤重的人,全身细胞只有30万亿,其中84%还是血液红细胞。病毒比细胞还多,难道说明我们身体的大部分是病毒?  当然不是,数量并不代表体量。虽然人体细胞已经小到人眼看不见,但比细胞小得多的东西有的是,比如细菌。我们每个人体内,至少有38万亿个细菌,比人体细胞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密切关注民生也将列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作为关心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科普杂志《烹调知识》,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烹调,营养用餐,为促进全民健康而努力。  鉴于这种认识,本刊在2008年要继续办好“烹学园地”、“创新菜点”、“厨技交流”、“食疗烹苑”、“烹饪论坛”、“美馔佳肴”、“地方风味”、“餐饮文化”等
宽凸油亮的天庭,粗黑浓密的眉毛,圆阔像元宝一样的下巴,耳垂微翘,狭长有神的眼睛伴着清朗的闽南普通话,把谦霭的微笑和朴诚的神情挑上眉梢。经商之“鱼”和写作之“熊掌”兼容并蓄的新加坡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副主席和新加坡酒楼餐饮业公会会长,同乐饮食业集团董事主席周颖南,他个子不高,活脱一副安泰、祥和的寿星小老头模样。  我书房的橱柜中,整整一栏都是周颖南的著述:《大师华翰一刘海粟周颖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