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八法”述要(下)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采法
  以一手或两手握住对方一手(臂)或两手(臂),或用一只手腕或两只手腕搭黏住对方一手(臂)或两手(臂),并顺势牵带的劲法为采劲(采法)。
  孙式太极拳的采法有单采、双采;有双采一臂、双采双手(臂);有里采、外采;有逆采、顺采、交错采;有虚采、实采等。
  1.单采、双采
  凡以一手(臂)拿住或黏住对方一手(臂)并顺势牵带者即为单采;凡以双手(臂)拿住或黏住对方一臂或双手(臂)并顺势牵带者即为双采。如搂膝拗步为前手单采,手挥琵琶为双采。
  2.双采一臂、双采双手(臂)
  双采分为采对方一臂和两手(臂)。双采一臂一般用于擒拿或捋带;双采双手(臂)主要有双开采手(臂)和双合采手(臂)。如手挥琵琶为擒拿手;如右搂膝拗步后的懒扎衣,是采对方一臂成捋手;如野马分鬃为双开采手(臂),然后双裹手将对方送出去或变挤手将对方挤撞出去;如合手和如封似闭,为双合采手,可以将对方双手十字锁住将其发放出去。
  3.里采、外采
  二人相对,以我左手(臂)采对方右手(臂) 或以我右手(臂)采对方左手(臂)即为里采;二人相对,我略微闪身或侧身,以我左手(臂)采对方左手(臂)或以我右手(臂)采对方右手(臂)即为外采。里采一般为单采或双采双手,外采则变化较多。
  4.逆采、顺采、交错采
  迎着对方来手方向的采拿为逆采;侧闪曲臂顺对方来手采拿为顺采;与对方来手呈十字交错方向的采拿为交错采。逆采、顺采需要手法细腻才可施行,一般采手多为交错采。
  5.虚采、实采
  用手(臂)黏住对方或虚虚握住对方手(臂)的采法即为虚采;用手握牢对方手(臂)的采法即为实采。虚采可以灵活变化;实采招法猛烈,但也会失去很多变化,一旦使用不当,反倒容易被对方所乘。孙式太极拳一般是拿住对方劲路,因此基本为虚采,但也不完全排斥实采。
  孙式太极拳的捋法离不开采法,但采法并非都是为捋法服务的,采后也可能是擒拿(反关节)、跌法、摔法等。
  五、挒法
  两手反向而行,一手捋化,一手击打,或手与足反向而行,上捋带下钩挂,均为挒劲(挒法)。
  孙式太极拳的挒法主要有横挒、竖挒、直挒,有斜挒、转身挒等。
  1.横挒、竖挒、直挒
  在体前两手向左右分开的挒法为横挒;在体前两手上下分开的挒法为竖挒(也可以叫立挒);在体前两手向前后分开或两手向身体前后分开的挒法为直挒。如单鞭可为横挒;如搂膝拗步的第一动即为横挒;如提手上式即为竖挒;如搬拦捶,实际上是三环套的直挒打;如左右通背掌也是直挒打法。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内家拳中,尤其太极拳、八卦拳中的所谓横、竖、直、立、平,乃至前、后、左、右、上、下等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太极、八卦处处不离太极阴阳鱼,身、手、步运行路线皆为圆与弧,因此不存在绝对的直线运行。而且它们之间也不是绝对区分的,是随时可以交互转换的。这是内家拳爱好者需要注意的。
  2.斜挒、转身挒
  在体前或体侧两手向倾斜方向相对分开的挒法即为斜挒;通过转身完成挒打者即為转身挒。如白鹤亮翅,可以是双掤,也可以作挒打,为斜挒。如倒撵猴、玉女穿梭等为转身挒。
  事实上,所谓横挒、竖挒、直挒,本质上都是斜挒,只不过是动作接近于水平或垂直方向而已。
  六、肘法
  凡用肘尖部击打对方的劲法即为肘劲(肘法)。
  孙式太极拳的肘法很多,有撑肘、撞肘、顶肘、卧肘、砸肘、盘肘、回头望月等等,这些肘法都含在孙式太极拳的许多招式之中。由于肘法比较阴毒狠辣,极易造成伤害事故,本文不做具体介绍。
  七、靠法
  凡用身体躯干及躯干连接部贴身挤撞对方的劲法即为靠劲(靠法)。
  孙式太极拳的靠法主要有肩靠、胸靠、背靠、胯靠、臀靠等。当然,如果你“大腹便便”而又丹田充实,也可以使出腹靠。
  1.肩靠
  用肩部贴身撞击对方的靠法为肩靠。
  孙式太极拳的肩靠又分为前肩靠、后肩靠、外肩靠与上肩靠。
  用肩正面向前靠击为前肩靠;用肩胛骨部位向后靠击为后肩靠;用肩外侧横向靠击为外肩靠;用膀尖部位向斜上方靠击为上肩靠。如搂膝拗步可为前肩靠;如倒撵猴第一动、搂膝拗步第一动可为后肩靠;如云手可变为外肩靠;如野马分鬃可为头撞,也可上肩靠。
  2.胸靠
  用胸部挤撞对方胸部的靠法为胸靠。胸靠只宜在双手向上将对方双手掤开时,而且应该是比较矮瘦的对手时才适用。如果是高大壮实的对手,用头撞比较适宜,撞击对方心窝部位。头撞也算是一种靠法。
  3.背靠
  挺身用脊背向后挤撞对方胸部或背部或两肋的靠法为背靠。背靠宜在主动插进对方怀中时或转身、绕身到对方体侧、身后时施用,不宜在被搂抱状态下使用。如果被人从后面“捆臂抱”时,可沉坐抖身、用右肩胛骨靠打,即可解脱。这一式也就是形意拳鸡形的金鸡抖翎。
  4.胯靠
  用左右两胯分别向左右及斜前、斜后方去挤撞对方胯部的靠法为胯靠。
  5.臀靠
  用臀部向后挤撞或向下坐撞的靠法为臀靠。
  6.腹靠
  用凸出的腹部挤撞对方腹部的靠法为腹靠。
  诸靠法中,肩靠属于常规性靠法,其他为非常规靠法。非常规靠法必须在功力深厚、技艺精纯的情况下方可施用,且出其不意而制胜,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坑了自己。
  关于太极八法,似乎方家多不愿详谈,即使偶有论及者,也多是云遮雾罩,难窥真容。鄙人不才,未窥天机,强为此篇,抛砖引玉而已,其中或谬言处、或语焉不详处定然不少,其待同门、同道金玉之声可也。
  (完)
  (演示/李子蔚 周瑞会 摄影/刘怀鑫)(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少林出掌”健身术这一称呼,在古代即有之,古人也称“少林出掌”“隔空击物”,也称“红砂掌”“铁砂掌”“空掌健身术”等。我的恩师卢乃周老先生,继承武术前辈的功法精华,结合現代人锻炼的特点,身体力行,刻苦锻炼,并且结合其他拳法的操练,他的“少林出掌”健身术除了双腿平行站立进行之外,还采用弓步进行锻炼,使“少林出掌”健身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兼,更显神威。在出掌时口中还可以同步发出短促的“哈!哈!
期刊
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革命者",Snapchat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交媒体及其所生成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远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依据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理论,其所开创的"阅后即焚"引领用户"在场"交谈;其将社交与媒体分离,使用户逃离"秀场",重回亲密的人际交流;其"My Stories""Our Stories"开创了社交网络讲故事的先河,独特的定位叙事和镜头编排时序是口头叙事传统的回归.这一切象征着社交媒体是"在场的吟唱",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时代口语文化的复返.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于“沾黏”这两个字应不会陌生,有人也称之为“沾黏劲”。而太极宗师们也对“沾黏”多有阐述,如拳经有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须知阴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等等。“沾黏”在太极拳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也可以说,若不知“沾黏”的真义,就无法窥见太极拳之精妙。  一、何谓“沾黏”
期刊
1938年哈钦斯在美国“内地日报协会”年会上声言“新闻教育是'最模糊的教育冒险…,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刘豁轩随即对此予以了回应,其质疑体现出中美新闻教育和思想观念的关
腰是“稳定器”,是“定盘星”。  做一个试验:把腰固定,胯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左右转动;反之,把胯固定,腰几乎无法左右转动。腰前俯后仰及左右侧弯的幅度较大,左右转动的幅度很小。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腰稍有转动,出于免受伤害的本能,马上会有反抗转动发生,限制其转动,迫使转动幅度很小,只是“拧”一下而已。描述腰转动的用语应该是“拧”“拧腰”,而不是“旋腰”或“转腰”。用“旋腰”“转腰”叙述腰的转动,容易让人
期刊
站桩是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训练方法,是通过内修来提升功力的。由于它的健身养生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人们更乐意借桩功修炼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万病之源皆因瘀和堵。站桩,上下端直,大通道成;放松全身特别是脚掌,地下反作用力通透上达;脊椎拔长,内部通道打开。以上三方面共同作用,使阳气上行,使经络运行畅旺,气血由此而活。接下来就是内气自动打通体内各处堵点,自动化瘀,带走病灶处废
期刊
太极拳修炼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行拳时,修炼的是没有外力加身时的自身平衡能力。定步推手时,修炼的是有外力推来时,如何保持稳定地站在两脚连线为直径的圆圈内,保持中定不被推出。活步推手时,修炼的是在运动中如何始终保持人体重心垂直于承重脚上,我称之为“顶、腰、脚垂悬”“恰似滚球顶底垂”。而修炼这种功夫的根本大法,就是王宗岳拳论中的“立如秤准”四个字。  如何准确理解“立如秤准”四个字呢?我
期刊
以时间为坐标,可以区分出相对于过去的历史真实、相对于现在的新闻真实、相对于未来的预言真实,我国科幻电影不仅注意到上述现象,而且揭示出这三种“真实”所包含的虚构性,据
最近听到两个好消息,国家武术管理部门针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和规划。  第一条消息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2020年国家武术短兵队第一期集训暨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10月12日到31日 举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陈恩堂明确了武术短兵发展的工作方向与目标,对短兵项目的发展给予肯定并提出要求,指出武术短兵项目今后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中国文化向世界文化的转
期刊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广告运作,形成了消费者智能洞察、广告智能创作、广告智能投放和广告智能评估的新流程.在新流程中,广告评估环节智能化运用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以广告运作流程中的效果评估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共振效应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索了智能技术在广告评估环节中的具体运用,提炼出广告智能评估的识别、分析与应对模型,总结了广告智能评估的共振效应,为业界广告评估环节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