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浸润校园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跟以往的教材相比,部编版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初次朗读的美好体验,可能会给他们埋下一生热爱朗读的种子。那么,我们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笔者认为,低年级朗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朗读中,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字正腔圆做榜样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从师生问候到课前导入、讲解、过渡、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注意字正腔圆,每一句话的发音都要规范准确,口齿清楚,做好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榜样。
   《秋天》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篇课文,文中出现了五个“一”字,有三种读音,读准“一”的不同读音是本课朗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带有“一”的词语读一读,然后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跟老师多读几遍,也可与其他声调比较读,不必过多讲解“一”字标调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体会“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感受汉字可真有意思!
   二、形式多样激兴趣
   1.多媒体助力朗读。
   开展朗读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应景的氛围之中产生更好的体验。
   《上学歌》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篇中三个活动版块之一“我是小学生”的一首儿歌。老师先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这时多媒体播放《上学歌》这首儿歌,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想读好这首儿歌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老师范读、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中读准字音,体会小朋友上学时高兴的心情。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次播放《上学歌》,学生学唱。在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中,学生不但在认字中学会朗读,也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2.角色朗读融感情。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童话和诗歌,人物也多以动物为主,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赋予人物真实感受,让文字真正灵动起来,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青蛙写诗》一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在学习第2~4小节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童趣。读小蝌蚪的话时可以加上“游”的动作,一串水珠当省略号,可以请六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读一读,感受这串水珠的团结。
   3.趣味对读提效率。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可以用趣味的对读方式来进行朗读。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果。
   简单的对读课文比如有识字课单元的《对韵歌》《姓氏歌》《古对今》等,可以师生对读、小组对读、生生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云对——”,学生接“雨”,先可以看着书对读,熟练了还可以在对读中练习背诵。这类课文要么语句字数一样,结构相同,要么长短句交替,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加上拍手动作,读起来会更有节奏感。
   三、亲子共读添乐趣
   “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大人和孩子一起读诵起来。
   如《谁和谁好》是一首语句简练,很有节奏感的儿歌,在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问答读,然后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家也一个问一个答,大致了解儿歌中分别讲到了“谁和谁好”,它们为什么要好。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和大人一起找一找身边还有“谁和谁好”,仿照儿歌的形式说一说。《胖乎乎的小手》是一篇特别温馨的小短文,内容、语言都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可以和家长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在朗读中感受家庭的温馨,是一次无形中的感恩教育。
   总之,低年级的朗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需要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开启朗读的美好之旅。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语感,增强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孩子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浸润我们美丽的校园。
其他文献
早期教育致力于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出以幼儿园为中心,融合优化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形成一个互动联合的保教整体,即保教角色融合与保教内容融合的“融合式保教模式”,这两种融合是不能分离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存在体。我们设想通过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融合”和“集体与集体的融合”两种模式下,采取多样化的手段、途径来构建小班融合保教模式。   模式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融合   1.教
期刊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也是他散文所经营的一个意象。也就是说,刘亮程把他所有的看似杂乱的意象都归结为“村庄”,读来别具乡村风味,即使是截取其中一段,哪怕是几句话,我们也能知道他在写哪里。比如《风中的院门》里写道:“听见日日的撕裂声,风已经刮进韩三家的院子,越过马路吹进我们林带的树。那个撕裂声是从韩三家的拴牛桩上发出的,它直戳戳插进夜空里,把风隔开一道大口子,就像一匹布撕成两匹,一场风变成
期刊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好比一艘船,载着学生乘风破浪、悠然自得地到达幸福的彼岸。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一、树立积极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班风是班级风貌的呈现,是全体学生思想、情感、意志、
期刊
2018年第6期《教学与管理》刊载的胥洪泉《人教版高中<语文>“故国神游”注释商榷》一文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注释为“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不妥。苏轼已经来到了他认为的赤壁古战场,为何还要说“神游”即“神魂往游”呢?胥文通过检索比对名家注释,并结合唐宋诗词中“神游”“故国”两个词语的常见解释,认为“故国”应指“前代王朝”,即三国时吴国。“故
期刊
一、简述初中语文早读之现状   1.对早读重视程度不够。   早读,在一些学校又被称为“早自习”,望文生义,就是早上的自习,既然是“自习”,学生对它的态度当然没有正课那么重视,有的三心二意,有的懒懒散散,白白荒废了最有效率的一节课。有时候学校和教师也不重视早读,早读时间通常会被无情的占用。   2.早读内容不统一,朗读形式单一。   早读课时有一些教师没有统一安排朗读或背诵内容,而学生自己
期刊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一、月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
期刊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到了四个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我个人认为课前口语训练能够很好地体现这四个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和王庆老师从2015届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同方式的口语训练。比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播报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构思,自己设计PPT,完成新闻播报。我们的课前口语训练也坚持了好几年,对课前口语训练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不仅紧扣教学目标,同时也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下面就截取几个教学片段来说说。   一、“自学—互学”激发自动力   上自读课时,我设计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自学整理常见的字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他认为文中重要的或者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整理出来。课堂上,四人小组交流指正并互相补充。之后请一至二位小组代表把他
期刊
我从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题,内容宽泛,层次混乱,语言贫乏,读来如同嚼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参与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过程和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点,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观”。笔者认为,这一过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从教材使用的角度看,教育者不仅是教材的运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若能想要好的课堂生成,自己首先钻研教材,对教材再创造,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增加和调整,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