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钱锺书与中学母校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四中


  今天的苏州市第四中学,前身即是老牌教会学校桃坞中学,也就是钱锺书的中学母校。1923年,十三岁的钱锺书从无锡东林小学毕业,考入桃坞中学。桃坞是一所老牌教会学校,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902年创建。学校办学显著特点是:“对英语非常重视,而数理课程则相当落后”,“很重视体育”。在桃坞,师生皆用英文会话交流。外语由外籍教师任课,其他课也多用英语讲课,教材多为英文版本。对初次进校的人来说,就好像进了外国。受益于桃坞的外语教学环境,钱锺书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打下了非常好的根基。
  钱锺书在桃坞中学待了四年,在这所知名教会学校开始崭露头角,尤其在英语学习和作文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为以后学贯中西的学术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钱锺书对桃坞中学是有特别感情的。
  1952年,桃坞中学易名苏州市第四中学。1992年,学校九十周年校庆。为编印校友通信录,苏州四中致函钱锺书,请其填寄联系表,并附寄个人传记。八十二岁的钱锺书郑重地以毛笔复函,表达了个人意见:
  敬启者:奉到来函,不胜愧感。兹将联系表填就寄还。传记一事,万不敢当,敬谢。此上
  苏州第四中学
  钱锺书上
  五月十日
  这是一封典型的“锺书体”复函,信息量不大,却让学校如获至宝。虽然没有达到目的,还是有意外收获。钱锺书信中清楚地写了学校校名,正好可用来做“金字招牌”。如今去过苏州四中的人都知道,学校大门上刻的正是信中所写校名(多一“市”字)。2017年,我为更详细地了解这封信的前后细节,专门致函苏州四中校长张剑华,可惜没有得到回复。
  现在的“桃坞中学”我是去过的,对其中一些有关钱锺书的痕迹印象深刻。2015年暑期,我途经苏州,辗转找到深巷之中的苏州四中,并劳烦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得以進入校园一览。校园内保留了不少民国时期的红砖建筑,在绿树浓荫中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别具味道。苏州四中没有忘记钱锺书这位优秀校友,除了大门题字,校园内不时还有钱锺书的“影子”。建于1932年的一幢小楼曾是校政厅,1949年后改名“民主楼”。2002年,百年校庆,学校为纪念钱锺书,将“民主楼”改名“锺书楼”。学校又在校史馆内设立了钱锺书专栏,陈列了钱锺书的作品。遗憾的是,正值暑期,校史馆无法得入。有校友在锺书楼前捐赠竖立了一尊钱锺书塑像。可惜的是,学校粗心大意,把锺书楼和塑像上钱锺书的名字都写错了!钱锺书的“锺”字都被刻意写作了“鐘”字,很失水准。默存先生名字中的“锺”字繁体应是这个“鍾”。锺书楼内的钱锺书简介,把《管锥编》也习惯性地写作“《管锥篇》”。更离谱的是,笔者手中一本《苏州市第四中学(桃坞中学)校庆九十周年纪念册》,其中将“钱锺书”写作“錢仲書”,将“钱锺韩”写作“錢鐘韓”、“錢仲韓”,让人哭笑不得。
  看看学校简介,如今的苏州四中,特色不再是外语教育、体育教育等,而是诸如空乘培养、计算机等技术性强的专业教育了,百年前一些好的传统似乎所剩不多。四处走走,虽然校园没迁,房子还在,但早已物是人非。虽然学校网站用的域名,仍是taowu.com,但这里已不是以前的桃坞了。
  1927年秋学期,钱锺书从桃坞中学转入无锡辅仁中学读高二,1929年毕业考入清华,在辅仁呆了两年。辅仁中学是无锡圣公会中国会友唐纪云集资创办的,不是正式的教会学校。学校没有外国资助,靠学生交费来维持,办学条件要比桃坞中学差得多,但课程内容还能跟上时代,特别是比较重视理工课程,因此,毕业生更容易考上国立大学。辅仁中学1949年后一度改名无锡市第二中学,几经曲折,2002年,才正式定名为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相比苏州四中与晚年钱锺书的交往,辅仁中学“运气”就差多了。1987年,学校筹备七十周年校庆,筹备小组写信请钱锺书为母校题字。钱锺书没有答应。春节期间,学校负责人到北京三里河登门拜访,杨绛在门上打开一个猫眼洞,问明来意,回话说钱锺书身体不好,不能题字,婉言谢绝了,门都没给进。学校不死心,后来又写了五六封信给钱锺书。最后,钱锺书无法,嘱人回了一封信,说不要再来信了,题字大可不必。但学校的决心很大,不搞到校友的题字决不罢休,又找到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韩。钱锺韩一口答应,说请钱锺书题字的事包在他身上。可几个月后,他空手而归,没要到题字。
  按说此事以后,学校该断了请这位杰出而倔强的校友题字的念头,可是不然。七十周年校庆以后,1991年前后,学校准备搬迁,另择地新建校舍。学校将拟新建的图书馆命名为“锺书楼”,既有爱读书之意,也有纪念钱锺书的寓意。学校负责人再次写信恳请钱锺书为“锺书楼”题字。这次,钱锺书终于亲手动了笔,不是题字,是给学校回了封信,再次谢绝题字。信是钢笔写的,写在社科院的便笺上:
  奉到惠函,我悚愧不胜。我四年前大病以后,心身衰朽,遵医嘱谢事谢客。贵校专人来访,失于迎迓,欠礼为罪。“写几句话”云,恐怕是电话中没听清楚,说的是:“如果写了,会寄给你。”因我当时不能构思,右拇指又痉挛,到现在还不便写毛笔字。
  来函云,令我吓一跳!一番好意,实际却使我成为欺世盗名之人!我尚有自知之明,万万不敢当,也不肯当此荣誉。好好一个图书馆,称作“藏书楼”,岂不现成、朴实、大方。“唯名与器,不可假人”;贱名务请勿用来命名,这点主权我还是有的。谢谢你们的过爱,我是无锡人乡谈所说:“轿子里跌出牌位来”——勿受人抬举了。恳求原谅。草草作复,书不成字,即致
  敬礼!
  钱锺书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八日
  像这样坚持个人原则的校友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几个——而如此执着的母校又有几个呢?据说钱锺书还说了这样的话:“我这支笔是用来写文章的,不是什么偶像明星,拿来签名之用!”语气像他说的,但要用在一片诚心的母校身上就未免过于苛刻、过于讲原则了。在今天的辅仁中学内,图书馆上“锺书楼”几个字,是学校老师把钱锺书在其他地方的连笔签名拆开,然后模仿他的笔迹再加上一个“楼”字凑成的,用心良苦,还是让人感动的。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逝世。学校发去唁电:“巨星陨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全校师生不胜哀痛,深切悼念。先生的著作光照千秋,先生的人品万世传颂。望杨绛先生节哀。”
  无锡辅仁中学在京二百○一位校友也发去唁电:“痛悼钱锺书先生。敬业功高,为人师表;淡泊明志,世人楷则。”
其他文献
明末武将颇多知书,亦大多跋扈。观其诗文或慷慨激昂,或循诱风雅;察其行止则负主妄行有之,坚贞忠爱亦有之。这种知行矛盾的人格特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明末气质风景。郑鸿逵或许是其中的代表。一  郑鸿逵(1613—1657),原名芝凤,字曰渐,又字圣仪,号羽公,荫官名鸿逵。象庭公郑士表第四子,郑芝龙异母弟。初随兄起兵海上,受招降明。崇祯三年(1630)中庚午科武举人,袭锦衣卫副千户。先为天津抚院郑宗周部将,后
看作家日记不必十分当真  现代文学研究是越来越重视作家的书信和日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如鲁迅在《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里所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可是作家的书信在收信人手里,人家未必肯拿出来,是否发表这些信,也应当尊重各该书信的作者及其继承人的意见,所以这里颇有些麻烦。日记在作者自己或其家属手里,也是未必肯拿出来,
同治九年(1870)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清朝一代“名臣”马新贻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将以千古疑云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山东曹州(今菏泽)人。其二十七岁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任合肥知县时随钦差大臣袁甲三平太平军,因功擢庐州知府。同治三年(1864),升浙江巡抚。同治七年(1868),任闽浙总督,不久,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官声极佳,业绩突出
范源濂/廉(1875—1927)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早年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与蔡锷、杨树达等同学。维新变法失败后东渡扶桑,先后在大同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法政大学法政科学习,1904年回国。1905年学部成立,范源濂/廉到京任主事,1910年升专门司郎中,1911年再升参事官,与罗振玉并列。晚清学部的主要官员多是进士、举人出身,少数是贡生或附生,只有范的出身是“学生
一  又想起《聊斋》,想起蒲松龄,仿佛看见他,在那黑暗中,问我一声:“你是谁?”他的声音很低沉。我的心里有点犹疑,一时半会没有吱声。他又问:“你也是只狐狸精吗?”我摇头,说不是,我说我只是一只流浪猫。他不信,盯着我,那眼睛闪着光。我想躲开他,可是躲不开。于是,我也盯着他(记得《聊斋》中说过此方法)。于是,就是这样盯着,互相盯着,一动不动(看谁先眨眼就是谁先动)。暗中,四周,死般寂静。  他真的是蒲
《字经》之雅  《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就是六义,是先人对《诗经》分类及表现手法的朴素概括。再细分则是: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风、雅、颂是《诗经》现有编辑上的分类,它们是音乐的概念,“风”是土风歌谣,“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雅”是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和“小雅”,“小雅”是诸侯享宴的雅乐,“大雅”是诸侯朝会
2020年,是东北女作家梅娘(1920—2013)百年诞辰。梅娘本名孙嘉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地区重要作家,也是抗战期间沦陷区重要作家之一。  梅娘出生于海参崴,在吉林省长春市长大。1936年出版《小姐集》。后赴日本求学。1940年代曾出版《第二代》和《鱼》、《蚌》、《蟹》水族三部曲,在华北沦陷区文坛脱颖而出,为同时代女作家中佼佼者。晚年写作以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梅娘小说散文集》、《梅娘近作
一  1937年11月20日,随着上海的失守,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主任秘书的词人乔大壮一家迁居重庆,开始了他的山城岁月。  乔大壮1892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华阳(今成都陕西街),幼年失怙,由祖父乔树楠抚养督教。少年时发蒙于成都名宿顾印愚,同时系统学习了徐浩、虞世南、褚遂良、欧阳通诸家,以后又旁猎米芾、《爨龙颜碑》和北魏诸墓志,由此奠定良好的书法和篆刻基础。十九岁自京师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
对历史的探究一直是人類前进的动力,从历史中可以窥得失,明道理,晓人事,知天命。当代文学史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十年,我们不断回看过去的那段岁月,去忏悔去反思,去看别人看自己,看这世界怎么变。有的作家偏爱鸿篇巨制,人物非大不可,事件非轰轰烈烈不可,但往里一看,却发现人往往面目全非。  王安忆写历史写都市,几可成一派:人都是鲜活的,过着烟火气的日子;人围绕着上海就像绕着太阳的地球,自己转着也跟着太阳转着。上
夏、秋季节是台风的高发期,从当年的“麦莎”到2019年夏的“利奇马”,超强的风力和狂暴的雨水共同造就了“暴风雨”这一可怖的自然景象,巨大的破坏力往往令人“谈风色变”。不过,若以超功利的视角而论,暴风雨给予人的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甚至让人在刹那之间领悟某种伟大的东西,并为之深深感动。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文中直言:“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崇高感感动人,优美感则迷醉人。”显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