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来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高胆红素血症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异甘草酸镁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无效者可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目前临床关于总胆红素水平与静脉-动脉(VA)-ECMO联合CRRT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VA-ECMO联合CRRT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2020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ECMO联合CRRT的患者446例,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出院后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观察指标,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VA-ECMO联合CRRT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存活组,启动CRRT后第5、6、7、9、11天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及启动CRRT后第5、9、11天总胆红素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VA-ECMO联合CRRT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在VA-ECMO的基础上启动CRRT后先逐渐增高再降低,且启动CRRT后第5、9、11天总胆红素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VA-ECMO联合CRRT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患者 男,64 岁,发现左颈部蚕豆样大小肿物,7 年来无痛性渐进生长.专科检查:左颈上部下颌角水平可触及 4.0 cm× 3 .0 cm肿物,表面光滑、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麻木、红、热,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0.6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3.88×109/L,尿蛋白及潜血均提示阴性.腮腺增强CT:左侧腮腺浅叶软组织密度结节,呈轻度强化,考虑增大淋巴结;双侧颌下及颈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图 1~4).针吸病理:镜下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患者行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
期刊
子宫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生育期妇女患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生育政策的放开,子宫腺肌瘤患者生育相关的问题日益凸显,有关治疗及治疗后妊娠相关并发症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瘤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手术及HIFU治疗.药物治疗创伤小,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影响生育能力;HIFU治疗有较高的症状缓解率,似乎是安全有效的,但现有证据仍不足.已有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瘤合并妊娠时,早产、流产等产科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手术治疗后,妊娠期间发生无症状子宫破
目的:探讨再生育时并发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产后发生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信息资料完整的再生育GDM孕妇270例,追踪其妊娠结局且在产后6~12周复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OGTT结果为分组依据分为产后糖代谢正常组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生育GDM孕妇产后发生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o例患者中产后糖代谢正常197例;产后糖代谢异常73例,其中糖耐量受损62例,糖尿病11例,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为27.04%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其并发症的防治尤为重要.脑卒中是AF最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因此抗凝治疗已成为AF的首要治疗策略.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NOACs)在各国指南中已成为预防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首选抗凝药物,目前其在临床中也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目前各指南的建议,对NOACs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医生对NOACs的临床使用提供指导.
导管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相关食管损伤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心房食管瘘虽罕见,但通常是致命的.本文主要综述了导管消融相关食管损伤发生率、损伤机制、危险因素及保护策略等,并指出更灵敏的食管温度监测、更安全的消融参数和导管、食管冷却及食管移位装置等均可降低食管热损伤发生风险.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会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整合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识别新发心房颤动高风险人群.目的 探讨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51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院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n=82)和非房颤组(n=43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AMI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入院时临床资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射频消融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主要手段.肺静脉电隔离(PVI)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基石,目前在PVI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个体化消融策略,如右房室瓣环峡部、左心耳根部、右心房高位界嵴等部位消融以及在左心房后壁行Box消融.目的 分析以PVI为基础的个体化消融策略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以期为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2例为研究对
背景 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作为体内维持谷胱甘肽稳态和抵御氧化应激的关键作用酶,其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其发病率约为10%,除外年龄、高血压等因素,GGT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被揭露.目的 探讨GGT水平对冠心痛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收住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73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入院时心率、入院时血压、吸
背景 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早期左心室整体三维形变能力增强.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可客观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但其用于评价RHD患者二尖瓣置换术(MVR)后左心室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基于3D-STI技术评价RHD患者MVR后左心室功能.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03例行MVR治疗的RH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于体检当天,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前1d、术后3个月行3D-STI检查,记录左心室整体心肌
背景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进行性临床综合征,发病率、死亡率及住院率均较高.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但目前临床关于BDNF水平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的影响罕有报道.目的 探讨血清BDNF水平与HFrE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HFrEF患者160例.随访12个月,将发生心血管死亡患者分为死亡组,未发生心血管死亡患者分为存活组;将发生HF恶化再住院患者分为再住院组,未发生HF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