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探索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廖志凌(1971-),男,湖南衡阳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贤兴(1964-),男,江苏靖江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B2009096、JGZD2009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12-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目前,很多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没有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最后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广大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概括起来,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策略研究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个共识在教育界也已经形成了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等学校自身都统一的思路:即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沿阵地。从高层次体制策略和理论研究来说,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索、调研和讨论。上海市教委2006年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了这一问题,形成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报告》,报告中探索了政府与高校共同推动创新机制的思路,包含全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转变政府管理为公共服务、搭建服务平台等。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从宏观高度强调了高校自身建设的策略,其中提出的重点解决问题包括: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創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平台建设等。有关的策略和思路更多的思考尚处于探索、分析阶段,有关的初步理论思路可以在高校改革中起到拓展思路、指引方向的作用。
2.高等学校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和研究
高等学校一直在积极从事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体系平台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在各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中都融入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想法。创新人才培养在全国高校中都已经成为实践的热点。许多高校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路,并取得了实践上的突破,如上海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的“产学研联盟”、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实训教学新模式等等。
3.西方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和研究国外高校的实践成果为主,了解国外教育专家的理论并探讨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国外知名大学的发展思路和学生培养思路往往更具个性化和自身特色。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认识到自己在硅谷无法和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等高校竞争,就选择了一时不被人看中的高分子材料导体研究方向,结果在20年内从一所二流大学成长为连续三年有三位教授获诺贝尔奖的知名学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的探索
1.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和观念
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化、现代化的趋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课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为依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创新教学新体系,凸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
2.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工程训练、系统训练为抓手
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提供开放式、多层次、多种类的创新环境,为学生构建按兴趣、跨学科、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又超越理论教学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环境。
3.以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
充分发现优秀人才,实施分类、分层次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将专业技能训练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并让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在科技制作中得以体现、检验、强化和完善,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1.结合专业内涵与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江苏省电气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学科特色,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消除各教学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变为由“五条线”(电气工程科学基础线、计算机能力线、外语能力线、工程应用线、创新线)组成的新体系,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动态优化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课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负责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同时,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结合办学特色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以我校原有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为依托,确立“高起点、高目标、交叉、融合、创新”的改革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强调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并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围绕“三大知识”系列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注重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特种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电力装备制造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控制与应用系列三大知识系列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如图1所示)。
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加强基础、强化能力、主干学科突出、相关学科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传统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并存、必修与选修互补的有序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现“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的人才模式,适合电气工程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5.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环节质量标准和有效监控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同行教师听课制、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学生评教制、学生信息员制、电子信箱举报制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我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研究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其他相关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44-47.
[2]王立欣,康玲,王明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
[3]王勤,王成华,郁斌,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87-89.
[4]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廖志凌(1971-),男,湖南衡阳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贤兴(1964-),男,江苏靖江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B2009096、JGZD2009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12-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目前,很多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没有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最后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广大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概括起来,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策略研究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个共识在教育界也已经形成了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等学校自身都统一的思路:即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沿阵地。从高层次体制策略和理论研究来说,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索、调研和讨论。上海市教委2006年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了这一问题,形成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报告》,报告中探索了政府与高校共同推动创新机制的思路,包含全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转变政府管理为公共服务、搭建服务平台等。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从宏观高度强调了高校自身建设的策略,其中提出的重点解决问题包括: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創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平台建设等。有关的策略和思路更多的思考尚处于探索、分析阶段,有关的初步理论思路可以在高校改革中起到拓展思路、指引方向的作用。
2.高等学校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和研究
高等学校一直在积极从事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体系平台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在各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中都融入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想法。创新人才培养在全国高校中都已经成为实践的热点。许多高校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路,并取得了实践上的突破,如上海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的“产学研联盟”、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实训教学新模式等等。
3.西方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和研究国外高校的实践成果为主,了解国外教育专家的理论并探讨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国外知名大学的发展思路和学生培养思路往往更具个性化和自身特色。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认识到自己在硅谷无法和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等高校竞争,就选择了一时不被人看中的高分子材料导体研究方向,结果在20年内从一所二流大学成长为连续三年有三位教授获诺贝尔奖的知名学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的探索
1.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和观念
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化、现代化的趋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课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为依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创新教学新体系,凸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
2.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工程训练、系统训练为抓手
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提供开放式、多层次、多种类的创新环境,为学生构建按兴趣、跨学科、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又超越理论教学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环境。
3.以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
充分发现优秀人才,实施分类、分层次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将专业技能训练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并让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在科技制作中得以体现、检验、强化和完善,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制作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1.结合专业内涵与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江苏省电气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学科特色,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消除各教学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变为由“五条线”(电气工程科学基础线、计算机能力线、外语能力线、工程应用线、创新线)组成的新体系,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动态优化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课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负责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同时,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结合办学特色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以我校原有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为依托,确立“高起点、高目标、交叉、融合、创新”的改革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强调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并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围绕“三大知识”系列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注重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特种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电力装备制造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控制与应用系列三大知识系列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如图1所示)。
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加强基础、强化能力、主干学科突出、相关学科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传统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并存、必修与选修互补的有序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现“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的人才模式,适合电气工程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5.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环节质量标准和有效监控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同行教师听课制、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学生评教制、学生信息员制、电子信箱举报制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我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研究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其他相关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44-47.
[2]王立欣,康玲,王明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
[3]王勤,王成华,郁斌,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87-89.
[4]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