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喇嘛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3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是一个镜头,镜头外面有人。经常走在路上,我会去看太阳,我感觉它肯定是在记录我们很多事情。”小喇嘛圆峰说。圆峰是纪录片《那个喇嘛》的主人公,他喜欢走直线,认为可以专注精神,可是他觉得直线不好走,总是会跌下来,于是他高举双手,感觉自己在飞。
  3月31日,导演谢升皓带着自己的纪录长片《那个喇嘛》参加 “影像中国——纪录片巡展”的放映,一位有学佛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这部片子不是在说佛学,而是真正让我看到了我自己。”作为嘉宾出席的文学博士、艺术评论人肖涛评价,“这部影片好就好在保持着差异的对话性,是一个多异性的文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从哲学思考来体会,不信也是信,因为不信是怀疑主义。信和不信之间本就无从界定,信和不信并非体现在宗教上。”
  谢升皓,196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曾参与多部影视剧的拍摄,是电影《辛亥革命》首席执行导演。《那个喇嘛》拍摄于2007~ 2008年,5年后导演才将其剪辑完成。《那个喇嘛》在制作完成初期,就得到了田壮壮、张黎等业界人士的褒奖,认为该片有难得的格调和视角,该片也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2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并作为优秀纪录片被栗宪庭电影基金会收藏。
  小喇嘛圆峰,山西人。4岁时被父亲送给一个出家人,辗转四海,10岁时被送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出家,少年时在学院和佛法中度过。2007年,18岁的圆峰随大活佛来到北京。这里的人们对圆峰提出了各种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快乐?你相信爱情吗?你的信仰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圆峰一一老实作答,但他发现,这里的人谈佛论道口若悬河,竟然让这个本专业的佛学院学生哑口无言。
  圆峰称这里为“红尘”。他跟着朋友们在这里吃喝玩乐,感受着以前未有过的人生体验。之后,圆峰困惑了,因为师傅说“城市的繁华生活是污秽和肮脏的”,为何人人都还贪恋这红尘世界?滚滚红尘,翻腾小喇嘛安静的心,也扰乱着尘世间的每一颗凡心。
  影片结尾,小喇嘛经历红尘繁华后,最终选择回到真正让他感觉舒服的香巴拉——五明佛学院。导演在最后说,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在生命旅程上勇敢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人。
  《那个喇嘛》讲述了小喇嘛圆峰成长的故事。导演谢升皓说:“这不是一个佛学的电影,这就是描述我们每个人自己。”
  怎么遇到小喇嘛圆峰的?
  有很多大活佛会来北京看病,身边就会有这些小喇嘛,算是助理,旁边跟着的除了助理还有管家。有些大活佛很有名气,来了之后会被北大哲学系邀请去讲课。有些则在民间云游,因为民间会有很多有这方面需求的人想要和活佛交流。我当时也是抱着一种求学的心态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就遇见了圆峰,他是大活佛的弟子。我刚认识他时,他是一个很干净的20岁男孩,如他自己所说,“塑造他自己”,一下就把我打倒了。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孩子,讲了一些佛学上的典故,给了我很深的启迪。之后我们就成了朋友。
  什么是圆峰红尘中最大的困惑?
  忽然有一天,他和我说:“我有很大的苦恼,我很喜欢女孩子。”这一下子就把我难住了。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我汇报给了师傅,师傅让我去看了天葬,人被肢解,肉和骨头砸碎后被秃鹫吃掉,最后我师傅说,‘你看,你喜欢的是个物质,物质的属性是空,你喜欢的是个空的东西。’”我听了觉得很残忍,就像圆峰自己说的,“怎么会是空的呢?我和女孩在一起,我就是高兴,不空呀。”因为佛学院的师傅只会关注他从人性到佛性的转变,不会去关注他作为一个正常的男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变化。后来我就逗他,我说:你这么迷恋红尘,要么你还俗吧。他很聪明,他说:“我不还俗,因为我没有你们这些应对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我还俗了,大概只能当个保安,如果当了保安,第一个礼拜,你们还理我,第二个礼拜,你们就不理我了。如果我还是这身衣服,无论如何,你们见到我都会鞠一躬。”他想得很明白,他有他的生存之道,他在平衡着自己和这个世界。多像我们啊!我们要听音乐、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我们要看到不同的颜色,去画展、看电影,读小说,为什么?不就是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平衡点吗?
  圆峰的师傅一再对他说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恶的东西,但他还是有很强的好奇心。你塑造的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讲述的是他的成长经历?
  没错,他从小就生活在学院,但并不是与世隔绝,宿舍里就有电脑,他也有手机,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感兴趣,一定要到外面看看,所以到了北京。结果他一来就对城市里所有的东西产生了迷恋。圆峰喜欢城市、画展,也喜欢唱歌,喜欢老狼,最喜欢《晴朗》这首歌,就像歌词里写的,“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精彩”,城市生活对他来说真的就像电影,比佛学院精彩多了。他们那个地方每年的10月份,河里的水就冻上了,一冻上就不能发电,下大雪后就非常冷,要“挨”过这个冬天,不是“度”过这个冬天,每天起早做功课、背经文,还有考试。其实我认为,他的困惑和我们的困惑一样。对此我反复说,这不是一个佛学的电影,这就是描述我们每个人自己。我们和小喇嘛一样,他在成长路途中所遇到的,除了道路不一样,其他都一样。
  五明佛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个地方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有三座大山,很荒凉。所有有信仰的人过来之后,就拿几块木板子在一块空地上一戳,说这是他的,那就是他的了,没有房地产。要求剃度,过去学习就学习了,没有毕业这一说,如果你愿意修行,一辈子都可以在那,除非你苦得学不下去,还俗走了。但那地方管理很严格,有汉人管家和藏人管家,如果你随便下山,拿不出假条,就劝你回家了。
  你是佛教徒吗?你怎么看圆峰?
  我不是佛教徒,我认为佛教其实是门哲学,哲学是俯视生活,拨正你的行为。佛说,八万四千种法门都可以到达佛的境地,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人是佛,简单说,就是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如果你按照哲学思考去看他,他其实很可爱,首先他不说谎,表里如一,还不怕人家笑话。田壮壮老师看后就和我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大活佛呢,他以后可能就是大活佛。”而对于这部片子,我还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可以去信仰一个精神,但千万不要迷信。你看这个小喇嘛多好,他要塑造自己。后来一步步把他的光环脱掉之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这一辈子都是人性和佛性之间的博弈,然后到达一个境界,这是修行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这一辈子的过程。就像学者,总要从第一本书开始读,读了万卷书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其实和小喇嘛是一样的。但是小喇嘛来到汉地,他觉得很奇怪,所有跟他对话的人,谈佛论道,都比他能说,而且说得他哑口无言,他插话都插不上。本来谈佛学是小喇嘛的专业,他也很着急,他想抛出一个咒语,把这些人都说服了,但是后来他想了想,真没必要。佛学里边有一句话,不要谈佛,一谈就错。就像我们人的生命,并不是说出来的,它是一天天自己长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圆峰还是很本真的一个人,最起码尊重内心感受。这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他要用他的灵魂吸收所有,感知一切。他内心有戒律,像孙悟空永远想着那个紧箍咒。他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荤,人家吃荤,他就在一旁点个小素菜,但是他需要和他们在一起,他需要那种存在感。“我是你们的一分子,特别高兴和你们在一起。”   圆峰在意你把这部纪录片推广放映吗?万一师傅、教徒们看到了怎么办?
  我曾经给圆峰打了电话,说片子做好了,但如果推广和传播,会有学院师傅、周围的佛教徒等很多人看到,也许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问他害怕不害怕,或者担心不担心?他说,“我不害怕,当我被拍的那天我就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一切就是代表那个修行时期的我,那就是真实的我。”我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好。这个浮躁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打破自己塑造的美好形象展示给别人?他是如此的真诚与难能可贵!
  这里我要说说他的身世,父亲在没生他之前就总生病,后来有个人就对他父亲说,你以后生个儿子,你的病就好了,结果生了儿子后,他父亲的病就好了,于是他们全家信佛。在他4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塞进了一辆公交车,因为公交车上有一个出家人,他父亲对那个出家人说:“我儿子就跟你走吧!”于是那个出家人就把圆峰领走了,辗转各地。圆峰的童年其实很可怜,跟着不同的出家人生活,所以他与生俱来没有安全感。后来我在看过很多次成片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喜欢女性,这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喜欢他妈妈,是因为他从小没有被他妈妈疼爱过。但是十年之后,他和他妈妈通电话,却是很超脱的,并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所以我觉得,因为一个预言而走上了修行道路的圆峰,虽然他眷恋着红尘,但红尘也成就了他的修行,在人性和佛性之间,他变化着,成长着。所以我在影片的结尾写下:谨以此片献给那些诚实和勇敢面对自己的人们。
  你是剧情片导演,拍纪录片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现在拍纪录片很容易,机器很简单,韩国的导演拿iPhone4s拍电影,机器很简单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更加不去珍惜我们获得的影像,所以在拍之前就应该想好,我们拍什么,视点在哪里?《那个喇嘛》拍了一年,拍好之后,我一直没剪。当时认为自己太嫩,无法把握,于是素材一放就是5年,之后才慢慢把它剪完,直到现在我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拍纪录片很苦,尤其看素材,仔细标记时间码,密密麻麻地写好这个段落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我没有助手,这140小时的素材,找起来非常吃力。
  拍剧情片有脚本,可以喊停,纪录片不可以。我记得司徒兆敦老师曾说过拍纪录片的四字箴言,就是“凝视倾听”,拍纪录片不能浮躁,要沉下心来,等人家把话说完。拍纪录片如同圆峰向佛,因为你喜爱,所以你愿意尝受所有的苦,但最幸福的是,你也会一边吃苦一边成长。
其他文献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  已经有太多人描绘威尼斯的美丽了,但这并不能阻止更多的人对这座由贡多拉(Gondola)和无数小桥连起来的城市再次复述满腔的满足期艾。  在淤泥中,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他们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
期刊
陈寅恪先生曾说:对古人之学说,应以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八卦界派别林立,有严谨的“索隐派”,有浪漫的“空想派”,有好事者把这本书的作者薛原划为“新感觉派”。所谓的“新感觉派”,恐怕有他执着于所谓的“转折”的原因。据说此书的作品薛原有一个贴身小本,字迹密密麻麻,有许多史料摘录——基本都是大家不会注意到的边角料,亦有时人言论,小本的主人据说还都令这些“话主”签字画押。  这本《画家物语》就是薛原纵
期刊
5月29日,美国波士顿举行了201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年逾70的著名日本设计师伊东丰雄众望所归,获得了这个建筑界的最高殊荣。  伊东丰雄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他的事务所位于东京。在执业生涯的40年中,他的作品覆盖了很多公共领域: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博物馆等。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影响了全球众多设计师的建筑师,并没有为自己选择一条标签鲜明的路:每一次的作品,他都会推翻过往的思路,重新
期刊
新青年戏剧营在可当代艺术中心已经举办第三届了,笔者一直很想知道可当代艺术中心如何界定新青年。  继新青年戏剧营连续举办两届后,可当代艺术中心继续致力于积极推广青年艺术家作品。“新青年,要有健康的身心,爱护地球,爱好和平,低碳生活,崇尚自然。新青年,要有多彩的个性,自由地表达自我,诚恳地倾听他人。新青年,要有创新的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梦想,敢于迸发,敢于担当。新青年,要有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
期刊
再没有别的艺术博览会像迈阿密这么嘈杂了。从星罗棋布的聚会、愉快的晚餐,到海滩上的大调音乐会、出挑的时尚及酒精品牌促销,到自发的艺术表演,迈阿密博览会总是顶尖的。但它总有太多事情发生,以至于人们有时忘掉它实际上是关于艺术的!着眼于新事物和奇思妙想,我们从中挑出十件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尽管艺术世界仍是多元化的,集成艺术——根植于达达和波普艺术——仍是当前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威姆·德沃伊(Wim
期刊
重要的是,世界正把中国当作一个新崛起的中心。  中国艺术界带着一堆模仿西方的绘画  或装置去威尼斯,  已经没有意义。  2013年,中国艺术家突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办外围展,有近十个自费的外围展涌向威尼斯,就像一场中国人在欧洲设置的“十面埋伏”。  威尼斯双年展并非艺术的“麦加”,国内将威尼斯双年展看做是国际艺术的学术圣地,是一个误解。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三种结构:由组委会任命的总策展人策划的主展;
期刊
继2008年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前卫艺术运动的大规模回顾,及2009年“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对在国际艺术界已崭露头角的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呈现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视线转向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将于2013年1月12日推出“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大型群展。与此同时,与该展览并行的项目“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
期刊
上市当日,《被解放的姜戈》被停牌。显然这将会变成昆汀·塔伦蒂诺有关中国的各项回忆里的鲜活一块。  我一直幻想着这是个营销手段,比花大钱开个俗了吧唧的首映式之类的,又有效又高级,中国观众本还是观望的态度,现在一下子就变成必看的影片,不论是不是被审查通过,都要以各种渠道获取,不得不说审查制度将推动票房成绩。  “官方”引发的小故障,不妨碍昆汀是一个热爱中国、跟我们交往密切的有趣老外。  2011年初,
期刊
过去的幻影成像技术往往奇怪又滑稽,正如早期的恐怖电影用视觉骗术予观者以恐惧感。随着时间流逝,幻灯片无法保存,新的技术效果应运而生并代替前者,因此,模仿前人毫无意义。莱斯特便以抽象叙事手法将艺术、电影和戏剧三者结合,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  怎样表演  莱斯特的作品反复涉及摄影和电影。在1999年的成名作《如何表演》中,莱斯特用电影来探索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一座空空的舞台上,各色繁复的舞台灯光随背景音
期刊
“平时做自己的作品的时候还是要脸的,掉队的时候就可以不要脸了,要脸就玩不高兴了”,每次活动的结果都是不可预知的,“大家在一起有一种乌合之众的感觉”。阿掉队的博客头像是一个石刻的“渣”字,这个渣并非贬义,王光乐说,在阿掉队玩儿的最high的时候能够有种渣意黯然的感觉,是一种糟糕的好,很难言说。  对职业艺术家而言,创作就是他们的工作,就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会期待周末的闲暇,做点工作之外的事情调剂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