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教师传递着一个信息:不能再过分地依赖教材来讲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课标下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在编写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有所重,甚至观点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教师变成了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教师只能以课标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以迎接挑战。
【关键词】课标 教材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新课改新在哪里?最主要新在教师职业与角色理念的改变。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权威者、传递者、真理的拥有者,职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恩赐真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职能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掌握方法。理念的转变是无形的。新课改下还有一个有形的改变,那就是教材的改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课标下有四个版本,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从细节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全部给学生讲呢?那样的话,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变成了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教师只能以课标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以迎接挑战。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看法。有人认为:“所谓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形成新的复习内容体系的过程。整合教材本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的确如此,整合教材必须宏观把握,从细节处入手。我们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整合教材后的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适应学习规律,符合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应对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多套教材并行的今天,我们还应该就课文结构、内容选取与表达的方式、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套教材的比较研究,充分吸纳各套教材的长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二、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这一课是在“必修3思想文化史”中。文化离不开政治,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当时人文精神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割裂开来,不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学生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困难。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⑴确定专题的主线。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个单元,要抓住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⑵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是这么要求的: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本课重点是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理解,难点也就是这些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四、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深度、广度该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关于古希腊的有关历史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古希腊的一些神话,学生课后接触得比较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的思想会专注于神,而为什么后来又转向于人,可以进行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提供了新的学习思维平台,使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有序了,使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了,使容易模糊混淆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使枯燥的学习记忆变成了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边建松:《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2、杨招:《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教材处理》
3、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中国教育报》,2002-11-29
4、马杰:《变则通——略谈新课标下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
【关键词】课标 教材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新课改新在哪里?最主要新在教师职业与角色理念的改变。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权威者、传递者、真理的拥有者,职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恩赐真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职能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掌握方法。理念的转变是无形的。新课改下还有一个有形的改变,那就是教材的改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课标下有四个版本,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从细节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全部给学生讲呢?那样的话,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变成了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教师只能以课标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以迎接挑战。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看法。有人认为:“所谓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形成新的复习内容体系的过程。整合教材本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的确如此,整合教材必须宏观把握,从细节处入手。我们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整合教材后的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适应学习规律,符合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应对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多套教材并行的今天,我们还应该就课文结构、内容选取与表达的方式、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套教材的比较研究,充分吸纳各套教材的长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二、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这一课是在“必修3思想文化史”中。文化离不开政治,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当时人文精神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割裂开来,不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学生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困难。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⑴确定专题的主线。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个单元,要抓住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⑵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是这么要求的: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本课重点是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理解,难点也就是这些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四、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深度、广度该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关于古希腊的有关历史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古希腊的一些神话,学生课后接触得比较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的思想会专注于神,而为什么后来又转向于人,可以进行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提供了新的学习思维平台,使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有序了,使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了,使容易模糊混淆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使枯燥的学习记忆变成了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边建松:《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2、杨招:《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教材处理》
3、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中国教育报》,2002-11-29
4、马杰:《变则通——略谈新课标下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