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探讨初中物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通过对实施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该建构式课堂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与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物理
任何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都有赖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实践中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听课,分析了大量实施案例,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此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某些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课为例来谈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
1.导学案中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案设计小实验如下:
尝试做以下实验,如图1所示,在靠近桌面边缘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放一个约为2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猜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硬币能飞过尺子吗?谈谈你的猜测的依据。进行实际操作,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查找相关资料,探索其中的奥秘。
(1) 我的猜想:
(2) 我猜想的依据是:
(3) 实验时,我看到的现象是:
(4) 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亲自操作之前,一般人都会认为硬币会向前挪动,不会飞过尺子。但实际操作却发现,硬币竟然可以飞过尺子。在学生看来这实在是太神奇了。这是他们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的,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冲突,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部分同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对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对这部分同学而言就变得非常的容易。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奇特的现象会给他留有深刻的印象,心中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新课教学当中,他们会投入极大地热情进行学习来解开心中的谜团。所以导学案就起到了课前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导入新课环节,引领学生回顾导学案中的实验,并播放了三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飞机在天上飞。
第二段视频选自电影《航班蛇患》,高速飞行的飞机的机舱里飞机窗户突然损坏,舱内的物品飞速的飞向窗外。
第三段视频是1997年巴西名将卡洛斯的一脚香蕉球。
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巨大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由于不是由教师直接解釋实验现象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充满了探索的激情。
3.在学生实验环节,学生们自主实践,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操作者、探究者,教师的身份则是引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学生被给与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实验设计如下:
探究实验1:将两张纸竖直放置,向中间吹气,大家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探究实验2:在两支筷子中间放上两个乒乓球,距离4cm左右,用吸管向中间吹气,你在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则是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而得出的。对于两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不是听到正确答案后就及时补充,拿出规律,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补充,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大家都很认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教师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对问题的想法,满足了他们心理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探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情感。
5.学生自主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学案导学中的小实验和新课开始时视频当中的现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及时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便科学而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课堂是所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是学生们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作用还是适时引导,是交流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强烈的凸显。
6.在应用反馈环节,教师还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体现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例。结果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找到了生活中的例子,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其实无处不在,物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学生找到的生活实例:
【生】:等火车的时候,越须站在黄线外,因为火车通过时车速很快,人离火车近的一侧空气流速很快,压强小,远离火车一侧流速慢压强大,如果人离火车很近的话,就会被压向火车一侧,很危险。
【生】:我想到的是和爸爸一起开车出去的时候,爸爸开车吸烟,爸爸把他的车窗打开,烟就很听话的从车窗飘出去,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明白了,因为车外空气流速比车内的大,压强小,所以烟就被压到车外了.
【生】:我想到了杜甫的茅草屋。茅草屋的房顶被掀起起来,其实是因为屋顶的空气流速很大,压强就很小,而屋内的空气流速很小,相比之下就压强很大所以茅草的屋顶就被顶起来了,然后被风给刮跑了。
7.课后的回顾反思环节,是通过学后记的形式和课后作业形式展开的。作业题的设置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全面考察,并且实验现象的解释题占绝大多数。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他们体验成功的过程。通过作业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查缺补漏。学后记的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节课你在知识上的收获有哪些?第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第三、对于学习方法上你有哪些收获?第四、对于这堂课的反思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无疑这会使学生从多方位全角度来盘点自己的收获,并即使发现不足,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物理
任何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都有赖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实践中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听课,分析了大量实施案例,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此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某些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课为例来谈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
1.导学案中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案设计小实验如下:
尝试做以下实验,如图1所示,在靠近桌面边缘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放一个约为2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猜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硬币能飞过尺子吗?谈谈你的猜测的依据。进行实际操作,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查找相关资料,探索其中的奥秘。
(1) 我的猜想:
(2) 我猜想的依据是:
(3) 实验时,我看到的现象是:
(4) 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亲自操作之前,一般人都会认为硬币会向前挪动,不会飞过尺子。但实际操作却发现,硬币竟然可以飞过尺子。在学生看来这实在是太神奇了。这是他们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的,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冲突,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部分同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对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对这部分同学而言就变得非常的容易。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奇特的现象会给他留有深刻的印象,心中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新课教学当中,他们会投入极大地热情进行学习来解开心中的谜团。所以导学案就起到了课前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导入新课环节,引领学生回顾导学案中的实验,并播放了三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飞机在天上飞。
第二段视频选自电影《航班蛇患》,高速飞行的飞机的机舱里飞机窗户突然损坏,舱内的物品飞速的飞向窗外。
第三段视频是1997年巴西名将卡洛斯的一脚香蕉球。
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巨大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由于不是由教师直接解釋实验现象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充满了探索的激情。
3.在学生实验环节,学生们自主实践,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操作者、探究者,教师的身份则是引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学生被给与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实验设计如下:
探究实验1:将两张纸竖直放置,向中间吹气,大家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探究实验2:在两支筷子中间放上两个乒乓球,距离4cm左右,用吸管向中间吹气,你在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则是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而得出的。对于两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不是听到正确答案后就及时补充,拿出规律,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补充,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大家都很认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教师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对问题的想法,满足了他们心理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探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情感。
5.学生自主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学案导学中的小实验和新课开始时视频当中的现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及时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便科学而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课堂是所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是学生们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作用还是适时引导,是交流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强烈的凸显。
6.在应用反馈环节,教师还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体现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例。结果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找到了生活中的例子,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其实无处不在,物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学生找到的生活实例:
【生】:等火车的时候,越须站在黄线外,因为火车通过时车速很快,人离火车近的一侧空气流速很快,压强小,远离火车一侧流速慢压强大,如果人离火车很近的话,就会被压向火车一侧,很危险。
【生】:我想到的是和爸爸一起开车出去的时候,爸爸开车吸烟,爸爸把他的车窗打开,烟就很听话的从车窗飘出去,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明白了,因为车外空气流速比车内的大,压强小,所以烟就被压到车外了.
【生】:我想到了杜甫的茅草屋。茅草屋的房顶被掀起起来,其实是因为屋顶的空气流速很大,压强就很小,而屋内的空气流速很小,相比之下就压强很大所以茅草的屋顶就被顶起来了,然后被风给刮跑了。
7.课后的回顾反思环节,是通过学后记的形式和课后作业形式展开的。作业题的设置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全面考察,并且实验现象的解释题占绝大多数。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他们体验成功的过程。通过作业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查缺补漏。学后记的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节课你在知识上的收获有哪些?第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第三、对于学习方法上你有哪些收获?第四、对于这堂课的反思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无疑这会使学生从多方位全角度来盘点自己的收获,并即使发现不足,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