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教出路在困境中找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低迷,身陷办学方向的多重迷局。按照新时期国家的战略规划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方向,实现由 “设计模式”到“内生模式”的转化。
  
  身陷三大误区
  ◎文·张力跃
  
  导向偏差:重升学轻就业
  从以往的文凭导向、学科导向和升学导向发展到现在的就业导向,可以说理论界和政府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愈来愈清晰,但在实际办学中,对口升学仍然是许多县域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2005年河南新县职业高中的许多优秀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升学率高达77.2%;山东省平度县技工学校高考部的学生在经过3年的文化课学习后,也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只有升学无望,才依靠中级工资格就业……
  职业中学之所以把升学作为办学主要方向,其直接动因在于:一是家长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提高了;二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农民及其子弟进入城市职业圈的需求;三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农村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处于明显劣势。
  但现实情况是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是影响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笔者在吉林某县一所职业高中调查时发现,近几年来,该校依据吉林省对口升学计划和学生的要求,设置了医学、计算机、财经、旅游管理、种植5个专业,根据吉林省颁纲要,在选定教材,学习和考核上与普高班一样,重视文化学习,是地道的应试教育。这种情况在当地乃至全国农村地区都不是个别现象,相当一部分以“职业”二字命名的学校在教学环节中严重背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在其位并未履其职。
  二是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位在河南某县综合中学任职的校长说,“我们曾建有四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但最近几年基地建设下滑,主要原因是我校职高班的对口升学率很高。对口升学招生上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少考察学生的实际技能,总分750分,其中语数外三科就占450分,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建设实习基地的投入和热情。”
  
  施教不当:重理论学习轻技能训练
  现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但一些职业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学科化的倾向,这从根本上导致了职业课程设置的学科化,并最终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岗位专业适应能力。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实践课程仅占总课程的17%。有的学校甚至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来上,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一到实践中都得从头学起,一点动手能力都没有。
  笔者还发现,许多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另外,职业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在接受调查的5省8县中,近两年内,只有26.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笔者在走访贵州省某县职高教师时也发现,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进修存在着不能提高专业技能,只是提高学历教育的现象,而这个学历教育专业与所教专业以及过去所学专业还未必对应。实际上,农村职业教师更需要的是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有的教汽车修理的教师从来没有过修理汽车的经验,再加之实习基地的缺乏,教师授课只能是纸上谈兵。
  
  体系失重:重就地转化轻向外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把约2.5亿农村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乡村工业和其他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约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农民约有1亿多人。
  与这种历史进程相对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多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需求相关。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那时的职业学校(主要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受到了广大农村家长和考生的青睐,就地转化是农村职业学校安排毕业生的主要途径,培养质量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契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增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农民进城打工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2006年2月2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工。一方面,现在进城农民工已经有1.4亿,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等待着转移。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就要通过职业教育。”
  既然市场这么大,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这么多,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到这项宏大工程里来,按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需求来引导农民走向城市职业人。各级政府及农村职业学校一度对这一历史机遇报有很高期望,但是事实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基本没有享受到这块儿蛋糕——大量农民工没有经受任何培训就进入城市低端劳动市场,而农村职业学校辛苦培养的毕业生却受到企业界的冷遇。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建筑行业的3200万农民工中参加过培训的仅为10%。
  
  立足农村 联动城乡
  ◎文·张力跃 徐琛
  
  农村职业教育应“农色”当头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深层根源在于办学路向与真实的社会发展需求错位,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做好的分内之事。
  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农民子弟为主,忽略了最大的目标群体——农民本身。因此,对守地在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教育是现在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应该重振的本业。在实施上,应遵循:一是以农民和准备就业的农村学生为主要培训和教育对象,使仍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走向富裕是农村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旨归;二是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示范操作应被确立为核心教学手段;三是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的作息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全日制为主,应避开农忙时节和白天主要工作时段,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四是学校的功能多样化,要积极统筹农村其他教育资源,成为农村社区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兼实训基地。
  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要不断扩展,除了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对欲离乡离土到城市去的农民及其子女也要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此办学路向指引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城市新型民工;有针对性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与输送合格的新生。
  
  职教城乡联动重实效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新旧“三农”问题的聚焦反应,为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过渡为都市人,国家极为重视农民工培训。但现在看来,培训效果有限。原因很简单,置身农业地区(包括城镇),师资、设施条件连县域普通高中都比不上的农职学校,在远离城市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如何能培养出适合城市产业需求的人才?尽管存在庞大的潜在需求,但事实是,农村职业教育无法独自吃下这块大蛋糕,现实条件决定其承担为城市输送合格劳动力的重任力不从心。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优势教育资源的占有者——城市,如果把农民工培训视为“分外事”,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在城市长期存在,那么农民工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产品的质量与声誉,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农民工培训必须要通过城乡联动体系来完成。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保证培训经费 农民工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因此,可以采用用工所在地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按比例分担培训费用的方法,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保农民工培训所需的“费用”与“时间”。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利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农村职业学校提供服务。
  按照培养流程分工协作 城市职业学校靠近用人单位,掌握较多的就业信息,城、乡职业学校可以以订单、定向培训的方式展开协作、分工合作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课程。
  
  破解困局 专家支招
  
  曹晔: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多地强调劳务输出地的职责,在政策舆论导向上更多地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看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很少有人看到农民工对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事实上,“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村户口劳动力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高达68.2%。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户口劳动力比例也不少,如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占52.6%,建筑业比例最高,占到79.8%。因此,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发达地区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社会责任。
  可喜的是,我国近两年来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合规模达到40万—50万人,集团化办学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联合或合作办学的背后也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向城市输送合格劳动力的事实。
  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中存在片面性,只重视县级职教中心内部设施、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忽视了县级职教中心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的建设。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可见,县级职教中心重要的作用在于骨干、带动、示范。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重点是把它建设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中心,通过上挂、下联、横辐射等途径,把乡(镇)、村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和农广校以及各类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建设范围,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李水山:
  目前一些农业院校大都归属教育部门管辖,而农民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由农业部门组织领导,出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任务相脱节的现象。建议各地“三农”职教院校应当结合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的长处,找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办法:
  一是继续实行“绿色证书教育”和“农科教结合”,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定期研究,统筹协调和运作,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中运作,达到最佳配置和相乘效果,即在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和当地农民开展绿色证书教育,这是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需要,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会贯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进城务工培养较高素质的适用人才,这是农村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农村课程改革的成功尝试,在全国各地已经推广近20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二是克服农民教育的行业部门垄断现象,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全局观念,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布局,多渠道、多形式、开放有序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各个行业、部门要树立统筹协调与分工、合作的精神,不应自封龙头老大,垄断政府投入资金和职能。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经费由“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使用,投入到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尤其是投入到农村职业学校和乡村学校,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投放效益。
  三是找出这几年农村职业教育萎缩的根源,配合国家机构改革进程,农业部门应及早恢复和加强农业教育职能。这么大的农业国家疏忽农业教育,远离农村职业教育,无论是实现现代农业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容易出现偏颇和死角,缺乏发展后劲。
  
  欧阳河:
  农村职教要实现从量到质诸方面的根本转变,就要摆脱目前的“职能困境”和“生存困境”,进入良性运行和发展循环,关键是要注重相关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一要完善农村职教的管理机制。要改变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多、所属部门杂的状况,应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下,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区域体系,做到“全县职教一盘棋”。要强化县级政府管理职教的责任,县级主要领导要直接负责发展职教的相关工作,并成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县长或者书记的召集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县域职业教育的问题,并形成一整套评价发展职业教育工作绩效的考评机制,奖励先进,对工作不力的部门予以相应处罚。
  二要完善农村职教的培养机制。首先,农村职教应树立“教育培训见实效”的教学思想,追求培训“短平快”,根据农村职教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农民的特点,设置实用、易懂的课程,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校本教材。其次要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同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再次,要形成一整套适合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和管理,经常性开展教学检查与评估,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要完善农村职教的投入保障机制。各省级政府可根据省情,制定农村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每年按招生人数足额拨付给各个职业学校。另外,县级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也应该投入到职教中心和其他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在某些县还通过收取人均1元的职教专项经费用于发展农村职教。
  四要完善农村职教的“进出口”机制问题。“进出口”机制意指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招生和学员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之后的出路问题。进口机制上,农村职教机构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初中毕业生分流生源;另一方面要将主要精力放到为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上去,这部分生源应该构成农村职教的主体,并成为其壮大的重要生长点。完善出口机制上,一是学校要重视同企业等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培训课程,让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青年,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并借助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在创业贷款申请、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五要完善农村职教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分内、外两类,内合作机制指各个农村职教机构之间在师资交流、课程与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外合作机制指农村职教机构与企业、行业等机构的合作。内合作使农村职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在合作中增进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区域内更强的“职教发展群”和区域职教集团。而农村职教实现强大,更需要注重外合作机制的健全,只有发展好同企业、行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合作,才能赢得他们对农村职教在课程开发、师资援助、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就业岗位优先等方面的支持。
其他文献
不管你曾经是否了解她,一旦你跨进这座校门,就会为她所陶醉;一旦你融入这所校园,就会因她而奋进。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这是一所美丽幽雅、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由普通师范教育转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高等院校,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本科院校,为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主要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1977年,江西科技师范学
期刊
近年来,上海职业教育扎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围绕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前,《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在他看来,“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正是上海职业教育目前的真实写照。      呼唤适应新形势的人
期刊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住房疲软、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信贷紧缩诸因素,各行业发展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而这也影响到了行业人才需求。然而,得益于北京奥运,中国广告市场继续呈现高增长趋势。全球三大广告代理商之一的英国WPP集团曾就中国广告市场做出调查,预计今年中国的广告市场规模将达3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2%。该机构还预测,2009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长19.5%,极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超过日
期刊
为共同探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等问题,推动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作为第十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支持项目之一——“2008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论坛”近日在杭州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主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百所示范性高职的院长书记们云集于此,就“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研讨,畅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内容涉
期刊
美国自1789年建国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300年的历史,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培养了各种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坐落于墨尔本市的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可以称得上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典范。      短暂而精彩的50年校史    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是由杰里·科伊佩尔博士于1958年创建的私
期刊
11月1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二次理事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协办,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顾问、原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明达,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黄尧,国
期刊
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之外办学;未列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当年公布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名单的民办高校,不得招收学历教育学生……  2007年,为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教育部首次出台《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招生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如何推动民办高校发展再一次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程方平:  依法办学势在必行     办高校集社会力量办学,不仅为社会提供
期刊
时下,就业难激发了学生创业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加入到创业大军当中,但是最终能够成功的并不多。难道说大学生创业是盲目的?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为揭开谜底,《教育与职业》对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陈俊进行了专访。       创业前需躬身以学    “事业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人成才与否取决于是否具备全面的素质。”陈俊特别强调心理素质,尤其是个人的承受力、负载力。只有经得起千锤百炼,最后
期刊
就职校生而言,在校阶段不仅是积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今天,职校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  如何更好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皆优的优秀人才呢?本期就素质培养话题,特邀知名院校长展开讨论。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amelie_van@yahoo.com.cn
期刊
10月18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90华诞。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江苏省人大副主任赵龙,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步正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远清,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近东,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广银,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祭彦加,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等各界领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