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语文教学,有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语文课中的音乐这一小细节。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美妙的音乐,那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就会令学生终身难忘。所以,音乐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用音乐当导语,能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有许多教师都重视导语的运用,可见导语在一节课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导语所产生的效果不佳,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全部被调动起来,即使有部分学生被调动起来,也并不是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语言导语改为音乐导语,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可以先放一首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讲授《安塞腰鼓》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画面。讲授《木兰诗》时,可以先听一段豫剧《花木兰》……动听的歌声和美妙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结束后,你就会发现:本节课很顺利也很成功,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变得上课注意听讲了。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重视音乐导语的运用。凡是能收集到的VCD光碟、磁带以及多媒体画面和音乐,我都会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深深感悟到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触及学生的灵魂。
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此类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为了不让课堂苦涩沉闷、生气全无,我运用了课件教学,展示了“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并随着歌曲《松花江上》的播放,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停止,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在乱动,没有一个学生在讲话,因为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破坏此时此刻用音乐构建起的环境。表面上看,课堂一片寂静,但是学生们的心里却难以平静,悲愤的情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一点点产生,一点点聚集。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也就容易多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二、音乐能架起沟通学生和课文的桥梁
我所教的是人教版语文,有些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生们不了解;有些课文所写的事件学生们不熟悉,还有些课文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学生们感受不到……这些内容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又不好。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们也会被这耳目一新的形势所吸引,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授《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将音乐《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贯穿于朗读之中。作品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热血沸腾、壮怀激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会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像英雄那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对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生都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即将结束时,音乐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起学生的遐想,使其沉醉于文章美妙的忘情之中。如讲完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随着抒情柔婉的萨克斯曲《回家》的响起,学生们昨日的经历和情愫被重新点燃了。
三、在诗词教学中,音乐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感情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例如教授诗歌《石壕吏》时,为了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选取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两个作品都是一种倾诉、都是对社会最本质的反映,而且都具有古典的美感和神韵。学生们在文字和乐曲的双重刺激下,既了解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又了解了阿炳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使人感受到一种琴瑟共鸣的深深的哀愁,催人泪下。
音乐还能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在教授诗词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音乐作品和语言文字一起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延伸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歌。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强调了中华民族曾有的民族悲哀。让学生跟着唱,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德育目标也就随即完成。
唱歌是学生的强项,教师应抓住这一环节,课前唱一首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歌;或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让学生放开喉咙唱一曲;或课文结束时,再让学生高歌一曲。这样既能活跃气氛,又可寓教于乐,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五光十色,给学生以多种诱惑。传统教育手段落后,不符合新课改方向,反而给学生的心理以极大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音乐元素,能舒缓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元文化媒体的优势,化压力为动力,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开辟一条途径。
一、用音乐当导语,能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有许多教师都重视导语的运用,可见导语在一节课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导语所产生的效果不佳,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全部被调动起来,即使有部分学生被调动起来,也并不是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语言导语改为音乐导语,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可以先放一首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讲授《安塞腰鼓》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画面。讲授《木兰诗》时,可以先听一段豫剧《花木兰》……动听的歌声和美妙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结束后,你就会发现:本节课很顺利也很成功,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变得上课注意听讲了。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重视音乐导语的运用。凡是能收集到的VCD光碟、磁带以及多媒体画面和音乐,我都会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深深感悟到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触及学生的灵魂。
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此类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为了不让课堂苦涩沉闷、生气全无,我运用了课件教学,展示了“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并随着歌曲《松花江上》的播放,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停止,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在乱动,没有一个学生在讲话,因为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破坏此时此刻用音乐构建起的环境。表面上看,课堂一片寂静,但是学生们的心里却难以平静,悲愤的情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一点点产生,一点点聚集。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也就容易多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二、音乐能架起沟通学生和课文的桥梁
我所教的是人教版语文,有些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生们不了解;有些课文所写的事件学生们不熟悉,还有些课文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学生们感受不到……这些内容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又不好。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们也会被这耳目一新的形势所吸引,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授《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将音乐《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贯穿于朗读之中。作品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热血沸腾、壮怀激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会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像英雄那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对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生都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即将结束时,音乐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起学生的遐想,使其沉醉于文章美妙的忘情之中。如讲完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随着抒情柔婉的萨克斯曲《回家》的响起,学生们昨日的经历和情愫被重新点燃了。
三、在诗词教学中,音乐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感情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例如教授诗歌《石壕吏》时,为了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选取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两个作品都是一种倾诉、都是对社会最本质的反映,而且都具有古典的美感和神韵。学生们在文字和乐曲的双重刺激下,既了解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又了解了阿炳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使人感受到一种琴瑟共鸣的深深的哀愁,催人泪下。
音乐还能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在教授诗词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音乐作品和语言文字一起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延伸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歌。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强调了中华民族曾有的民族悲哀。让学生跟着唱,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德育目标也就随即完成。
唱歌是学生的强项,教师应抓住这一环节,课前唱一首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歌;或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让学生放开喉咙唱一曲;或课文结束时,再让学生高歌一曲。这样既能活跃气氛,又可寓教于乐,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五光十色,给学生以多种诱惑。传统教育手段落后,不符合新课改方向,反而给学生的心理以极大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音乐元素,能舒缓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元文化媒体的优势,化压力为动力,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开辟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