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之我见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思维稚嫩、单一的现象,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先给出计算结果,再诱导学生设想各种不同算式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多向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次,我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与相应的除法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师:积是18的乘法算式有哪些?
  生:(纷纷举手回答)有2×9、9×2、3×6、6×3……
  师:商是3的除法算式有哪些?
  生:(兴致勃勃地)有3÷1、6÷2、9÷3、12÷4、15÷5、18÷6……
  师:得数是18的算式有哪些?
  生:1×18、2×9、3×6、18÷1……
  这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不少学生都带着诧异不解的眼光望着教师。一些学生说:“老师,您出的第三道题和前面是一样的。”另一部分学生却认真地反驳说:“不对,有点不一样!”一时间学生像炸开了锅般地争论了起来。
  我及时地表扬了审题很认真的同学,并请他们讲一讲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经过启发,一个学生说:第三道题老师并没有要求用乘法或除法,并立即讲出一串得数是18的算式——1+17、2+16、3+15……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孩子们茅塞顿开,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算式——19-1、20-2、18个1相加、9个2相加、3个6相加等等,还有几个学生提出了1+8+9、20-1-1等两步计算的算式。
  不一会,黑板上就写满了学生们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算式。这时,一位平时爱思考,却不爱说话,更不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1×2再乘以9等于18行不行?”我立即把黑板擦掉一角端端正正地写出一个1×2×9=18的新算式。此时,教室里突然出奇地静了下来,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着眼睛盯着黑板上的算式。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沉着而严肃地告诉学生们:“这个算式完全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两步计算法算式。”接着学生们按这个算式提出了许多新的二步计算算式,有乘法的,也有除法的,甚至还有混合运算的算式,如1×9+9、1×8+10、18÷2+9等等。我十分欣慰地望着学生们,对提出新的正确算式的学生一一作出了表扬。
  让学生做这种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辐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他文献
一、语文课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一个人语言能力又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正如吕叔湘所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通俗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其表示的意义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二、将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
期刊
诗歌是韵文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教育。  诗人写诗,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颂最有意义、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发起的情感去打动读者。  尤其是古诗,它的语言简练,通假字较多,感情同样丰富。一首诗,往往就是一
期刊
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作文就没情绪。而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每天耳闻目睹的事并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讨厌作文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写——读——写”相结合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同的景物,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
期刊
《狼》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是蒲松龄老先生《狼三则》中的一则。其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屠户遇狼的内容。原文共两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段的整体文意很容易理解。对“途中两狼”一词,历来都解释为“路上两只狼”。虽然这种解释很直接、好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准确,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这里的“中”应读做zhòng,释为“遇到”,“途中两狼”应释为“路上遇到两只狼”
期刊
电化教育以直观、高效、易行的优势深受教育者的喜爱。投影是众多电教仪器中的“小字辈”,它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快捷,能发挥出“一点一滴”的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教学应用优势。目前,在课堂电教中唱主角,被广大教师所推崇。  识字的难点是识字形,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意识,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而巧妙的“引读”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引读”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
期刊
《魔鬼辞典》上对“名著”的解释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又读不下去的作品。此言不谬,确实读名著不像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但不读又不行,因为按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一个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名著要达到145万字(相当于10本初中语文课本的字数),那么,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从中间向两边读的方法    面对厚厚的一本名著,一本正经稳坐在书桌前,摆开
期刊
“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孩子的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以至出现了一批“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们是梦的王子、公主,他们心中充盈着激情与幻想:“让老鼠成为猫的好朋友”、“我们坐着月亮在太空中遨游”……  而语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及语文中考改革的方向,使阅读教学已被广大师生重视,很多同学已开始读些课外书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读书的目的性,不知如何去读书。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一、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重视对学生进行形象性思维训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形象思维的潜能
期刊
语文教学中,仅仅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及阅读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检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打铁须趁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分体裁、定时进行阅读分析专题训练(如进行说明文训练时,教师提前选好文章,每节课约备三篇——文章难度不一,数量也不一定,教师认真设置好题型,在课堂上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