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主义”,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肃,不那么难以构造。“艺术”与我们并不遥远。
  “线体主义”这个名称,开始的时候只是饭桌上一个“拍脑袋”的点子,但是随着之后接二连三的展览和微博的经营,“线体主义”成为一个面目越来越清晰的艺术流派。光诸说:“像之前的所有美术流派一样,都是先有艺术家和作品,才有流派,所以流派会受已经存在的因素所体现的偶然性的影响;它的最终形象也会随着更多的艺术家和作品的引入而不断变化。”
  “线体主义”的成功亦是源自艺术创作中某种平易近人的气质,主要的参与者们,除了有职业和专业训练的艺术出身人士之外,也有一些理工人士的加入,使这个“主义”显得更多元化,而不是如当下的大多数——“为艺术而艺术”。
  收藏线体主义的人士,有医生、媒体人、画家,也有专业的艺术收藏家,即使其与诸多品牌有过活动合作,而收藏价格也并未叫成天价,水墨作品大多在5000元内,雕塑作品在3万元左右。
  线条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受伤的野牛”到毕加索的“公牛”,再到利希滕斯坦的“漫画”,线条连接着远古和现代,甚至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
  “线体主义”在上海和北京已举办过三次展览,2012年策展人光诸在果壳网“万有青年烩”上做了一次主题演讲,“线体主义”的新浪微博已经拥有了超过一万的活跃粉丝。“线体主义”越来越多地被美术爱好者提及,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
  2011年,还在《新京报》文娱副刊工作的光诸(刘铮)结识了北京画家李晴。李晴曾经是一名IT工程师,在德国工作过,2009年辞职在家画画。他的作品表现方法非常奇特——远看是中国山水,近看里面有鸟、虫、机械、管子和各种说不清楚的物体。李晴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原生艺术家”,和艺术界完全没有联系。2011年9月末,已经从《新京报》辞职,从事自由职业的光诸带着李晴到上海探访朋友朱敬一。朱敬一已经在画廊界摸爬滚打多年,拥有很多的经验和资源,他酷爱把中国式的线描和当代的卡通艺术结合起来。光诸曾经和朱敬一多次探讨青年人喜受的艺术形式如何走进画廊的话题,他希望朱敬一能够对李晴有所帮助。而同时,李晴想起了上海有一个画家叫北邦。北邦曾经在10年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画了11幅巨大的,线条绵密的画。
  很显然,朱敬一、李晴和北邦都是喜欢使用线条的画家,于是,决定一起成立一个“艺术流派”——“线体主义”,便显得顺理成章。2011年11月第一次线体主义画展《出线》在上海五维艺术区大溪艺术空间举办,朱敬一、李晴、北邦三名画家参展,光诸充当策展人(当时署名刘铮)。光诸表示,线体主义上接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同时又和当代“插画漫画进入画廊”的趋势合拍,它在这个时代诞生,绝不仅仅是因为几个画家偶然碰撞的产物。在光诸的组织下,2012年10月,第二次线体主义画展“再出线”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正印坊画廊举办。这一次北邦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平台而未参展,张灿和光诸作为新的艺术家加入进来。到2012年11月,线体主义已经组成了一个健全的团队,并且同名微博@线体主义的活跃粉丝已经超过一万。在此时,线体主义和方太厨房相遇了。
  2012年12月《烹小鲜如治大国·线体主义艺术展》,由方太厨房主办,在上海桃江路8号开幕,汇集了5位线体主义画家的力作,并且引入了有趣的现场互动环节。一种艺术流派和崇尚科技创新的方太厨房是如何结合起来的?这次非同寻常的展览的成功经验,无疑将会对未来艺术和商业的合作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互动项目中三位艺术家的表现很有意思:
  光诸:“找不同”
  光诸利用自己《烹小鲜如治大国》异常繁复的特点,把画作扫描后在电脑中涂去一部分内容,打印出电子版画后再补画一些内容,成为有趣的“找不同”。
  朱敬一:“透明描画”
  运用强大的勾线技能,将和观众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他在玻璃上蒙一张透明纸,用笔描绘观众面部轮廓,形成一张张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像。当一张作为艺术品的头像出现在画者和被画者之间的时候,艺术作为人和人交流的“媒介”的意义会一下子如鬼魅般浮现出来。
  袁思文:“光摄影”
  袁思文利用自己可以反写文字的特长,在暗室中通过摄影手段,将用手电筒写的文字和参与者的照片结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剥制动物标本进行创作,似乎越发为当代艺术界认可了。然而与达明·赫斯特不同,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的动物标本,更注重与所属空间的关联,更注重动物的动态气质及故事性。可以这么说,达明·赫斯特是用“死亡”来讲述“死亡”,而莫瑞吉奥·卡特兰则是用死亡来映衬“往生”。  莫瑞吉奥·卡特兰近期在华沙举办的回顾展(AMEN),展览呈现出艺术家最近和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人物蜡像,以及动物标本。他们以种种动态
期刊
200多位参展艺术家、近10位策展人、6、7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声势浩大的中国当代艺术队伍奔赴威尼斯,既像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狂欢节,又给人些许末路狂奔的末世感。  经过数十年经营,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西方文化语境中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威尼斯不仅已经成为西方人容纳艺术、溶蚀艺术、膜拜艺术的中心,更也成为艺术市场隔年的重头戏之一。既然一切都和产业不可分,那就可以断定,那里是艺术产业链的重要汇集平台
期刊
通常,童话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一个名叫萨尔瓦托勒的男孩,他在家里十四个孩子中排行十一,1898年他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博尼托(Bonito),村中住着众多村民,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村舍和一条大路。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等待与祈祷丰收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童话里的男孩就是著名品牌的创始人Salvatore Ferragamo(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  年轻的萨尔瓦托勒决定
期刊
喜欢上海,很大一个原因便是“轧马路”所带来无可比拟的闲适惬意。不管是精妙有趣的路名,或是周遭错落有致的草木建筑,都颇值得玩味。可能你和我一样,喜于捕捉魔都的市井百态和万种风情,却始终止步于新天地商业气息浓郁的摩登浮华,或是为田子坊逼仄街道充斥的汹涌人潮而皱眉,趁着这初夏的温度还没到令人无所适从的程度,一起逛一下上海的“西街”——永康路。  永康路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徐汇区的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至
期刊
“策展人他实际上的使命其实就是去揭示真实。那么他要怎样才能揭示真实?就是针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文化的、精神的、历史的种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触及是现场的、直觉的、是深入人心的、被感知的而且是主动的——不是别人教育给他的东西,这是它最大的作用。”  Q 《趋势》:之前看到您专栏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是说刘德华、流行文化代表了当代公众当前接受审美的特点,那么,您觉得当代艺术如何与公众形成好的交流,是类似刘德华的
期刊
罗素在《闲散颂》中写道“必须承认,明智地运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结果。长时间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突然无所事事,一定闲得难受。但是,没有相当的闲暇,人们将与许多最美好的事物无缘。”穿越至当代,这或许是最恰当的一句“发呆管理学”。  早在几年前,《新周刊》曾经以《急之国: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为题,探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人们的生活态度选择。几年之后,虽然所谓“慢生活”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但
期刊
一个楞头青,孤身闯入收藏界,三十多年后,马丁把年轻的、甚至晦涩、无名的艺术家,和20世纪的大师放在一起举行艺术收藏展。正如资深策展人James Mann所说:“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组合……。”  史蒂夫·马丁曾说:“艺术是在梦想与真实之间撒的谎。”屈指算来,他已经在这个谎言中沉浸了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60年代,史蒂夫·马丁还是个学生,年仅21岁的他下老本以“750美元”在洛杉矶一家古董店买了一张1
期刊
如果说设计师偏爱有用之物,艺术家更偏爱无用之物。尤其是现当代语境之下,矛盾、消解、偶发、速朽等观念,为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无用”的作品,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的艺术品,戏谑地表达着一种对抗的态度:人生的意义,远不止“有用”这一种。  美国艺术家Andy Ralph用橡胶制成的软钉子和无法进入的围栏,以一种试图颠覆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实用性的努力,传达出某种反思的情绪。  另一位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艺术
期刊
“有用之物”很好理解,现代文明的基础,便是基于科学和理性的“实用性”,它也成了众多设计师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很多人眼里,“有用”才有价值,“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纳入生活之中。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首推建筑师。无论你多么排斥现代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落地玻璃、升降电梯,也无法否认它对我们生活所提供的便利。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劳埃德大厦,就是一座现代主义的典范建筑。理查德·罗杰斯是“高技术派”风格的代表人物
期刊
意大利  新一代的YBA  很少有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等级的国际舞台给新生代以机会,今夏双年展会涌现出新一代英国艺术家(YBA),和萨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老一辈YBA(如达明·赫斯特)不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些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不倾向于用“后网络艺术”来概括他们的艺术,在他看来,他们只是娴熟地应用电脑制作图像。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主展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