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中提升在应用中拓展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经验积累 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65-01
  对于小学生来说,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积累和沉淀,才能更好地促进下一步的学习,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积累促提升,以应用谋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一、生活为本,形成感知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以生活为蓝本,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生活常识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符合学习内容需要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情境问题的不同思考,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也就为整合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从而搭建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同时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其中“分配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从中发现,并感悟到运算律对于计算的重要作用。如学校决定对四年级的旧桌椅进行更换,本轮计划更换216套,已知一张课桌66元,一把椅子34元,那么本次更换共需多少经费?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在列式时,有的学生从整套考虑,列出算式为(66+34)×216,也有的学生分别从桌子和椅子两项考虑,列出算式为66×216+34×216,很明显两种列法都对,结果也一定相等,由此可以写成(66+34)×216=66×216+34×216或66×216+34×216=(66+34)×216,这样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配律的结构,同时对于分配律的正逆应用也有了基本的感知。
  二、题型多样化,追根溯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题型的多样化,让学生通过训练来实现对数学本质的把握。题型的多样化既可以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看到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层的思考。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学生能更好地发现知识的本质,并且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真正让知识为我所用。
  对于分配律的运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不同的题目类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来记住它们的结构,从而在解题时根据基本结构确定相应的方法。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组运用分配律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8+40)×125、369×76+24×369、58×101、105×99。学生通过计算就可以发现分配律运用的前提是掌握其根本结构,在此基础上的所有变化都可以回到起点上来,如58×101可以写成58×(100+1)、105×99可以写成105×(100-1),这样也就使不同的问题变成了相同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了在解决问题时先看一看、想一想的习惯,避免盲目做题造成的失误和错误。
  三、举一反三,拓展提升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来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然后通过比较与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也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囿于形式的练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综合了学生已有认知、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才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让学生在思维中成长、在收获中感受快乐,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视情况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有这样一道题:运用分配律计算333×67+999×11,很多学生一看就傻了眼,看结构可以用分配律来计算,但加号前后的乘法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怎么办呢?在合作交流中有学生想到了将999改写成333×3,再用结合律将3与11结合在一起,这样原式就变成了333×67+333×33,从而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通过练习来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结论,更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实践者。课堂导入也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本文以《春》课堂教学为例,对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入艺术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6-01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课堂导入是一门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数学与手工课中的《我的相框》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数学学习、关注文化渗透、关注学生成长,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与手工 《我的相框》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64-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如
期刊
【摘要】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忠言“顺耳”更利于行。学生犯错了,班主任在批评时要讲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论述了班主任在学生犯错时采取的批评艺术。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学生犯错 批评艺术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59-02  小学生天真活泼,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所
期刊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数学思想的渗透至关重要。本文以刘德武老师讲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为素材,分析他如何将数学思想的渗透落实到数学教育当中。  【关键词】小数的意义 数学思想  渗透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7-02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但并没有
期刊
【关键词】微课 区域资源库  建设 河池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06-01  微课因其内容碎片化和传播途径移动化,与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社会学习方式相吻合。在教育领域,微课迅速完成从小学、中学到高校的覆盖。但从我国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看,大部分教研员及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制作、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想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视频,实现
期刊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与应用 氧气制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5-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为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技能。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教
期刊
【关键词】风筝 文本细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57-03  《风筝》是贾平凹先生回忆自己孩提时代做风筝,放风筝的场景。当我捧起语文书读到这篇文章时,感觉似曾相识,自己儿时也曾做过粗糙的纸风筝,在田野间和伙伴们撒开了腿疯跑,看着风筝在苍穹之上飞翔,别提有多开心。读罢,我也随着文中的“我们”心情跌宕起伏,做风筝时的快乐
期刊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89-01  古诗词语言优美、雅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无论是朗读,还是识记与理解,都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逐步朝着更加意境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可以让他们在朗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味,感受诗词之意旨,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品
期刊
【关键词】生活资源 优化 连乘问题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54-03  【教材呈现】——连乘问题解决(人教版义务教材三年级下册P99例1)  【内容解读】——深入解读方能成就课堂精彩  教材的地位  1.教材范围的延伸。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会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课提供的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
期刊
【关键词】外力 合力 《养蚕》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7-02  处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注定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学科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更多前伸后延的拓展类科学活动。对此,一方面,科学教师都称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