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也七彩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与水为伴的傣家人,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无不包含着水的韵味,也因此化成了傣家人如水一般温柔的性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云南的傣家人,都有赛龙舟、赛龙船的传统。在西双版纳每年的傣历新年“泼水节”期间,澜沧江上必有盛大的龙舟赛。走到江边,炎热的折磨似乎要小很多,一艘艘龙舟已然排列整齐,等待出发。这龙舟与内地的很不相同,用铁椿木制成,两头尖尖翘起,船舷上画着各种华美的彩纹,龙舟披红挂绿,船头扎有用木头雕的彩龙头,船尾除龙尾外,还有根饰有彩带的竹竿。比赛开始,40个傣家小伙分列在20多米长,1.7米宽的龙舟两边。4个舵手,1个锣手以及俯卧压船头四五人,全都铆足了劲。随着一声令下,竞赛开始,在硭锣声的指挥下,划手们有节奏地用力划船,舵手握4米长桨站在船尾掌舵。压船头者,最前一人双手紧握龙齿,后面3人,紧握舟帮一下一下做俯卧撑动作,有节奏地推动船前进。随着岸边观众“水!水!水!”的加油声和舵手们“嗨!嗨!嗨!”的号子声,龙船竞渡,飞驶向前,场面壮观激烈。
  划龙舟对傣家人来说是一种捕鱼生产和水上交通的延伸,也是健身、娱乐的传统体育活动,这条龙已经陪伴他们2000年,龙行于水,力争上游,龙舟将继续为傣族人带来灵气和福祉。
  
  磨秋荡出的幸福
  
  热气腾腾的农历六月,来到元江哈尼山寨与热情的哈尼族朋友共度苦扎扎节,这是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打磨秋便是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这里的哈尼族,人人喜欢打磨秋,磨秋也叫磨担秋,因像推磨般旋转因而得名。村里的伙子们先在磨秋场上栽一根高一米左右、直径约十五公分的铁柱,柱的顶端凿一圆洞,套上一根和木柱一样大,约六米长的横杆,即做成磨秋。我们和穿着节日盛装的哈尼朋友一同围在秋架旁边,荡呀,跳呀,唱呀,欢歌笑语传遍了村寨。对于这种大号的“新式跷跷板”,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横杆两端各坐着或扑着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脚掌蹬地,并向上弹起使横杆向前旋转于空中,此起彼落一上一下,互相交替蹬地,使横杆旋转不止,到尽兴后才缓缓而停。我们是新手,动作幅度很小,对自己来说已是很不容易,但观看的人显然觉得不够刺激。之后的哈尼小伙和姑娘们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能手不扶杆,在蹬地弹地的瞬间作出很多惊险但优美的动作,如卷身、翻滚、骑杆回环等。小伙子们玩得最起劲,忽而像雄鹰展翅,忽而像蜻蜓点水:姑娘们的表演有时像嫦娥奔月,有时又像仙女下凡,可与杂技团的“空中飞人”相媲美。


  不少的哈尼青年男女们,还在磨秋场上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在哈尼族居住的山区,社交活动少,打磨秋既是节日活动,又是一种寻找对象择偶的方式。打磨秋时男女各在一头,不断地换上换下,不断地旋转。若是小伙子看上秋上的姑娘,就会忙着爬上秋的另一头一同转磨。若是几个小伙子同时看上这个姑娘,就会出现“争秋”现象,彼此争上,互不相让。若姑娘不喜欢另一端的小伙子,便在秋杆上移动重心,使小伙子的脚落不了地,或使磨不转,表示不中意。若相互喜欢,磨秋打得顺利,不愿别人换上。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磨秋场上人山人海,磨秋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甩秋人的速度越快,围观的人越开心,欢快的场面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此时,各家当家的男子用小筛子抬着自家制作的酒肉佳肴来到磨秋场,人们围坐在磨秋的周围,相互敬酒,预祝吉祥和丰收。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把用九片松明扎成的火把,在房内行驱邪除恶的仪式,然后再将火把送到寨外山丘上集中燃烧,祈求幸福和安宁。
  
  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石林彝族自治县不仅有天下闻名的喀斯特奇观——石林,还是著名的“摔跤之乡”。我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来到石林,在彝乡度过这一年一度的彝族盛会。我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彝家风情。在大型文艺表演和民族歌舞演出中消耗了大量胶卷后,我们来到摔跤场,这块场地与足球场差不多大小,此时摔跤比赛已经开始,四周座满了围观的群众,叫好声此起彼伏。摔跤手们正在捉对厮杀,场面十分热烈、紧张、刺激,这是一种力量与智慧的较量。这些膀大腰圆的摔跤手都是各村推选出来的勇士,也有自告奋勇者、过路的客人自行参与,同伴都怂恿我当一回好汉,我也暗自有了上场当好汉的冲动……。但我看了看那些摔跤手结实的三角肌和足够份量的“吨位”后,终于还是有了一些“自知之明”。他们头缠青布红巾,赤膊上阵,按比赛规定,双方交手后,相扑角力,被摔倒的单肩落地为输,三战两胜为赢,不受时间限制。有时英雄遇上好汉,一时难分伯仲,一场比赛要争夺一个多小时。也有系腰带的比赛,比赛开始双手紧抓住对方的腰带,双脚一前一后,身体下蹲,摔跤开始后,双方都极力寻找机会把对方摔倒。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如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看过摔跤手们那可以撼动圭山的力量后,我不禁为自己抑制住了冲动而庆幸。摔跤体现了彝族朋友豪爽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彝族的道德规范,如不准逞强使能,不准自恃力量欺负老人、小孩、妇女:不准乘人不备偷袭对方,不准故意采取不道德的动作:以及摔跤场上受伤自理,败者不得无理取闹……这些都体现彝家人勇猛刚硬的性格以及谦虚自律的品质。
  
  拉不开弓不算男子汉
  
  有时从某个角度来看,事物是有性别的,如英文字母中的W、K就属于雄性,而弓、弩这些物品也无疑属于男性!弓弩是生活在云南崇山峻岭之中的许多少数民族进行狩猎、战争等活动的重要武器,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虽然现在不能再狩猎,但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射弩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地区保存了下来。弩是傈僳男子的标志,更有“拉不开弓就不算男人”的民间谚语。傈僳族男子从小就练习射弩,到十七八岁时就具有相当的射弩水平,他们也经常进行射弩比赛。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日“阔时节”期间,有场面盛大而隆重的射弩比赛。为了检验一下自己性别的成色,几位男同胞都接过傈僳族朋友手里的弩来把玩。弩的形状和弓差不多,但必须横着射,由弩批、弩身、弩弦构成,弩批呈月牙型,约有80公分大小,弩身中间有放箭的弩槽,后面是镶口,有用牛骨做的扳机,箭有竹制的、木制的。我们没有敢放上箭,只是试了试我们究竟能不能拉开这弩,幸好,我们都不是很费力地就把用麻黄搓成的弩弦拉入了镶口……嗯,看来我们在这里还能挺直身子站着!然而对技术娴熟的傈僳族男子来说,拉开弓只是一个过程,目的是要射中目标。在远处有不少当做靶子的物品,如油煎粑粑、肉块等,谁能射到就归谁了!
  传统的射弩经过许多体育工作者的努力,现已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设有男子立姿、跪姿、全能,女子立姿、跪姿。看来,现在弩的性别属性已经不复存在,无论男女都可以拉一拉弓、比一比谁的准头好了!
  
  打中打不中都快乐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爱体育运动,是因为它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投篮时人们带着进筐的愿望,射门时人们怀着进球的希望,球载着人的希望飞向篮筐、飞向球门,人们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着。同样的原因使得陀螺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繁花似锦的体育园地中最为普遍和普及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我们一行人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陀螺冠军——木天光的训练场上体验了一回圆梦的感觉。
  手里的陀螺直径约10厘米,是从小到大玩过的最大的陀螺了,先要把第一个陀螺抛至五六米开外的木板上旋转,然后再用一个陀螺去击中它。撞击后先停止旋转的为输家。看着陀螺的体积大,又加上陀螺王子木天光在演示时百发百中,心想并不是太难的项目,应该比投三分球要轻松。谁知几多次下来,别说击打了,连把第一个陀螺旋转起来都是难事。这时才知不流十年汗,难拿三联冠啊!后来还是冠军将陀螺先转起来,让我们击打。然而结果似乎没有太大区别,手里最有谱的老李师的战绩应该算最佳了,但还差约七八十公分。几个回合下来,大家都头上都见汗了,虽然还没有谁能够击中过陀螺,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每一次虽然都离目标有一段距离,但过程令人兴奋。这就像第一次学习投篮,也许每次都碰到篮筐,却很少进球。但我们享受的就是这个从0到1的过程,也许这也就是体育的魅力。
其他文献
“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宏伟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目标,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全省旅游取得了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和社会功能进一步显现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7月7日召开的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建华对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以来的发展情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情
期刊
第一天:昆明—澄江——江川    我们从昆明南窑火车站出发,经南二环到石虎关立交桥,也许因为假期的缘故,这一方向的车流量很大,滇东南和滇南的许多景区如石林、普者黑、玉溪、元阳梯田、版纳等等,都可由此驱车前往。车辆到了昆玉高速与昆石高速的岔路口开始分流,到收费站,时间显示自出发至此耗时20分钟。昆玉高速是云南比较好跑的公路之一,小车限速110公里/时。昆明的新城呈贡和著名花市斗南,不经意间已在我们在
期刊
继以原生态民族舞蹈为主题的大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在京获得成功之后,云南的另一台以原生态民歌为主题的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于2006年11月中旬在京首次公演再获成功。来自云南的歌手们为首都观众带去了云岭深处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也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云南文化建设累累硕果。  “打歌打得山走路,打歌打得水上坡。”云南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使云南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乐奇观。《云岭天籁》
期刊
中国最早开辟的国际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云南以后,出昆明,经人理、保山、腾冲,就来到了中同段的终点盈江。自古以来,盈江都是边陲要地、古道重镇,明代在盈江等地设立了八关九隘,住兵防守,护卫商旅。同时还设立了十崖宣抚使司和盏达副宦抚使司镇守于此。近600年来,盈江各族人民据守雄关,与各国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保障了祖国边疆的安宁。随着时代变迁,祖先的背影在亚热带丛林中缓缓离去,青石板的道
期刊
大地3亿年前的舞蹈,把石林变为一声惊叹,以一种神奇的姿态屹立并存留于心。从80万年前开始,这些奇秀石峰不再孤独,人类的祖先进入了石器时代,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生活散布在石峰之间,石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万年间,或奇、或惊,或美,世人带着不同找寻着、亲近着心中的石林,而世代石林人却从容地把它收纳入怀,不仅适应了喀斯特环境还把它融为自己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石中有我,我中有石。时光在雕琢着石林,而人们
期刊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2日至11月16日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总结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进
期刊
说起云南,就会想起石林。来到云南,如果不去石林一游,无疑会留下“不到长城”般的遗憾。的确,石林已成为云南这块红土高原上最显著的标志之一。2006年5月以来,由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云南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历时3个多月,终于落下帷幕。在当选的“云南十大名片”中,唯一的自然景观就是石林。石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在丘陵起伏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
期刊
一个艳阳的午后。清素街道的转弯处。遇见凝结千年的珍藏——剑川古城。  青石板街平静地延伸,引诱着好奇的脚步。巷子里。屋檐下的那些支撑了几个世纪的雕梁画栋。椽梁门窗里,穿越时空的凝练。隐约透着沧桑。却丝毫没有隐没它们的故事和传奇。将军第的那堂“千福”格子门。600多年历史的堂屋。栩栩如生的泥塑。还有93岁老人指尖的可爱布扎……每一个都是梦寐以求的珍品。不大的老城。错落的院落。深藏着无数的深邃和感动。
期刊
(一)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2006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时间扩展到全年  从2006年起,旅游节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上有了调整改革和创新——取消开幕式和开幕文艺晚会、宴会等活动,举办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扩展到全年。  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是由国家旅游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旅游节庆活动。为了进一步发挥节日的品牌效应,真正把旅游节办成人民群众和广大旅游者的节日,国家旅游
期刊
对于爱山的人来说,云南无疑是天堂,造物主在这里吹响了山脉集结号,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声名远播,高黎贡山、无量山秀外慧中……在三江并流区还巍巍挺立着一座老君山,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它连绵盘亘数百里,层层叠叠,时起时伏,这是云岭主脉在剑川、丽江、兰坪、维西等县区内的总称。      2008奥运年。热衷于寻根溯源的我们选中了位于剑川县境内的老君山主峰作为挑战目标。从昆明到剑川一路风光旖旎,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