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大众媒体。较之其他大众媒体,电视能够最大限度地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系统,造成更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电视是一门试听艺术,具有多种表现手段,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的两大基本元素。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中,画面虽然是第一位的,但声音发挥着画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任务个性,乃至使电视节目突出自己的艺术特性上,都不可小视。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可视性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节目《奇绝天山》里,观众看到风声、雨声、雷声、水声与乌云、暴雨以及惊喜的游人、层层浪花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和声音浑然一体,深化了电视片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要使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可视性,还要讲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首先要选好头条,因为头条新闻是每天新闻节目的主角和灵魂。其次,新闻必须确定一个主题和中心,最忌讳有啥放啥,凑乎编排。第三,突出主题的新闻稿件,既要靠前编排,还要多种形式、多种载体配合。第四,在突出主题和中心的前提下,对其他新闻也要有统筹合理的划分、归纳和安排。这样从新闻节目一开播就能深深吸引受众的眼球,直至新闻结束。
扩大新闻的宣传面。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及电视观众的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在突出主题和中心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宣传报道面。
如现在很多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小专栏《新闻广角》,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用简短一句话的报道方式,目的就是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满足观众的需求。
追求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电视声像并茂,而且具有现代化的特技功能。发挥电视的声像优势,巧用电视特技,这既是发稿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对发稿编辑的基本要求,准确的说,它是发稿编辑施展编排艺术的机会和手段。首先要注重花色品种搭配的多样化。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内在联系,把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口播新闻、背景资料、观众来信以及编辑的言论等多种体裁交叉串联,形成节目形态的立体化格局,使观众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兴奋状态,获取收视的最佳效果。其次是在突出主题和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下,每次的新闻节目应该安排少而精的趣味新闻,调剂节目内容的气氛,活跃观众的情绪。富于技巧的编排,可以使节目之间组合紧凑而又体现节奏感,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收视中更多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传播的内容。同时增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如果语言死板,对观众漠不关心,或板着脸教训人,我说我的,你听你的,就会减弱观众的视听兴趣。
新闻的制作不妨多一些大众思维。所谓大众思维就是新闻的制作必须以观众口味为准,新闻就是做给大众看的,要让大众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社会各界的一些最新消息,不能生拉硬拽一些无聊的选题,而是要多积累观众的反映材料,多深入到群众中去,向观众要意见。我们做的新闻在媒体播发了,并不代表任务就结束了,还要多问问观众的看法及他们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新闻,这其实就是做一个社会调查,然后把这些访问到的资料列成一个提纲,将观众的意见作为下次做新闻的指导思想,相信收视率自然会提高。收视率是每个栏目的生命线,抓住了大众口味,运用了大众思维,也就抓住了收视率,保住了电视新闻的生命线,可视性就大大提高了。
新闻的时效性增强可视性。采用现场报道方式完成的电视新闻,借助电视媒体同步传播的优势,求得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报道过程和播出过程的统一,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极致。现场报道是进行式的,报道过程与事件发展过程相伴随、事件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引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记者像“导游”一样带着观众到现场去看去听,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可信性和贴近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突出了人的活动,强调了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使观众产生了较强的同步感、现场感、亲近感以及参与感,只要电视新闻记者能够大胆创新,努力锤炼自身的传播能力,营造有特色的现场报道空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定能成为“人本主义”时代最具新闻时效的传播手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电视是一门试听艺术,具有多种表现手段,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的两大基本元素。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中,画面虽然是第一位的,但声音发挥着画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任务个性,乃至使电视节目突出自己的艺术特性上,都不可小视。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可视性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节目《奇绝天山》里,观众看到风声、雨声、雷声、水声与乌云、暴雨以及惊喜的游人、层层浪花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和声音浑然一体,深化了电视片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要使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可视性,还要讲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首先要选好头条,因为头条新闻是每天新闻节目的主角和灵魂。其次,新闻必须确定一个主题和中心,最忌讳有啥放啥,凑乎编排。第三,突出主题的新闻稿件,既要靠前编排,还要多种形式、多种载体配合。第四,在突出主题和中心的前提下,对其他新闻也要有统筹合理的划分、归纳和安排。这样从新闻节目一开播就能深深吸引受众的眼球,直至新闻结束。
扩大新闻的宣传面。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及电视观众的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在突出主题和中心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宣传报道面。
如现在很多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小专栏《新闻广角》,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用简短一句话的报道方式,目的就是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满足观众的需求。
追求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电视声像并茂,而且具有现代化的特技功能。发挥电视的声像优势,巧用电视特技,这既是发稿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对发稿编辑的基本要求,准确的说,它是发稿编辑施展编排艺术的机会和手段。首先要注重花色品种搭配的多样化。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内在联系,把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口播新闻、背景资料、观众来信以及编辑的言论等多种体裁交叉串联,形成节目形态的立体化格局,使观众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兴奋状态,获取收视的最佳效果。其次是在突出主题和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下,每次的新闻节目应该安排少而精的趣味新闻,调剂节目内容的气氛,活跃观众的情绪。富于技巧的编排,可以使节目之间组合紧凑而又体现节奏感,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收视中更多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传播的内容。同时增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如果语言死板,对观众漠不关心,或板着脸教训人,我说我的,你听你的,就会减弱观众的视听兴趣。
新闻的制作不妨多一些大众思维。所谓大众思维就是新闻的制作必须以观众口味为准,新闻就是做给大众看的,要让大众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社会各界的一些最新消息,不能生拉硬拽一些无聊的选题,而是要多积累观众的反映材料,多深入到群众中去,向观众要意见。我们做的新闻在媒体播发了,并不代表任务就结束了,还要多问问观众的看法及他们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新闻,这其实就是做一个社会调查,然后把这些访问到的资料列成一个提纲,将观众的意见作为下次做新闻的指导思想,相信收视率自然会提高。收视率是每个栏目的生命线,抓住了大众口味,运用了大众思维,也就抓住了收视率,保住了电视新闻的生命线,可视性就大大提高了。
新闻的时效性增强可视性。采用现场报道方式完成的电视新闻,借助电视媒体同步传播的优势,求得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报道过程和播出过程的统一,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极致。现场报道是进行式的,报道过程与事件发展过程相伴随、事件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引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记者像“导游”一样带着观众到现场去看去听,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可信性和贴近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突出了人的活动,强调了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使观众产生了较强的同步感、现场感、亲近感以及参与感,只要电视新闻记者能够大胆创新,努力锤炼自身的传播能力,营造有特色的现场报道空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定能成为“人本主义”时代最具新闻时效的传播手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