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画幅——拓展的视角
宽画幅最大的特点是视角开阔,构图舒展,一览无余。而把宽画幅发展到极致的也是缘于中国的古代绘画。宋代马远的巨幅风景画长卷(现藏华盛顿费里亚美术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更是创世界绘画长度之最。由此可见,超宽画幅的根,无疑是来自中国。而源于希腊语的“PANORAMA”即是摄影英语词汇中的“全景”统称,泛指的是宽画幅相机。
第一个关于全景相机的专利1843年诞生于奥地利。后由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冯·马藤斯(Friedrich Von Martens)发明。可旋转150度,为4.7×15英寸弧形达盖尔银版相机。最早的全景照片摄于1860年,是乔治.巴纳德(George Barnard)为联邦军队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拍摄的。他拍摄的防御工事和周围环境,被军方认可,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成为战时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美国图书馆代表会印刷品和照片分会上,全景摄影收藏组织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城市风光、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的照片,这些照片平均长度在28英寸到6英尺之间,成为见证美国历史的宝贵资料。(资料来源:《中国摄影》2004年第1期)2003年初,我赴奥地利举办影展,游历欧洲时,在法国奥赛博物馆的摄影展区还见到早期的全景照片。
目前我使用的360度全景相机(瑞士环摄220VR相机),是当今环摄照相机的顶级产品。它功能齐全,由电脑控制,可智能曝光,根据不同的光线变化,设定曝光曲线,拍摄过程中自动改变快门时间。而且还可以做移轴、俯仰、动体追踪等复杂技术动作。但操作复杂,不利于快速摄影,随着数字影像不断完善,拼接技术日趋成熟快捷,环摄相机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见图《深圳全景》,用塞兹220VR转机拍摄的)。
相比之下617宽画幅相机更利于控制和操作,而风景在宽画幅的拍摄中相对较好安排,但很难处理,不太容易准确表现拍摄对象和构图中次要细节之间的对比关系。尤其是在拍摄现场选择拍什么,如何构图,拍哪里这很重要。取景不当主体不明确画面会失衡,特别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纵深的处理,前景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规矩”。
拍摄宽画幅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趣味点”的运动方向,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无论你安排在画面任何点,视线都会随之移动。当幕布从舞台刚刚升起时,观众的眼睛总是首先盯住舞台的左半部,这说明舞台的左半部在观众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之所以如此,乃是人们的欣赏习惯总是从左至右依次扫描过去,譬如读书,这种现象是源于我们审美感觉天性的最深层。因此,在宽画幅构图中,画面的左半部及底部处理相当重要,也是整个画面的“第二中心”,更是观赏者主观经验中的中心。
当然,因循守于某一种形式,则必然步入死胡同。禅宗道:“打破枷锁,获得自由。”对于初学者,常常会把主体景物安排在中央部位,过于居中,由此造成画面两端失衡。但有一些景物,唯有居中,方更显构图完美(见图《岳桦林》)。打破禁区,也是宽画幅常用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宽画幅的构图中,始终有一条隐藏的线贯穿画面。诸如对角线、水平线、曲线所形成的横向舒展内在结构。任何阻碍这条线上的杂乱景观,都会影响视觉阅读,因为宽画幅较之方画幅更有浏览的空间。
本文中选用的几幅作品,便是在拍摄现场,通过观察、分析,选择,最后决定采用哪种机型,完成作品的表现形式。
深圳全景
转机的使用有相当的难度,由于画幅长,接近250度。日落前20分钟,此刻是光线最佳时分,是光线的变化的最佳时分。但此时的光线变化,会使两端曝光极不均衡,接近太阳的曝光值偏高。经过扫描测光后,需要调整曝光曲线,然后输入电脑,经一次拍摄完成。
瑞士塞兹220VR转机,哈苏150mm镜头,光圈F11,速度1/30秒。
挪威的海
这幅作品摄于挪威东部斯塔万格市苏拉太阳海滩,为弱光拍摄,当地摄影人称蓝色时段,即冷光源,低照度。此时拍摄,最大的优势是可实施长时间曝光,因采用小光圈慢速度,画面中流动的海水,必然形成虚幻效果,这使得原本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远方深处的灯塔,造成画面的第二中心,与前景礁石趣味点互为映衬,形成有意味的形式。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光圈f22 曝光3分钟柯达100G反转片
岳桦林
视觉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力的“风景图”,而雪线顺着山势向左倾斜,从两端依次减弱至边框,在灭线前形成有意味的点(独树)。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加中灰镜光圈f32 速度1/15 秒
坝上
月轮初照,宁寂空静,皆因“境由心造”。而唯有任凭感情驰骋,才能获得自由精神,精神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有意味的形式”。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加中灰镜光圈f45 速度30秒
宽画幅最大的特点是视角开阔,构图舒展,一览无余。而把宽画幅发展到极致的也是缘于中国的古代绘画。宋代马远的巨幅风景画长卷(现藏华盛顿费里亚美术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更是创世界绘画长度之最。由此可见,超宽画幅的根,无疑是来自中国。而源于希腊语的“PANORAMA”即是摄影英语词汇中的“全景”统称,泛指的是宽画幅相机。
第一个关于全景相机的专利1843年诞生于奥地利。后由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冯·马藤斯(Friedrich Von Martens)发明。可旋转150度,为4.7×15英寸弧形达盖尔银版相机。最早的全景照片摄于1860年,是乔治.巴纳德(George Barnard)为联邦军队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拍摄的。他拍摄的防御工事和周围环境,被军方认可,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成为战时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美国图书馆代表会印刷品和照片分会上,全景摄影收藏组织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城市风光、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的照片,这些照片平均长度在28英寸到6英尺之间,成为见证美国历史的宝贵资料。(资料来源:《中国摄影》2004年第1期)2003年初,我赴奥地利举办影展,游历欧洲时,在法国奥赛博物馆的摄影展区还见到早期的全景照片。
目前我使用的360度全景相机(瑞士环摄220VR相机),是当今环摄照相机的顶级产品。它功能齐全,由电脑控制,可智能曝光,根据不同的光线变化,设定曝光曲线,拍摄过程中自动改变快门时间。而且还可以做移轴、俯仰、动体追踪等复杂技术动作。但操作复杂,不利于快速摄影,随着数字影像不断完善,拼接技术日趋成熟快捷,环摄相机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见图《深圳全景》,用塞兹220VR转机拍摄的)。
相比之下617宽画幅相机更利于控制和操作,而风景在宽画幅的拍摄中相对较好安排,但很难处理,不太容易准确表现拍摄对象和构图中次要细节之间的对比关系。尤其是在拍摄现场选择拍什么,如何构图,拍哪里这很重要。取景不当主体不明确画面会失衡,特别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纵深的处理,前景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规矩”。
拍摄宽画幅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趣味点”的运动方向,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无论你安排在画面任何点,视线都会随之移动。当幕布从舞台刚刚升起时,观众的眼睛总是首先盯住舞台的左半部,这说明舞台的左半部在观众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之所以如此,乃是人们的欣赏习惯总是从左至右依次扫描过去,譬如读书,这种现象是源于我们审美感觉天性的最深层。因此,在宽画幅构图中,画面的左半部及底部处理相当重要,也是整个画面的“第二中心”,更是观赏者主观经验中的中心。
当然,因循守于某一种形式,则必然步入死胡同。禅宗道:“打破枷锁,获得自由。”对于初学者,常常会把主体景物安排在中央部位,过于居中,由此造成画面两端失衡。但有一些景物,唯有居中,方更显构图完美(见图《岳桦林》)。打破禁区,也是宽画幅常用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宽画幅的构图中,始终有一条隐藏的线贯穿画面。诸如对角线、水平线、曲线所形成的横向舒展内在结构。任何阻碍这条线上的杂乱景观,都会影响视觉阅读,因为宽画幅较之方画幅更有浏览的空间。
本文中选用的几幅作品,便是在拍摄现场,通过观察、分析,选择,最后决定采用哪种机型,完成作品的表现形式。
深圳全景 | 挪威的海 |
坝上 | 岳桦林 |
深圳全景
转机的使用有相当的难度,由于画幅长,接近250度。日落前20分钟,此刻是光线最佳时分,是光线的变化的最佳时分。但此时的光线变化,会使两端曝光极不均衡,接近太阳的曝光值偏高。经过扫描测光后,需要调整曝光曲线,然后输入电脑,经一次拍摄完成。
瑞士塞兹220VR转机,哈苏150mm镜头,光圈F11,速度1/30秒。
挪威的海
这幅作品摄于挪威东部斯塔万格市苏拉太阳海滩,为弱光拍摄,当地摄影人称蓝色时段,即冷光源,低照度。此时拍摄,最大的优势是可实施长时间曝光,因采用小光圈慢速度,画面中流动的海水,必然形成虚幻效果,这使得原本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远方深处的灯塔,造成画面的第二中心,与前景礁石趣味点互为映衬,形成有意味的形式。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光圈f22 曝光3分钟柯达100G反转片
岳桦林
视觉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力的“风景图”,而雪线顺着山势向左倾斜,从两端依次减弱至边框,在灭线前形成有意味的点(独树)。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加中灰镜光圈f32 速度1/15 秒
坝上
月轮初照,宁寂空静,皆因“境由心造”。而唯有任凭感情驰骋,才能获得自由精神,精神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有意味的形式”。
林哈夫617s90mm镜头宽画幅相机加中灰镜光圈f45 速度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