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戊子年组图赏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r>  


  


  


  


  


  

其他文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代国画艺术大师们对画作所用的文房四宝、颜料和印泥都极其讲究。国画大师关山月选用的砂、宣纸、印泥,国画大师黎雄才最爱的古墨、石青、石绿均经精心挑选、精制而成。其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有口皆碑。关山月的砂红梅、黎雄才的青绿山水至今仍大放异彩、历久常新、脍炙人口。除精湛的技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精心选用材料相得益彰不无关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余赴京到颐和园藻鉴堂拜会盛名已久的
期刊
[南望北顾楼随笔]之三  艺术要讲究格调,是大家都熟悉的。但究竟如何理解格调,如何在学理上对它加以解释,迄今所见的探讨还不多。我最初试图回答格调问题,是1990年为周思聪画集写序。想对周思聪画作的特点和价值作一恰当概括,立刻想到了“格调”。那么,为什么不是“风格”而是“格调”二字?格调是什么,它与“风格”的所指有何不同?怎样才能获得高格调?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
期刊
牟言    2001年,在浙江浦江县的一次活动中,与朱颖人先生不期而遇。因为我与其公子、设计家朱锷的关系,久闻朱先生大名,也早就见过朱先生的大作,但是,一直未曾谋面。朱颖人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厚道人;这是一个透露出深厚学养、文质彬彬的人。后来看到吴祖光先生所写的关于朱颖人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评论:“颖人先生是位诗人,更是一位诚实敦厚的学人。他不善自荐,勤于笔耕而拙于词令。”深以为然。朱先
期刊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二  目前,美术界对“学术”两个字的理解越来越离谱,使用越来越宽泛。似乎凡不是直接涉及商业运作,表白没有猫腻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术”,甚至把有偿的座谈会,宣传活动也称之为“学术研讨会”。“学术”
期刊
熟悉韩静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名。但是,他也是一位画家,是一位延续文人画传统而具有个人特色的画家。今天的作家在中国古代统称为文人,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中国绘画史与文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代文人的绘画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非专业身份而从事绘画的“玩”的状态,它在文人为主流的社会中,占据了中国自元代以来绘画发展的主流;另一种是专业身份从事绘画的专业状态,这一
期刊
汪稼华  1940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青岛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展览名称:汪稼华笔墨  主办单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青岛市美术家协会 青岛画院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馆》杂志 《当代中国画》杂志  展出时间:2007年5月1日——14日  展出地点:中国美术馆    汪稼华从十五岁开始研习国画并学书、治印、写诗,迄今逾半个世纪。近三十多年,他十年画
期刊
《张仁芝画荷》(上下卷)  编者:车永仁  出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10月  开本:8开本  定价:269.00元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张仁芝先生是一位在画坛闯荡了几十年的山水画家,但近几年他在花卉领域找到了突破口。这本画册收录了张仁芝先生近20年来的诸多荷花作品,其中上卷76幅,下卷12幅(包括7幅长卷)。薛永年、韩朝先生为本书作序,清晰地反映了张仁芝先生的画荷历
期刊
(上接第二期)  为了加强田的表现,必须点缀一些农业设备,旧时田间南方配以牛车亭,桔,风车;北方配以井台。今天建设电力戽水站,高压电线架,田间操纵台等;北方为了引水上山,添凿水渠,及空中水道,大小型水库,甚而北方也发现水稻田,江南不能专美于前,全国农田面貌大非昔比,都成为画家的新课题。  国营农场及人民公社规格化的田,都是辽阔无边,旧时没有,古人没有画过,画出来很有气魄。可点缀拖拉机及电气化设备,
期刊
一宫廷画家之培育    (一)清前期宫廷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宫廷美术的学习和教育一方面指画家间互相切磋和学习,另一方面指宫廷内部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此时期的绘画氛围比较活跃,各画家比较注重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学习和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合作来实现学习和交流。如“乾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画画人沈源来说,太监毛团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商酌画《岁朝图》一幅”
期刊
[梁江琐言]之一    偶翻旧日剪报,看到1993年6月20日《粤港信息日报》刊出记者采访我的一份报道,标题便是《艺术市场“虚热症”》。仍值得摘引几段于此:  “艺术果真走入了市场,甚而至于“热”起来了吗?论说者莫衷—是。记者近日与美术批评家梁江谈起,他却干脆利落答曰:“虚热症”。    “何故?首先,国内至今并未真正建立起可称为“艺术市场”的运作系统。艺术作品的陈列、流通、定价、买卖运作远远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