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途径探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它提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新课程 跨学科教学 多元智能 生物 地理
  一、跨学科教学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高中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特别是文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跨学科教学又被称作“学科交叉教学”“学科渗透教学”,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学科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编制综合知识和能力网络。它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新思路,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全新思考。它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将各学科有机组织起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二、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教学活动都是分门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不懂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建立其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这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也使其实际教学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这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瓶颈”,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专业形象下降,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且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跨学科教学的途径
  (一)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学习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想开展跨学科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规划,将适合学生的多种智能学习资料进行合理归类。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以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与科学学习领域有较多的交叉知识,也与人文学习领域学科有较多联系,这为生物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寻求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方式和途径,将其整合成本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这无论是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跨学科听课和备课,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建设跨学科教研队伍
  跨学科教学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拓展和加深,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教师个体很难完成多学科的有效整合。因而,教师应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专家共同协作,建立跨学科教研和教学队伍,协作设计教学课题,组织教学活动,跨学科听课和备课,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通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各自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展现出来,以供学习和交流。
  (三)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强化和渗透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和验证教学成果,这是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与生物交叉渗透的学科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灵感。例如,我们可以用物理震动周期概念解释细胞周期概念,寻求生物概念的类比;我们可以用地理有关气候、地形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原理来解释生物种群的结构与演替,寻求生物现象的解释;我们可以用地理和物理中的压强平衡和气压梯度的原理来解释渗透吸水原理,寻求生物难点的突破;我们还可以通过地理中环境保护的知识来分析生态破坏,寻求生物价值观的传导……总之,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变传统单一的教学为多样化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因而,其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我们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个维度、多种方式,动员多个主体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智能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总之,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使教学能适合学生智能特点,并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诸伊诺.课程改革趋势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2]付阳玲.如何做好跨学科教学[J].考试周刊,2013(27).
  [3]杨燕平,赵晶华.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交叉渗透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2(5).
  作者简介:
  赵斐(1988- ),河南舞阳县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动物学硕士研究生,本科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现从事无脊椎动物相关研究工作,在生物教学领域也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陈为铎(1987- ),河南商城县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现从事水文环境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工作,在地理教学领域也有较多研究成果,在《地理教学》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摘要: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是把主要依靠教转为主要依靠学的教育。 《纲要》指出:“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是生本课堂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高点。  关键词:生本理念 以生为本 教学评价 课堂实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落实生本理念和评价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
期刊
摘要: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其实,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 原因 提高准确率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
期刊
摘要: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沟通理解与实践的桥梁。通过DST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本文从教学目标三个纬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的培养、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阐述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录播系统环境下制作的DST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学生主体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DST教学反思
期刊
摘要:教师课堂非语言研究是由人类非语言行为研究发展而来的。对于非语言的研究虽然很早就开始,可是真正将人类非语言行为的研究逐渐和具体的职业联系起来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的专家认为在同时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大约有65%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信息产生的,可见非语言交际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Cooper(1988)认为
期刊
引子  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合作交流”已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大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就在我们高兴地看到合作学习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课程改革进入又一个十年的今天,进一步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探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解决好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乃是推动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当务之急。  初涉“合作” ——兴奋  
期刊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数学与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明晰地理概念、拓宽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期刊
摘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教师可利用范文,引导学生领悟其在遣词造句及写作技法上的特点,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代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方法 读写结合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以文字的本质来说,国文学习途径,普遍是阅读与写作两种……能阅读,能写作,学习文字的目的就算达到了。”这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
期刊
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笔者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飨。  一、精读教材,熟悉文本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通过专家细致筛选,选取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德育功能,专家都做了慎重选择。所以我认为,利用晨读,要求学生高声诵读经典名著,势在
期刊
步入三年级以后,学生由写话直接跨越到习作。面对习作明显变高的要求,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谓万事开头难,所以,小学生作文起步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选题宽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要求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有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满腔热情地参与到习作训练中来。因此,教师
期刊
摘要:“细读为本”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把文本读通、读深、读透;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反复吟诵中读懂文本内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  关键词:细读文本 语文教学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