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应该见“我”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zhez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学生习作,依然呈现虚假、空洞的生存状态,习作的背后,掩藏着一个个真实的“我”。习作,应该成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从学生生活的追寻与积累、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习作评价的开放与链接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见“我”。
  【关键词】学生习作 设计 顺应 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习作,一再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虚假、空洞的习作,依然充斥我们视野的每个角落。
  1.虚假的习作。时至冬日,仍有学生在写《美丽的春天》,如果是怀着回忆的心情去写,肯定是“大家”之笔了。可惜的是,习作之中不带任何感情,全是把曾经写过的内容拿来凑数,应付而已。春天依然美丽,可是,心情不再美丽。此时的“我”,完全不在。
  2.空洞的习作。这样的习作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是最常见的。反复写一些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事,却怎么也写不出新意和细节。比如《快乐的星期天》、《春游》,一读题目,便可知晓其中的内容。此时的“我”,对于之前文中的那些“我”而言,没有一丝变化。
  3.故意的习作。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光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习作教学,现在似乎开始盛行于一些教学观摩甚至大赛的现场,比如《记一次比赛》,教师带着一班五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场地乃至流程限定体验“3米慢走”的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不可思议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充分细致的指导,竟然像吃沾了泥的萝卜一样,带着学生“擦”一段“吃”一段,真是令人味同嚼蜡。此时的“我”,完全被绑架,没有自由。
  4.包装的习作。这是乍看上去不错的习作,可是读完你会觉得了无生趣,既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对某人、某事的看法,有的都是堆砌的辞藻、夹杂的妙语。试想,这样的习作表面看上去再精彩,它能让你怦然心动吗?此时的“我”不在也罢,因为“我”已经不再是“我”。
  一直以来,我们的写作理念都是偏于中庸的,教会学生写一篇四平八稳、有模有样的文章仿佛成了教学的全部意义,从没有更深层次地去考量习作对于学生的意义,那么学生当然也无法从习作中寻找到自己,寻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我”。
  一、设计个性的“读”
  温儒敏先生直言:“多读比多写更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的“读”应该是我们所推崇的呢?厚积薄发,语文教师都懂,可是策略在哪、收效如何呢?钱理群先生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教学首先要直面儿童,这样才能挖掘提升儿童内在的生命体验与美好情思。我们为学生设计的读是否可以有“我”呢?
  笔者的实践证明,以大量阅读为中心带动的写作,才可能使习作成为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生活的文字盛宴。因而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白,滋养学生的文字积淀,便成了学生习作的有力序曲。
  每天中午时段,我们班都是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上讲台积累文字,刚开始的想法就是能积累几句就积累几句。直到有一天,班里的一位男生悄悄地跟我说:“吴老师,您给我们的音乐太舒缓了,下次我想来介绍高尔基的《海燕》,配舒缓的音乐不大合适。你能不能帮我重找一首?”
  几天后,在那位男生介绍前,我先和全班同学说了一遍他前几天的请求,于是还没等他上台,同学们就为他的这份主动的意识投去了赞赏的目光,等他激情昂扬地朗诵完《海燕》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提倡学生进行这样的积累,不是一般意义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外围式海量阅读,而是直面并容纳学生的有“我”阅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会相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意会相通,课文与课外书之间的解读会相通,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衔接也一定会相通。抽出每天在校的一小段时间,给学生配上一段轻音乐,让他们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文字。学生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一一涉猎。当学生积累着这诗般的语言,感受着这般诗的情怀时,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都一一印入了他们童真的记忆里。
  这样的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纯粹的快乐。当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将语言、知识、情感、思想积累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时,他们是畅快淋漓的。势必,他们在写作之前就拥有了喷涌而出的创作冲动。只有丰富的积累与“我”的生活、情感、思想链接,学生才可能有“我”,学生的“我”才可能有喷涌而出的创作冲动。
  二、顺应真实的“写”
  真实的习作,应该以儿童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为本。处于创造力发展初期的儿童,如若遭遇简单粗暴的评判,很容易产生不良的自我评价,而抑制了习作的良好状态。很多爱好写作的人,包括我本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写作的全部意义只在于一次成功的体验。写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懵懂的心灵。
  用这样顺应真实的心态阅读学生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习惯,以最直接的方式触摸学生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触摸学生的思想,他们将在自我建构和积极引领中主动成长,他们的世界将拥有别样的精彩。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教给他们这些本能,而是坚守属于儿童的生活,激扬他们被控制得太多的生命力量,追寻儿童无穷的世界,让他们得以在积极、愉悦的环境中生活。当有意识地放开手,让儿童自由写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所有的新鲜、感悟、发现与疑惑时,我的确得到了许多惊喜。
  《人要看两面》,班级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学生,她用含蓄的笔调告诉我,班上的那位学习困难的同学,他是多么渴望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啊。她简直成了我的第三只眼睛,叫我如何不用更多的爱和力量去关怀这班孩子呢?
  翻开他的日记《批评是最美丽的语言》,总觉得题目和教育论文的课题一样醒目,我按捺住内心的惊奇与震撼,耐心往下读,才读懂了,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是如何敏锐地感受到我对他的不露痕迹的教育的。用他的话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习作很多很多,学生的文字从稚嫩走向成熟,但我宽容他们的稚嫩,因为他们纯真。只要他们在成长、在感悟、在思考,他们必将凭着自己的经历走向成熟。
  在细数学生带给我的惊喜之余,回首对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追寻,比如“给他一次满分体验”“你我共读日记”“日记小擂台,看你来不来”等一些肯定与激励的“小手段”,我听到了许多学生真实的心声,看到了学生的小“我”纷纷开始张扬,儿童话语在不知不觉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当儿童可以将真实的生活体验流注笔端,当真实的生活体验亲近于“我”时,他们的习作开始焕发精彩。
  三、引领深刻的“我”
  家长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个读者,但他们常会抱怨孩子写文章就像说大白话,不会用比喻、拟人,更没有排比……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家长这么一泼冷水,整个人就像蔫了的小草一样不堪一击。因为家长不在教学一线,无法从全局感受学生习作的真实状态。所以,学生越是个性鲜明的“我”,越是难以茁壮地生长。可爱的家长们可谓学生的“第一新闻发言人”,当他们面对清新扑鼻却不知可否的文字与思想时,往往招架不住,不能正确判断其价值所在。
  另外,很多学生的生活在家长的管教下变得狭窄、单调,缺少完全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作为家长,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世界,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儿童习作认识的误区与盲区:习作,就是记录一些留存在自己学生时代记忆里的素材而已。
  因此,我阶段性地运用“校信通”这个短讯互动的平台,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文字的沟通与交流,传播自己的教育想法,用最平和的心态期待赢得他们对儿童内心成长的关注。
  实践证明,只有首先赢得家长的共同关注与真切的细微体察,儿童的习作才能真正有“我”。
  儿童习作,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想,首先应该拥有这样一种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心态吧。撇开习作教学的载体等很多外在因素,直指儿童习作的内核以及深层要义,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但只有当儿童的生命状态得到肯定,他们的生活才会迎来新鲜的空气,他们才懂得用自己的眼睛用心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在路上,逐渐亮出一个真实、独立、完整的“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育应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进行,而阅读漂流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但受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组织方式以及家长的关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漂流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阅读评价不仅注重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稳定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阅读行为与热情向更深层次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着重处理好三
【名师档案】 黄美华 著名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226”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园丁奖获得者等。曾获南通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江苏省优课评比第一名,全国基础教育展示课评比一等奖,2012年全国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担任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分册主编,参编主编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参50多本。2011年被评为
【摘 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味来自师生共生前提下的语文课堂中师生情感真实的流露与交融,来自师生津津有味的咬文嚼字,也来自落到实处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味 师生共生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语文味”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专家教师对“语文味”的定义、特征等方面的阐释真是仁者见仁
教学应该是“民主开放”的。开放是创新的源泉。“放”是指学生不受约束地探索和研究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不能“放”,怎样“放”,既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又是教学艺术的问题
每次看到我忙碌疲惫,母亲总免不了感叹:“你这孩子,当初让你别考师范,你偏不听。要是当初上了大学,今天哪会这么辛苦?”每每听到这话,我总是微笑着回应:“妈,再苦再累,我可从没后悔过啊。”  的确,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如一株小树般长在教育这片土壤中,时日愈久,根扎得愈深,这爱也就愈浓,怎会后悔呢?  春天,种子悄悄地萌芽  有人说:“因为热爱,所以投入。”是的,一如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一般,我深深地爱着教育
新闻记者乃“无冕之王”也,且因其担负着鞭挞丑恶、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能。在国人的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往往被人认为是正义的化身和伸张正义的代言人,正所谓“铁肩担正义、妙笔
铅中毒是21世纪儿童的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是当前最关注的课题。铅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我国的儿科专家认为“零血铅”始为无
目前我国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理念的一次重大更新:是卫生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现状,借鉴
语文审美体验,不仅关注文本语言之美、教师教学之美,更关注教学系统内部的有序性、规律性,以及因此显示出的教学之简洁、缜密、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体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追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在追问中,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内容、写法以及丰富的内涵。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向文本纵深处漫溯。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