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弘扬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社会中其他国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有效的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初中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和世界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人文主义情怀,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的是非观念的独立的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其中的精神和思想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3.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随着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把握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以成绩为教学质量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导致了一些初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教学中更重视知识点教学,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不重视。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并不深,因此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不能够用发自内心的热爱的角度去为学生讲解,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达出来,这种表面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深入的体会和理解。课本中的许多古典文化内容都是这样,作为语文学科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搜寻其中的“考点”,更应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怀和精神境界,这样学生学习到的是“学问”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而“学问”是真正能够内化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在其人生中更能长久地发挥效用的因素。
  三、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途径
  1.在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情境、氛围
  初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需要教师的合理有效的引导,才能够发觉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教育文化教育情境的营造包含客观环境和教学情境两个方面。客观环境是教室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教室或者班级走廊张贴富于传统文化色彩的名言警句,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熏陶。教学情境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新颖灵活的手段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传统文化内容的感染力。比如,可以在学习某篇古文时,播放与当时历史相关的影视资料;学习某篇古诗时,借助配乐诗朗诵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氛围;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加上影视化的呈现,便于学生联想课文情境。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今后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来对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计划等进行设计,以保证当前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针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结合各种主题文化元素,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情境的渲染下,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3.发掘人物精神品质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与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的众多思想,其中以儒家文化最为著名,而儒家思想所宣扬的诚信仁爱、敬老爱幼、尊师重道的也成为当前社会所推崇的重要精神品质,而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充分发掘教材文章中所包含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加强学生阅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使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学习语文学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并接触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众多的思想观念,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应出其自身的思想境界。通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这些古代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等精神品格,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则是会被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所影响,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为主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其成长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现阶段,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将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到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人文主义情怀的提升。
其他文献
目标,是行动的动机和终点。没有目标的课,是“无的之矢”,是随意和无序的;目标定位不准的课,必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教学目标绝不是教案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教什么”的根本问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的原点。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目标先行。  一、 教学目标的缺失和错位,是课堂低效的根源  有老师会有这样的经历。要上公开课了,备课竭尽全力,课文熟读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是中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开发潜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语文课程慢
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讨论学习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发挥同学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本人逐渐认识到,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自主学习能力俨然已经成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一些或显或隐的“冲突”,这些冲突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如果老师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就可以在冲突中擦出耀眼的火花,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一、 什么是冲突  小学语文中的冲突不同于字典上的解释,它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更多是就语文课堂中的“文本内容”而言的;第二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重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
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训练要求,这就让我们一线教师心里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这个体系能够覆盖整个小学阶段,那么我们就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进行着改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探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如何实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说,多元解读更能体现阅读教学最真切、最本质的一面,倡导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能让学生真正张扬个性,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因此“多元解读”必须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日益紧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倒班也开始出现,并受到教育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