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83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关键词】 教学;学生;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是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 反之,如果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 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 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 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 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 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 观念的障碍. 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 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培养学生提问策略
  学生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 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有“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 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鼓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
  2. 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1)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那些位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来课堂. (2)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3. 从模仿、回答教师问题中学会提问
  教师提问,通常设计:(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些正确,哪些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动?”(假设想象)(7)“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抽象概括)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师提问的模式、方法也有所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模仿从而掌握.
  4.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给学生指出推广的前景. 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1)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在哪里?题眼是什么?
  (2)教师的解法是否最优?是否有别的解证方法?有哪些?
  (3)解题思路有无共性?这种共性意味着什么?
  (4)通过解这些题我有什么收获?(在知识、技巧、思维、策略上……)有什么教训?
  (5)适当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就会有哪些变化?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题我有无碰到过?等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思维可能超越教师. 尤其对于课堂上出现新颖和奇特的想法和提问,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意见,同时要适当点拨,必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许多被排斥在心目中向往的大学校门之外的学生来说,高中的数学就是他们曲折路上的拦路虎,然而数学为什么对这些同学来说很难?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资质差,而是首先他们没有在学习的路上摆正心态,树立起信心,学习数学不仅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而且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难;基础;抽象;能力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
怎样让作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从“压力”转化为“动力”?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所以作为我国教育先哲的孔老夫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分层作业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差异的存在.   所谓的分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来完成. 这不仅关乎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
【摘要】文章结合本校实际,就学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善和改进的方法策略,旨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不满足于此教育,有的学生步入了高中,有的则直接升入了大专类院校,進行“3 2”学习.大多数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所谓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分小组讨论,很多人都把课堂上是否有小组讨论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体现合作学习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判断标准. 一时间,原本整齐划一的教室空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的学生小群体,原本统一行动的课堂授课模式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争论. 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渐渐就有人提出,这种小组讨论式的学习中看不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造性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在深刻地改变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文体化情景,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重视了实践操作,合理地记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去思考,从而
[摘要]利用代数数论中理想数的唯一分解定理,证明了不定方程x2-29=4y’僅有整数解(x,y)=(±5,-1)。  [关键词]不定方程;整数解;理想数
[摘要]本文从一个单元的教学来谈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主要是利用身边的数学来揭示生活高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事例与课本知识如何更好地衔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乐学、爱学。  [关键词]情境;探究;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怎样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会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呢?
[摘要]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为了给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进了反思性学习,得到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反思性教学概念的分析,分析了影响初中学生反思教学的因素,井结合苏版初中数学教学的例子,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学生;反思教学;数学学习    一、初中生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初中生反思性数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一、研读教材,优化教学资源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只有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我们才能用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