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销售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通过对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1ha hla村排笙制作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的发明和销售文化的方法和条件。以及其人类学意义。认为传统的发明和销售需要市场的推广和国家的帮助,传统文化的销售应该以社区中的村民为基础,不以大公司的利润为目的,也不以单纯的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为目的,而是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民公平受益、农民优先受益为目的,这样的传统销售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
  关键词:传统发明;销售文化;排笙制作;泰国东北部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2—0082—07
  
  排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泰语称之为Khaen,它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及云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其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2005年12月5日至25日,笔者对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Tha Lua村泰老人(即泰国境内的老挝人)的排笙制作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老挝移民70多年前回到老挝学习他们传统的排笙制作,并在泰国再次发明和建构他们的传统,由于市场的推广和泰国政府的帮助,他们的传统得到发扬,目前已经成为泰国最著名的排笙制作村子。本文以该村子的排笙制作为例,集中讨论东南亚地区(主要是湄公河流域)民族传统文化在消失之后又怎样地被重新发明和建构出来的?其条件是什么?国家对于这种传统的发明和销售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一、传统的发明与建构的理论
  
  西方人类学理论认为,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连续性(1987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内部成员共享的和集体拥有的,其模式至少是三代人传承下来的(Shills 1971年,1981年),但Hobsbawm和Ranger(1983年)主编的《传统的发明》对于这种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传统可以为现实的需要而被发明和建构。Hobawm在该书的前言中指出,那些声称古老的传统常常源于近期的发明,被发明出来的传统有象征的特性,并且暗含着过去的连续性。一些传统是固有的,一些传统是被发明出来的,一些传统是消失了之后又被再次建构出来的,但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传统,或者被正式地确立为传统,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了真正的传统。然而,在传统被确立之初,需要灌输一些价值和习惯以规范人们的行动和保持连续性,一旦传统(不管是被发明的还是被建构出来的)被固定下来,就会在社会中形成记忆,经过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成为历史。
  发明传统需要为其寻找历史依据,如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传统的发明有这些依据就可以为其真实性打下基础,如同Hobsbawm所认为的那样,发明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的和仪式化的过程,其特点与过去相关联,如果传统依旧,就不需要发明传统或者恢复传统,在当今这种经济大潮之下,一切传统都有可能为经济服务,因此,在旧传统中加入对经济有利的成分是可能的,即使在那些真正的传统社会里也如此。如果传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就可能被调整以弥补旧传统的不足。
  传统的发明不仅普遍,而且参与人员很多,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本族成员,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发明传统(Hanson1989年)。传统的发明过程有的很漫长,如数十年,有的则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如一两个月。Hobsbawm的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如Lin.nekin(1983年),Handler and Linnekin(1984年),Cameron(1987年),Hanson(1989年),Anderson(1991年)等都认为传统是可以被“发明”、“建构”、“想象”和“制造”出来的,尽管人们发明和建构传统的目的不同,但都是为当代现实服务。笔者所讨论的Tha lua村的例子,不仅具有传统发明的意义,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再建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时间漫长,而且经过了市场的推广和政府的帮助,但是传统再建构成了一种稳定的现实。泰国政府在民族工艺市场化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Tha Lua村的乐器制作就是成功的例子。
  
  二、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Tha Lua村
  
  泰国东北部也称为Isan地区,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拥有19个省,70%的地方人口为老挝移民,这一地区和邻近的老挝在历史上是一个整体,他们密不可分,他们讲同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文化。但现在由于国家边界的建立,这一地区被分成了两个国家。这种国家边界的建立是殖民主义的结果,也是越南战争的结果。在泰国,Isan地区一直是沼泽地和贫穷落后的象征,但越战期间,美国在此建立了庞大的空军基地,以轰炸越南,泰国政府也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这一地区新建了许多高速公路,以加强这片“不毛之地”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尽管这种建设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但高速公路却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Tha Lua村位于泰国东北部NakhonPhanom省NaWa区Tha Lua亚区,村子共有590户,2600多人。村中的房子由于经济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泰人的传统建筑,即干栏式建筑,房屋下方不住人,用于堆放东西或者做事,楼上是做饭和主人睡觉的地方,一般的客人都不会被邀请到楼上去,我们采访了10多家,只有两家的主人让我们上楼去看,其他人家的主人只在楼下接待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泰人与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之间的不同。另外一种房子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这种房子很像西式洋房,楼上楼下都住人,而且外表看上去很美,用铁片盖顶,颜色涂成红色之后与西方的房屋很接近。这种房子的主人一般都较为富有,但是,他们也没有离开传统泰人的特点,因为这些房屋的干栏式建筑传统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房屋,他们的占地面积都很大,房屋显得很宽敞。几乎家家都有日本生产的轿车或者客货两用车,村子中家家门前都有公路,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大部分村民都会骑摩托,有一些小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村中有电话亭,不出村子就可以电话直拨世界各地。不论是村中还是村外的农田旁边都有很多树,虽然没有看到茂密的原始森林,但是整个平原都能看到茂盛的树木,即便农田边也是如此。
  这个村子并不饲养很多的猪,养得最多的是鸡,其次是水牛和黄牛,村中能看到很多狗,但吃狗肉的习俗却不像中国傣族地区那样普遍。这个地区一年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雨季从5月开始,9月结束,这期间村民不做工艺品,只忙于农田中的水稻种植和收割。旱季从10月开始,4月结束,这期间的特点是干旱少雨,村民制作工艺品,不做田间劳动。几乎所有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工艺品即排笙的制作,农田中的劳动成果,如粮食和家禽等只作为家庭享用,不拿到市场上出售。按照村民的说法,他们的经济收入100%是依靠排笙制作得来的。
  Tim Lua村民的祖先是19世纪中期从老挝被 “劝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自愿的)到泰国定居下来的(Keyes 1997年)0,但他们不承认是老挝人,可他们也不承认是完全的泰国人,现在他们自称为泰老人,既是老挝人,又是泰国人,或者使用Surfi作为自称,他们讲当地方言。尽管这种语言是泰语的一个方言,但曼谷人很难听懂,当其他的民族特征如服饰、音乐、舞蹈等消失了的时候,语言在群体认同中表现得尤为重要。
  
  三、Tim Lua村的排笙制作者
  
  介绍排笙的人都说这种乐器是70年前(个别人也说90年前)跟老挝人学来的,第一个到老挝学习的人姓Lon,他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Lon先生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儿子和孙子还活着,村中最著名的排笙制作者就是Lon先生的孙子。据说。Ion先生从老挝学习回来之后,只有两个人愿意跟他学习制作排笙。后来,由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看好,人们才开始跟他学习这种乐器的制作方法。
  由于乐器制作需要比较高的听音校音能力,一个人从开始学习到独立制作需要两年的时间,很多乐器制作者并不会演奏,只会制作。这个村子也没有什么传统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制作乐器是跟外人学来的(尽管老挝人与他们有着历史上的联系),因此,乐器当然也是卖给外地人。尽管这样,他们已经成为泰国最有名气的排笙制作地,他们的产品不仅在泰国销售,还出口到包括老挝、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
  村中的乐器制作者按质量和价格分成两种,第一种乐器制作者制作的乐器质量一般、价格偏低,这些人的乐器主要满足旅游者和一般人的需求,数量多、质量低,但价格也低,每个排笙的价格在200~500铢(相当于40—100元人民币)之间。另一部分人则有精湛的技术,他们主要为专业乐队制作,很多的专业演出团体到该村定购乐器,专业团体对于乐器的质量,特别是音质要求很高,普通的人无法达到这种要求,只有那些具有听音校音天赋的人才能够制作出来,但是,专业乐队提供的乐器价格也比一般的乐器价格高出3~5倍,售价在600~2500铢(120—500元人民币)之间。尽管Tha Lua村590户人家中几乎家家能生产排笙乐器,但能够为专业演出团体提供乐器的人只有10多个,这些著名的工艺师并不在乎数量,而在于质量,他们人数虽少,却是排笙制作的火车头。下面对于著名的工艺师的采访说明了这一点。
  Chaiya:村中很有乐器制作天赋的小伙子,今年才有36岁,但他在村里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了。他15岁时开始学习制作排笙,老师是他妻子的哥哥,他每个月能够制作20—30个乐器。据当地人介绍,这个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不仅能够制作乐器,还能够演奏这种乐器,他曾经被应邀到当地的学校中向学生传授排笙的制作方法,目前他常常帮助别人修理乐器,每个乐器收修理费100铢。他自己制作的乐器在700铢左右。
  Kemtong:村中最著名的排笙制作者之一,今年67岁,12岁开始学习制作,是跟父亲和父亲的朋友学来的,他认为只有跟别人学习手艺才能提高。现在,他已经很少制作乐器,只是负责校音和指导。尽管他老了,但还有很多商人来向他订货,他把订单分给别人,自己负责总指挥和把关。他自己制作的乐器非常昂贵,一般都卖到1000~1500铢,最贵的可以到2000铢。他一个月可以制作30个乐器。他说村里有人为了在市场上卖到好价钱,就把他的标志性图案刻在上面,但那些产品实际上不是他制作的,假冒产品与他的产品在音色和质量上有很大差距。
  Changaoon:该村著名的乐器制作者之一,今年54岁,12岁开始学习这种工艺,花了3年时间,他已经教会了3个人,这3个人已经在村中自己制作乐器,制作的排笙每个售价1000铢左右。他有自己的名片,名片上清楚地写明如果需要排笙和其他乐器的话,请打电话与他联系。他每个月的收入是12000铢,每个排笙可以卖到600铢。他说目前的困难是蜂蜡太贵,银器也很难找到,泰国的银币由于有国王头像在上面,政府规定不能使用,而国外的银币又难找到,并且还不一定是真银子。
  Pub:今年77岁,17岁开始学习制作乐器,是家族中的第三代排笙制作者,年轻时还带着做好的排笙到处推销,具有丰富的推销经验。他教会了儿子,他说他不教外人,也不愿到外地去教别人,他每个月可以制作lO个排笙,每个乐器的价格在800—1000铢之间。他会演奏排笙,但只能持续5分钟,因为演奏很费力,自己又老,没有力量吹奏。但他只要一吹奏就知道排笙的好坏,知道是笙管坏了还是簧片的位置不对,对于修理排笙有着丰富的经验。
  Rasee:50岁,1970年开始制作乐器,现在是村中最为著名的排笙制作者之一,但他只会制作,不会演奏。尽管如此,他有足够的顾客和订单,他的儿子们也都是排笙制作者,而且还会演奏,当中的一个还演奏得很好,在一个乐队专门演奏这种乐器。他每年制作300~400个排笙,收入非常满意。他很希望到别的地方进行排笙的制作表演,但如果要吹奏的话,他必须与另一个人同行,因为他不会演奏。
  上面简要介绍了几个著名工艺师的情况,很多的学者和新闻记者来调查和采访过他们,他们当中的两个人,Rasee和Chaiya被选送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去参加了2(307年的湄公河流域民间艺术节,表演排笙的制作方法。这种绝佳的展示机会对排笙制作有促进作用,对他们来说,参加艺术节意味着增加订单和价格,因为只有最优秀的制作者才能代表泰国到美国展示。当然,每一个乐器制作者都对自己的工艺表示了相当的自信心,但绝大多数的工艺师并不会演奏,只会制作。我们所采访的人中,有一些人会演奏,但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功底并不好,只能简单地演奏几句,并且感觉也出不来。一部分工艺师的听音能力很好,但一叫他演奏,就会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尽管拜师学艺和市场开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工艺师们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出骄傲。
  
  四、排笙的制作材料、步骤和社会分工
  
  排笙的制作材料包括了铜簧片(村民称之为金子)、竹子、一种泰语称之为Yak Yail的树(看上去很像红椿树)和蜂蜡。制作工具包括了小锤、各种刀具、凿子等,制作步骤大体上分为5步。
  首先,制作铜簧片,就是将很薄的铜片切下来备用,铜簧片的长度在1.8厘米左右,宽度在0.3厘米左右,如果薄度不够,还要用小锤敲扁。绝大多数的工艺师都用铜簧片作为发音片,称之为“金子”(村民认为以前曾用过金子),也有人用银片,还有人用铁片代替银片和铜片,由于订购者看不到内部结构,很多的制作者声称簧片是用金子或者银子做的,但里面其实是铜片。从田野采访中,我们看到用铜簧片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工艺师们也认为铜片和银片在音色和音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其次,制作笙管,将竹子按照所需要的长度 切断,起一堆火,烧烫一股铁棍,然后用铁棍将竹筒内部的结子穿通,如果竹子是弯曲的,就将竹子放在火上面轻轻烘烤,把弯曲的竹子弄直。然后,烧红一小股铁棍,把竹子烫通一个小眼,称为“笙眼”,笙眼的制作必须按照事先量好的尺寸进行。
  第三,在竹子的中部切通一个长方形小孔,把铜簧片固定地安放在小孔上,轻轻一吹小孔,就会发出声音,这就是乐器的原始声音。这种原始音对于乐器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音的格调都是通过这里定下来的,工艺师修理乐器时,主要就是修理(移动)铜簧片的位置和定音,著名的工艺师通常具有高水平的听音和定音能力。在田野调查中,我们看到工艺师们反复听音和调整,年轻的工艺师在定音之后还请老年人听音,最后才能确定下来。很多工艺师认为,制作笙管和定音是所有工序中最为重要的,排笙的制作新手常常从笙管的制作开始,不仅是因为这里练的基本功。还因为笙管需要量也很大。一个完整的排笙通常由6排12根竹管制成,各排竹管的长短不一,上排最短,最下排最长,从上到下,越来越长,但同一排上的竹管长度一样。
  第四,制作笙斗,泰语叫Tao Khan,笙斗用来固定所有的笙管,一个排笙需要用12根竹管,都要用笙斗来固定,笙斗上面有一个吹奏孔,称之为笙嘴。每根竹管的发音孔都在这个笙斗之内,吹奏时笙管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加上竹管上面的演奏孔——笙眼,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符。笙斗的大小随排笙的大小而不同,通常情况下,笙斗的高度在13—18厘米之间,厚度在3—5厘米之间,宽度在6—9厘米之间。著名的工艺师常常在笙斗上刻有自己的标志性图案,以区别其他的制作者。
  第五,笙管被固定好之后,用细竹篾把两排笙管捆扎好,称之为“腰箍”。最后,用蜂蜡将笙斗和竹管的固定处封好,使其不出气和稳定下来,蜂蜡上用很薄的塑料纸贴上,使其不粘手,一个完整的排笙就算制作成功。排笙按照竹子的长短和笙斗的大小分为3种,大排笙的长度有1.2米,小排笙的长度有O.45米,中常的排笙则在两者之间。目前,由于旅游业的需要,人们开始制作袖珍排笙作为纪念品。
  排笙做好之后,必须装在一个特别的袋子里,以防止虫蛀,竹子质量的好坏在很多情况下决定着乐器质量的好坏。如果排笙很多,则要用棉花或者棉布将其隔开,袋子不能放在地上或者潮湿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出售,每隔一两个周要拿出来试吹一下,看看音色音质变了没有,如果有问题,不论是簧片还是笙管的问题,都要修好之后才能出售,这也是检验排笙使用寿命的方法,因此,工艺师们都会放一两个星期之后才出售产品。
  村民的分工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制作,妻子负责家务劳动,丈夫负责制作乐器,妻子有空时也做丈夫的帮手;有的家庭,丈夫制作主件,妻子做附件;而有的家庭丈夫制作演奏性乐器(提供给乐团、乐队),妻子制作观赏性或者工艺品乐器(提供给旅游者)。
  第二种是以家族的方式合作制作,这种方式仅限于家族之内,当中有一个领头人,别的人都听他指挥。领头人的工作常常是负责定音校音,因为音色决定着乐器质量的好坏,这个工作也常常由著名的工艺师进行,但有的领头人也不一定是著名的工艺师,因为领头人也做别的工序。
  第三种是以一个小团体的方式进行,这个团体相当于一个公司,有一个主要负责人,从采访的情况看,这些团体不是一个注册了的公司,而是几个人合在一起进行乐器制作的。但这些团体所生产的乐器不局限于排笙,还有别的乐器,如电子琴等,与传统的排笙制作不同,电子琴的制作需要机器磨制,而传统的排笙则全部是手工制作。
  由于村子庞大,排笙质量和价格不同。订货和销售渠道各异等因素,村民之间的竞争是存在的,著名的工艺师都在自己制作的乐器上刻有标志性图案,表明其方法和质量有别于他人。有的工艺师还抱怨他们的标志被模仿,那些质量次等的乐器损害了他们的名声和利益。大多数著名的工艺师都有自己的名片,他们向来往的商人、学者、政府官员和新闻媒体人员发放名片,希望这些外来人能够为自己作宣传,多有商家向他们订货。
  
  五、市场销售、国家帮助及其面临的困难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排笙的制作都与市场销售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排笙传统的再建构和发明是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的。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和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没有市场,所制出来的乐器就没有办法出售出去,因此开拓市场成为当地村民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市场的开拓也需要国家的帮助,泰国政府每年一次的民间工艺节就是为了帮助村民出售更多的乐器和别的工艺品。据村民介绍,排笙的市场开拓在初期碰到很大的困难,他们首先由一些年轻人带着乐器到泰国韵其他地方销售,走村串寨或者到城市中进行自我宣传,让别人知道他们村子能够制作这种乐器,他们同时还参加每年在泰国北部各省和曼谷举行的工艺美术节,这些节日让该村子的人有机会向外界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在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信誉之后,开始有专业的演奏团体来该村定做,特别是该村的工艺师曾经获得泰国的民间工艺师奖,加上新闻界和学者的介入也促使了该村名声大为远扬。
  这个地区当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帮助,村子被命名为排笙制作村(类似我国的专业村),专门生产这种乐器。泰国东北部的农村基本上实行一个村子一种产品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意思就是排笙制作被赋予一个专门的树子进行,另外的村子不得参与竞争。其他的村子进行传统纺织,或者民间竹制品编织等,因为各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产品,村子与村子之间并不互相竞争,地方政府也只支持他们认定的村子。泰国政府为了帮助当地村民能够发展一些项目,划拨100万铢进行小额贷款,那些符合条件的家庭得到了帮助。一个村子一种产品的地方政策就从这种小额贷款中得到资金,使村民得到初期投入所需要的钱。当然。得到帮助的情况村子内部不一样,各个村子也不一样,有的村子政府可能会帮助他们建盖房屋,有的村子则只是帮助购买工艺品制作工具。
  尽管Tha Lua村的排笙制作前景看好,在泰国越来越有名气,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村里著名的工艺师也于2007年7月到美国首都华盛顿进行排笙制作表演,并在当地销售。但是,这种乐器的制作和销售前景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很多村民蒙上一层阴影。根据田野采访和记录,这些问题有如下几类。
  首先,原料的供应成为问题。由于泰国政府禁止砍伐泰国境内的竹子,制作乐器所需的竹子全部靠老挝进口,而且数量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村民认为,如果老挝一旦提高价格或者禁止出口竹子,那么这里的乐器制作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当然,进口竹子也还可以依赖中国,但村民认为这种前景也不确定。一些村民因此在自己的菜园或者田地里种植竹子,以备竹子短缺之用。另外,蜂蜡也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以 往,人们很容易就在建筑物或者寺庙的墙角找到蜂蜡,但现在找的人太多,蜂蜡很难找到。 其次,竹子的质量存在问题。由于竹子里会有各种小虫,现在乐器里的虫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排笙的质量存在问题,排笙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这必然给乐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村民想不出对付这种小虫的办法,泰国政府对此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田野调查中,村民们让我们看了被小虫蛀过的竹子,它在音色和使用寿命方面都不如没有被小虫蛀过的竹子,有的甚至不能用。
  第三,很多的年轻人不在村子里,这一点与中国农村的打工者相似。泰国乡村的年轻人还是喜欢到大城市找工作,这在Isan地区尤为明显。据泰国学者介绍,曼谷市2/3的出租车驾驶员来自于Isan地区,服务行业中的工作人员也是以Isan地区的占多数。Tha Lua村即使有一些年轻人还在村里,有些老年人也不教他们制作乐器,由于村内的竞争,著名的工艺师很少向其他村民传授较高的技术,有些村民因此担心排笙乐器的持续性问题。
  第四,市场销售的信誉问题。有的人告诉顾客铜簧片是用金子做成的,但其实不是,顾客发现后工艺村就会失去信誉。还有一些人盗用著名工艺师的标志,使得订购者分不清哪一种标志是真的,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工艺师的利益,还给整个村子在信誉上带来负面影响。
  第五,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激烈。别的省份也出现了著名的排笙制作者,尽管这个村子的人认为他们自己的乐器才是在泰国最著名的,别的省份的工艺师是他们村子中的工艺师教出来的,因此,他们不承认那些省份的乐器是最好的说法。然而,事实证明那些省份的排笙制作者确实有后起之秀,并且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外,老挝的排笙制作也很著名,来自国际的竞争也不容乐观。
  所有这些,都是村民们关心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一些人对上述问题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而一些人则表示出悲观的态度。很多的人类学家、地方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都给他们出主意,希望这种传统能够继续发扬下去,能够持续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看到几个泰国的学者给村民出主意,但同去的美国学者坚持认为,我们没有权力以自己主观的想象或者判断叫别人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推断各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后果,而选择则是他们自己的事。
  
  六、传统的认同与变迁
  
  Tha Lua村的排笙从一种外来的工艺品成为自己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的构建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今天,村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排笙是他们的传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种传统是外来的,但他们的祖先是老挝移民,历史和文化与老挝密不可分。他们还在排笙中赋予了很多原先没有的文化内涵,比如,一个工艺师告诉我们,乐器制作材料之一的竹子是神圣的,任何人或者牲畜如牛、狗、鸡等不能从上面跨过去,也不能坐在竹子上面,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仅制作出来的乐器质量就不会太好,还会给这家人带来坏运气。还有人认为排笙制作者不能饮酒,一般人不能碰乐器制作者的头部和背部。如果触犯了这些禁例,制作者就会生病。很明显,排笙这种外来传统已经变成了当地传统,赋予了神圣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村中有小孩和妇女在制作这种乐器,他们有时也从竹子上面跨过去,我们没有看到特别的忌讳,村中的另外一些工艺师也没有告诉我们同样的含义。一些工艺师说,在以前,初学者要跟师傅举行拜师仪式,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学徒要送给老师12铢泰币,5柬花和5捆蜡烛,但现在人们再也不举行拜师仪式了。上面多种情况表明,传统在变迁中,排笙被赋予了文化和信仰的意义。
  当这种外来传统变成当地传统之后,接下来要向外界表明他们是最好的排笙制造者,尽管别的省也会制作这种乐器,并且质量也相当不错,但他们说那些地方的技术是从这个村子传出去的,这里才是最正宗的。因此,如果有人要买这种乐器,必须到这个村子来。很明显,人们除了要表达他们的排笙是最好和最地道的之外,还通过排笙来表达和建构泰老人的族群性。
  然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在很传统的社会里如此,何况是泰国这种从老挝人那里学来再进行建构之后的传统更是如此,传统变迁的原因除了时间之外,还有市场的原因,即排笙的订购者在这一变迁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同前面所说,该种乐器制作完全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而非娱乐活动,当地没有与排笙有关的音乐和民间舞蹈,这种乐器主要是被专业乐团购买去演奏现代音乐或者作为工艺品在市场上出售的。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变迁的整个过程,他们在不停地改变排笙的制作方法,并且是随着外来人的审美标准和质量要求而改变,随着演奏者和表演者的意愿而改变,外来人和演奏者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制作排笙,告诉他们各种要求,他们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传统,增加原来没有的东西,减少原来有但现在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演奏者会告诉他们要严格按照音乐上的音调制作,这样演奏出来才好听,他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样会得到很高的价钱,一些传统的制作方法就这样被改变了。但如果制作者面对的是旅游者,质量上就不管那么多了,只要是一个乐器就行,因为那仅仅是一种纪念品,不作专业演奏之用,数量也很多,旅游者需要便宜的价格。由此看来,排笙的制作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专业演奏和旅游纪念品。但是,两个方向都是随着市场而变化和发展的。
  
  七、小结
  
  泰国东北部Issn地区Tha Lua村泰老人的排笙制作是传统的发明和再建构的典型个案,它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在消失之后再构建提供了实例,文化传统的再建构不像我们通过政府行为恢复一个民族节日那么简单,因为,Tha Lua村泰老人没有相应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他们必须直接面对市场,而市场的开拓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想象,初期的乐器制作者眼前茫茫一片,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想象排笙在70年之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以至于对整个村子的经济发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Tna Lua村泰老人的研究,我们发现,传统的发明和建构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他们必须有过相关的传统,或者与该传统相关的神话、传说或故事,被发明的传统与过去的历史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很容易让人相信传统的真实性,这些神话、传说和故事同时还有规范群体行为的作用。
  其次,传统的发明和建构需要民族精英来开拓,需要得到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帮助和传播,需要市场作为导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民族精英包括了本民族的精英和外族精英,如地方领导、学者、新闻记者等。只有他们的参与才能使传统更好地传播出去,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市场导向就是以市场为基础,将传统通过市场销售出去,没有市场,传统在发明和建构之后的连续性难以保持。市场的推广还需要国家的帮助,国家不仅可以提供小额信贷,建立专业村,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准则,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传统被发明和建构出来之后,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统才能成为真正的传统,并作为该社区或者民族群体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传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或组成部分融入到社区中时,当传统成为群体成员共享的文化时,这种传统(不管是被发明出来的还是被构建出来的)就会成为该民族群体成员的历史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并在社会中起到固定的、形式化的作用。但是,传统不管它是发明的,还是延续下来的,都并非永恒不变,它将随着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而改变。
  第四,传统还需要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有效传播,Tha Lua村著名的民间艺人就被邀请到学校中去讲授排笙的制作方法,使这种工艺能够在学校中传承下来。这种被称之为“不离本土的民族文化传习”在很多年之前就在云南被提出来过,并进行过一些试点。但是,泰国的研究案例又为我们拓宽了视野,文化传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你教我学的过程,而是整个社区的一部分,它与该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总之,传统的发明和销售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民族文化产业即是一种销售传统的产业。然而,通过对Tha Lua村泰老人对传统的发明、建构和销售,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传统的销售应该以社区中的村民为基础,不以大公司的利润为目的,也不以单纯的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为目的,而是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民公平受益、农民优先受益为目的,这样的民族文化产业和传统销售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既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 力,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实事求是原则的重新确立,到解放思想大旗的高高举起,再 到与时俱进品质的不断强化,这一不平凡的思想变革历程,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建设创新发展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大法宝。当前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清醒地认识和把
期刊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课题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
期刊
摘要:解放思想既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和重要法宝,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最大收获和宝贵经验。解放思想,首要的就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把管理作为发展保障,把开放作为发展途径,把师生作为发展之本,在促进高校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特色、完善办学机制体制、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
期刊
摘要: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是社会管理与控制向社会治理与服务迈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社区建设运动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理念,也寄托着政府改造社会的理想。但由于政府开展社区建设的初衷和直接目的是解决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中的社会问题,并非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清醒把握和自觉追求,在政治稳定的框架内实现社会改造的理想面临着重重矛盾,举步维艰。新农村建设为陷于尴尬和
期刊
摘要:对于气候及相关天象的认识是人们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作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的气候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人们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安排生产生活的方法与措施,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应对各种异常气候变迁及相关自然灾害方面时也可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大理白族的相关地方性知识中所揭示的气候知识与资源、信仰纠结在一起的状况作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个案,为当下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别于
期刊
摘要:1932年夏清华国文入学试题“对对子”。引起很大争议。对陈寅恪来说,出题是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促成的,但这一偶然却使一个学术人格突然介入到公共生活中。成为决定许多考生升学命运的人。认真分析这个风波,可以发现,所以会引起争议的深层原因,是陈寅恪所坚守的学术伦理与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伦理之间发生了冲突所致。从“对对子”所遭到的批评中,可看出陈寅恪所信守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在当时的尴尬地位,以及与社会潮流
期刊
摘要:真理标准的讨论为端正中国的学术航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一系列被颠倒的理论被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是在这场讨论的鼓舞下,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科学成就,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了许多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大批成果。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是相互映照、相互发明的。  关键词:真理标准;马克思
期刊
摘要:地方NGO作为一种具体制度安排,其生成机制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环境的作用下,以潜在利益为基本诱因,外在制度需求与内在制度供给槽互契合推进,从而激励地方公民合作创设NGO制度安排的复杂过程。这是中国地方NGO生成的简要逻辑。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中,国家与市场对NGO制度安排的供给、市民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地方制度转型的适应性安排、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地方知
期刊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作用的凸显及挑战,少数民族农村治理应充分结合区域的特殊性与乡村发展的传统轨迹,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与机制。本文立足于转型期少数民族农村基层有效治理这一视角,通过考察传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变迁历程,并运用民族政治文化和制度功能分析方法,揭示了转型期对传统自治制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整合;农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54 
期刊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1950年代国内就现实主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以其绝对的权威性通过译介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引导50年代国内文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奉为我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19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现实主义论争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文艺报》在传播苏俄文学文论从而影响国内现实主义论争进程方面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