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明月向东方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西艺术,有同有异。同者,存貌写形,寓意抒情,均破涤孤烦,发乎胸壑,展现一个时代的生机。异者,工具不同,方法不同,审美境域也各有别。自古以来,几大轴心文化利用天时地利,铸造强兵锐势,呈现辽淘疆域的人种影响,希腊、罗马文化沿地中海播扬,与希伯莱文化及欧陆各地各族文化相争互融,谱写人类文明历史的主要篇章,并在近现代形成强势,在全球范围内被称之为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在东亚洲的广袤大地上,依靠喜马拉雅的天然屏障,自成天地,领养生息,其文化脉络历数千年而不中断,只在近代蓦然面对强势西风的挑战,自我文化模式呈现衰微与重振的阶段性局面。中华文化被历史地视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因此,东西艺术之间,有同有异,有争有融,成为20世纪全球文化的最基本的话语背景,也几乎是所有东方国家近代发展中遭遇的文化事实,以及它们存亡图强的主流思考。西方文化遭遇现代化、工业化之后的诸病,对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省,企望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自然生存的养料,突破心理上的倨傲与偏见,构筑一种全球想象的格局。他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理解和认识非西方的文化,汰选那些“不同之同”的东西。东方国家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实力与技术的劣势,处于下风,本土的文化一再面临继绝存亡的挑战,在西风东渐的世纪历程中,东方甚至采取了主动西方化的变革策略,铸造“同之不同”的文化,即那些葆有自我特色、却又经受了现代洗礼和强烈变革的文化。于是西方寻找“不同之同”与东方谋求“同之不同”的两条策略之途,横亘今日全球文化版图之上,编织起一张密集杂错而又生动鲜活的当代艺术之网。在这些巨网上,有一些网络将西方眼光中的求“同”与东方变革中的求“不同”纠结在起,形成被东西方共相认同的当代艺术的亮点。陈家泠先生的艺术正在这样的点上。
  我最早看陈家泠先生的画,正巧不是在国内,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德国汉堡。当时我在那里留学,也正面临般东方学子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困境。陈先生的中国画在汉堡大受欢迎。有喜欢他那种不露痕迹、巧夺心目的笔墨效果的,有喜欢他那种宁静内敛、淡雅储素的东方意味的。陈先生的画风与传统中国画判然有别,常让熟悉中国传统绘画者不禁发问:这是中国画吗?细味之下,那其中端的是一派中国韵昧,点点划划满含中国笔墨的雅淡之趣,正属于“同之不同“的 类。与此同时,这种“不同”又让西方人触到了他们所悉识的点、线、面构成的东西,并从心理体察到克利、米罗等抽象绘画中的自由放任的精神和自然神蕴的东方意象。也就是说,陈先生的画正好满足了西方人寻觅“不同之同”和东方人渴望“同之不同”的双向冀求,满足了西方以不同文化来构筑全球想象语境、东方借取变革之风来拓展中国画新貌的多层心理。陈家泠先生绘画的成功似乎在那个时代就揭示了东方现代艺术在两种文化间漂泊的一种命运:对西方来说他是远亲,对东方自己来说则是一种叛逆和跨越。
  陈先生曾说“绘画必须远走他乡。”正是在西方的远乡,陈先生《开放的荷花》迎来特别的关注。那荷花原是水中的生物,在陈先生的笔下更化作雾中 般。那雾是墨雾,是色雾,中国绘画的笔法隐没和弥散在雾色迷潆之中,却又一层层地积淀下来。那荷花仿佛不是真相实形,而是浓雾聚结而成。枝干如游丝,在墨块浓雾中牵行,完全无法分辨实形与倒影。雾让浓者愈浓,淡者愈淡。荷花与莲藕从浓墨映衬的高白处清雅探头,细风一如淡墨轻轻蔽着花藕,在有无中婆裟。“荷花娇欲语”(唐·李白《渌水曲》),“新妆荡新波”(语出唐·李白《越女祠》)。摇曳处,花隐枝移,唯剩层层叠叠的墨点,在风中化作雾般的斑块,回返到迷潆之中。在这里,面不是面,是扶摇在胸的气壑:线不是线,是灵动催人的流风,点不是点,是密层层地发自胸臆的呼吸。这气壑、这流风、这呼吸,由内而外地溢出,又由外而内地归返。风、气、呼吸是真正的雾源,莲荷因那雾变成了一片生命的谜。
  这气壑、流风、呼吸都是一种淘洗,将那莲荷反反复复地淘洗。“体素储洁,乘月返真”(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洗练》),那荷花被洗得坚白,如铝出银,那莲叶因洗伐之功,虽瑙磷亦可爱。但那真正被淘洗的是人心。心源的淘洗日练,不练不纯。那漫长的自然的历练之后,是还其原初的本来,是返璞归真的纯然。洗练在这里得到的,是其所是的验证。洗练不是一种绘画的形式,而是生命的一种品类。这种品类之于陈家泠也不是一种刻意的追寻,而是一种自然的涌现,一种通过洗和练、通过洗练自身来涌出本己的拥有。天趣,中国绘画最为可贵的品质,活现在荷与人的共生中,活现在淘洗练神的恬然之乐中。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洗练》)今日即当下。流水注入,生气活泼;前身寓前世,明月高悬,三生夙业意,一份深沉的无以逃遁的命运之感。陈家泠先生曾经满怀深情地怀念他的恩师潘天寿先生和陆俨少先生。潘先生的大气磅礴,陆先生的殉道精神,已然成为淘洗他的生命的琼浆,那真正从他们那里宿命般继承下来的,是对生命本色的珍贵,是化尽前人血骨、练气归神的孤行者的静气。陈家泠先生探寻出中国绘画生机勃勃的新语言,但在根源处照耀着他的仍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深化的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无论多么遥远的探寻之路。都将指向东方。
其他文献
09秋拍宫廷艺术专场琳琅满目    宫廷艺术品的种类甚多,名目繁杂,包括瓷、玉、书画、金银器、娃绣、家具等等。以往,拍卖行大多是按书画、瓷器、工艺等分类把宫廷艺术穿插在不同的门类中进行拍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拍卖行把“宫廷艺术”作为一个看点,直接推出宫廷艺术专场。今年秋拍,除了连续几年直推出“宫廷艺术”专场的保利和中贸圣佳之外,嘉德和翰海也首次推出“宫廷艺术专场”。  中贸圣佳从2007年开始,每
期刊
嘉德秋拍的陈独秀手稿一卷,来自北京藏家方氏,方氏所藏近现代名家墨迹甚夥而成系列。此卷陈独秀手稿内中包括《见于左传各姓之同》、《三体石经》,是陈独秀文字学一类的著作。据何之瑜《陈独秀先生病逝始末后记》说:“遗稿之整理关于文字学、声韵学,已请魏建功教授负责整理;容署约台静农、方孝博两教授来津,参加初步工作。将遗稿中之关于文字学及声韵学如《小学识字教本》、《连语汇编》、《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等十余种,及
期刊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常州)人,近代著名实业家,官僚买办。盛宣怀是一位经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人物, 生与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曾因创办中同第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第一个电报局一一天津电报局、第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 家银行一一通商银行、第所_卜规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及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修筑卢汉铁路、接办汉)台萍煤铁矿公司、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中国红
期刊
2006年英国文化协会推出的“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一次令人瞩目的英国当代艺术集体亮相,也有人评价,可以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集体补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背景下推出“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从展览策划概念上突出显示了英国文化产业全球策略的高明,整个展览不缺乏明星和话题,“透纳奖”也成为该展耀眼的关键词之一,但许多作品是“余震”巡展的重
期刊
象牙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推崇的吉祥物。象牙光泽柔和,细腻温润,是贵重的特种工艺品制作材料。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荇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问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在本文中杨伯达先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牙雕资料,从这些记载有助于藏家们了解相关地方牙雕的情况。    牙
期刊
谈到象牙雕,人们除了备感其材料的珍贵外,还常会对历代匠师们的雕刻技艺惊叹不已。在象牙雕收藏方面除了要从用料来判断其价值,专家还认为需要从做工及造型等因素来判断收藏价值。然而,许多人对于象牙雕的用料与制作仍然是知之甚少,市面上关于象牙雕的书籍也没有对其作详细介绍。因此本刊特意对话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莫泽辉先生,通过介绍和对比古今象牙雕技法来谈象牙雕收藏,其中透露r不少分辨仿品及如何保存象牙雌的技巧,同
期刊
中国著名画家陈家泠先生的大型画集出版和大型个展要双双举办,我从心底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陈家泠先生的作品极具独创风格,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他在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将形式和技法重新进行了大胆的革命,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  陈家泠先生的《睡莲》系列、 《桂林山水》系列、《好鸟》系列等作品,在中国国内已好评如潮,在国际上也反响巨大。中国文化的真髓和艺术技法样式的出新,靠的是作者自
期刊
1989年,那是个多事之秋,第七届全国美展照常规举办,陈家泠的《不染》荣获银奖——这是个相当不错的奖项,因为花鸟画几乎从来没有在全国美展上获得过金奖。两片淡墨的荷叶仿佛是两扇门刚刚打开,在那中间的“门缝”里,屋漏痕般的焦墨荷杆上亭亭立着一朵淡墨的花。一切都趋于平面的构成,唯有那画中央的莲子立体地凸显着那即将成熟的果子。它分明寄寓着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喻莲为“花之君子”的
期刊
艺博会“转型升级”:实行市场化运作    广州市文化局从今年开始对艺博会实行市场运作,把艺博会的具体承办执行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由专业公司运作。广州市文化局宣传处处长蔡锦明表示,交给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实现艺博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活动项目的管办分离。蔡锦明透露,本届艺博会还将吸引社会企业的赞助,多渠道融资,资金实力将超越往届。  除此之外,今年的票价也有很大的提升
期刊
一样在二战中受命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军人,却在退伍后弃枪从文,创办了《华盛顿人》杂志,引领着华盛顿人的最新生活方式;一个颇具眼光的媒体人在《华盛顿人》杂忐蒸蒸日上的时候,却把杂志卖掉,全身心投入到“拯救”自己家族艺术博物馆的事业中;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艺术训练,而且自称“不具备收藏家直觉”的人,却让面临危机的美国第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就是劳犬林·菲普斯(Laughlin 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