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学具教学的效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ao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石羊塘学校 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具教学;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六、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使用学具教学,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还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其他文献
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后,新疆形成伊犁与迪化对峙的政治格局.最终,杨增新在谈判中通过娴熟的政治手腕,与伊犁方面达成协议.这是新、伊双方忧国爱民,维护国家利益的产物.双方坚持
在初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基本素养的研究是一个较为主要的课题,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等教育阶段数学教师基本素养的提高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康区政局不稳,1914年定乡发生“陈步三兵变”事件.“陈步三兵变”是民国康藏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事件经历时间长达半年,直接导致了川边镇守使张毅下台,对民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较复杂,其中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椎-基底动脉解剖变异较大,有报道[1]双侧椎动脉管径不相等者占74%,因此在评价椎-基底
一 rn“朽木,不可雕也.”此言出自于《论语》,意指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但时至今日,当“朽木”被当代雕塑家作为创作材料时,它也可以有着雕琢价值的.rn这些年以来的中国沿海一
期刊
虽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有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但汉字的产生让中国各地方各民族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汉字作为一种象形符号,其产生标着
(濮阳县中小学教研室 河南 濮阳 457100)  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知识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合作、自主为学习。  一、四步探究教学法的认识  个人认为,四步探究教学法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
近年来,河南省对中小学师范教育和英语教师培训高度重视,在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为了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衔接,实
腹部钝性伤致闭合性输尿管损伤临床罕见 ,早期缺乏典型症状 ,往往延误诊断[1] ,造成严重后果。我院在 1990~ 1998年间 ,我们采用电视屏幕动态观察下大剂量IVP或逆行造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