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作品为媒介,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把美有机地熔炼于语言、造型与视听之中。
  一、 在作品中体会自然界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觉
  《三峡》的雄伟险峻,《望岳》中泰山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气,万里长城的雄伟,故宫的恢宏,苏州园林的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婀娜多姿的黄山……这是最佳审美的体验,阅读这些文字作品见形况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体验。教师在讲授时,应以引导学生去体验祖国山河之美为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作品中体味人物的精神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节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充分体验中,净化了心灵。
  三、在作品中品味普通劳动者的品质美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不辞劳苦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他们不怕牺牲,爱憎分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愚公挖山不止;《一件小事》中车夫的坦荡胸襟;《背影》中父亲的关爱、呵护……一个个具有优良品质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四、 在作品中品位探索科学精神的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居里夫人对科学不懈追求,发现了镭元素;牛顿废寝忘食地研究,发现了地球引力;祖冲之不断钻研发现了圆周率……这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的那种孜孜不倦、永不懈怠、执着追求的精神,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五、体味作品中的形式美,联想美
  议论文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层层推进、层层论证,有条不紊。记叙文的顺序、倒叙、插叙,条理分明,形成一种整齐美。《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文中“船长”结局的错位,虚拟中群众情感的错位,“船长”生命终结时间的错位,形成了错位美。《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由街市联想到明星、街灯、城市的物品、街市的人及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荔枝蜜》中由荔枝联想到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群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形成了联想美。
  六、 在作品中体味诗意美
  《养生主》中的庖丁专事“解牛”的行当,而这份“君子远之”的工作他却干得有声有色极富韵味:其动作姿态既合《桑林》之舞,又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血淋淋的砍杀,分明是高雅的舞蹈艺术!由此想到,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可以读得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使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会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培养起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美,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感受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的感受,经过构思、加工、提炼、创造,通过自己的口、笔或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创造,采取读、写、练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树立高尚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诗境的色彩美、朦胧美、含蓄美、动态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那么,我们如何做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呢,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研,纵向 发展的过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
期刊
所谓自学,就是通过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地去学习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自学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一般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能在自己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新知识、技能。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无疑将会让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教师从“教书匠”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外的自
期刊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期刊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的几点认识。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
期刊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无法轻易适应这角色的转变。我认为首先应该从
期刊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呢?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很好地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教学和考试的分值看,占据了本科目的“半壁河山”,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作文是很重要的衡量尺度,然而从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看,作文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原因何在?我的了解是:一些语文教师对怎样进行作文教学认识不足,导致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作文考试也就“随遇而安”;也有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目的,采用开“大处方”的,什么大作文、小作文、
期刊
【摘要】 如何以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我从十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五点提升人格魅力的要点,下面就实际教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语文;课堂;人格魅力;提升    现已为人师十几年,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就会发现,能够铭刻在自己心上的并不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对自己能力的培养,而能让一个人无法忘记的是老师对学生品格的影响和塑造。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