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精彩高效的课不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个人见解。
一、适时鼓励,激发兴趣,让学生敢疑、爱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我们班有一个成绩较差又从不提问的学生在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时,在我的暗示和鼓励下竟然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我心为什么归去?怎样归去?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切中课文要害,令我十分欣慰,我就及时鼓励他。这样就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创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精彩课堂。学生有了乐趣,也就敢疑、爱疑了。
二、加强引导,对话文本,让学生会疑、善疑
(一)初读文本,自学质疑
初读文本,自学质疑,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必须能够对课题、作者情况、写作背景、重点字词、整体内容,甚至是文中插图进行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习文本,深层质疑
研读课文就是培养学生在读中释疑的能力。质疑的深度与阅读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荷塘月色》时,我精选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景物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对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之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对比联想,拓展延伸,让学生析疑、解疑
(一)对比现实,析疑、解疑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阅读教学同样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去读、去说、去感悟、去体验、去质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描绘的世界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相连、对比,从而分析疑问,解决疑问,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人物、事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祝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母亲描绘一下,学生们既兴奋又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胖胖的身材”“红润润的脸庞”“黑黑的秀发”“打扮新潮”“穿高跟鞋”……再看看祥林嫂,被折磨成这般模样,最后又是在过年之际,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学生对比现今母亲的生活和文本中祥林嫂的生活,展开了热烈讨论,严肃认真地分析并解决了疑问,从而认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本质,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领会。
(二)联想生活,析疑、解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从而析疑、解疑。
(三)延伸拓展,析疑、解疑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是知识的升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有创才有新。每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让课堂继续拓展,让兴趣继续保持。在教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又发现和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的月色美?我们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来介绍家乡风景时,怎样细致地写清楚、明白……学生带着它们走出课堂,去读书、查找资料,去观察、询问,再带着它们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激越活,问题不断生成也不断解决。
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让质疑贯穿教学始终,以此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语文课堂精彩高效。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适时鼓励,激发兴趣,让学生敢疑、爱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我们班有一个成绩较差又从不提问的学生在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时,在我的暗示和鼓励下竟然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我心为什么归去?怎样归去?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切中课文要害,令我十分欣慰,我就及时鼓励他。这样就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创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精彩课堂。学生有了乐趣,也就敢疑、爱疑了。
二、加强引导,对话文本,让学生会疑、善疑
(一)初读文本,自学质疑
初读文本,自学质疑,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必须能够对课题、作者情况、写作背景、重点字词、整体内容,甚至是文中插图进行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习文本,深层质疑
研读课文就是培养学生在读中释疑的能力。质疑的深度与阅读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荷塘月色》时,我精选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景物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对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之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对比联想,拓展延伸,让学生析疑、解疑
(一)对比现实,析疑、解疑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阅读教学同样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去读、去说、去感悟、去体验、去质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描绘的世界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相连、对比,从而分析疑问,解决疑问,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人物、事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祝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母亲描绘一下,学生们既兴奋又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胖胖的身材”“红润润的脸庞”“黑黑的秀发”“打扮新潮”“穿高跟鞋”……再看看祥林嫂,被折磨成这般模样,最后又是在过年之际,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学生对比现今母亲的生活和文本中祥林嫂的生活,展开了热烈讨论,严肃认真地分析并解决了疑问,从而认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本质,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领会。
(二)联想生活,析疑、解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从而析疑、解疑。
(三)延伸拓展,析疑、解疑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是知识的升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有创才有新。每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让课堂继续拓展,让兴趣继续保持。在教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又发现和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的月色美?我们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来介绍家乡风景时,怎样细致地写清楚、明白……学生带着它们走出课堂,去读书、查找资料,去观察、询问,再带着它们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激越活,问题不断生成也不断解决。
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让质疑贯穿教学始终,以此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语文课堂精彩高效。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