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佛源词例释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古时期是佛教与道教相互依附、冲突和融合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道经吸收了大量的汉译佛经语词。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就有大量的佛源词,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可以了解中古道经吸收汉译佛经语词的特点。
  关键词: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 佛源词 语词
  
  由福井康顺等监修的《道教》第一卷在讲到隋唐以前的道教与佛教之间的交流时有这么一句话:
  道教不是创立式宗教。它在具备完整的经典和教义,达到能与佛教相对抗的地步之前,曾长年累月地从佛教中摄取养料。[1]
  最近,笔者在整理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时发现其在语言词汇、宗教义理、行文方式诸方面或多或少受到汉译佛经的影响。《太上业报因缘经》约成书于南北朝中后期,全书10卷,27品。其主旨是宣扬因缘报应,劝人奉道持戒,行善济世,以求福报。该经对道教义理有较大发展,对后世社会也有较大影响。
  中古时期,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频繁,汉译佛经也越来越多,这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道经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佛源词,现就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部分佛源词来看中古道经对汉译佛经语词的吸收。
  
  一、佛源词
  
  佛源词在本文中指的是从汉译佛经或佛教文化中吸收的词汇。张永言说:“跟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汉语词汇以民族固有词作为主体,也适当吸收外来语词来丰富自己。”[2]佛教早期译经,常从儒道的经典中寻找概念来比附;反过来,道教在坚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也会对汉译佛经中的词汇加以吸收。
  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佛源词有很多,有源于佛教因缘报应、三世轮回的语词,也有源于佛门称谓的语词,有源于佛教仪式的语词,还有源于佛经故事的词语等。现对其中的部分佛源词进行考释。
  
  二、佛源词例释
  
  (一)大乘
  “大乘”原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它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传入中国以后,这一派别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大乘”在佛教中还喻为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一种法门。
  在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也有“大乘”一词,但意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上乘经法。如:
  见有大臣立百宝座,屈请大德讲说三洞大乘,为国土人民开发善道。(S.4963)
  见有道士常行慈悲,愿度一切。见有道士常敷百座,讲说大乘,利人益国。见有道士精心于道,诵经持戒,昼夜不绝。(S.4963)
  道教以经法是否具有渡人救世的功能而将经法分为“大乘”和“小乘”。敦煌文书S.1351《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善德之人,太上所贵,诸天大圣所敬,名曰随俗教化,大乘之业矣。非上士弗能奉也。”《道藏》经分三洞,第一洞真为大乘,是元始天尊所流演,是为上乘上法。《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佛教“大乘”之意,而没有道教上乘经法之意,当补。
  (二)因缘
  在《太上业报因缘经》中,“因缘”出现多次,现举卷一中的两例:
  普济今者诸天诸地有如许因缘,罪福不同。不知前生何修,今身何犯,前身何福,今生何罪?为是禀身自然,为是经业而来,为是水土使之,为是父母之因?为是当身所受,为是先世种因,为是罪止一身,为复殃流子孙?为是修善可得拔度,为是任命自然?唯愿天尊大慈,赐垂开悟,令众晓知宿命因缘。(S.3008)
  愿藉神通,欲观无极世界善恶因缘,开示当来,令知宿命、过去、未来三世之事。(散64號(台北4721))
  《汉语大词典》中,“因缘”有11个义项,其中与《太上业报因缘经》中意义相符的是义项8:
  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3]
  “因缘”本为佛教语,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因缘”亦称“业报”,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教观念。它是佛教从自身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出发,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依其善恶行为所得之报应;现世界人们的贫富穷达,是前生所造善恶诸业决定的结果;今生的善恶行为,亦必导致后生的罪福报应。人们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生死轮回,或超越生死轮回而进入涅槃境界。
  道教也有了“因缘”,玄嶷在《甄正论》卷中说:
  道家宗旨,莫过老经;次有庄周之书,兼取列寇之论。竟无三世之说,亦无因果之文;不明六道之宗,讵述业缘之义?地狱天堂,了无辨处;罪福报应,莫显其由。自余杂经,咸是陆静修等盗窃佛经,妄为安置。[4]
  玄嶷认为道教思想中本没有“业报因缘”一说,后来出现是从佛经中剽窃过来的。
  但南北朝中后期道经对佛教因缘报应的吸收并不是单纯地拿来,而是与道教的“承负”说相杂糅的。道教的“承负”说认为人们生前所作的善事或恶事,会使本人得到不同的报应,也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殃,但并没有灵魂转生和作恶受罚下地狱之说。
  《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因缘”既有道教本身“承负”说的人们生前所做的善事与恶事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殃思想,又有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轮回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杂糅在一起,加强了惩恶劝善的效果,体现了佛道思想的交融。
  (三)地狱
  在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地狱”亦出现多次,现举例如下:
  如此皆生犯罪目,死经地狱,受罪讫,更生方得此身。亦有见世即报而生身者,悉由先身所犯报得此身也。(卷二BD5767)
  黄箓者,开度亿万曾祖,先后亡人,处在三涂,沉沦万劫,超凌地狱,离苦生天;救拔幽魂,最为第一。(卷五BD5995)
  《汉语大词典》对“地狱”的解释为:梵文Naraka的意译,意为“苦的世界”。处于地下,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目。古印度传说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受种种苦。佛教也采用此说。[5]
  两汉以前,汉语中并无“地狱”一词和与之相关的地狱思想。华夏一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认为有神秘的泰山冥界,人死之后,魂归泰山。佛家在传入之初借助泰山来宣传地狱观念,泰山神也被借入到佛教体系中。早期汉译佛经就曾用“太山”指地狱,后出现“太山地狱”连称的译法,将佛经神话中的地狱与泰山冥界相联,地狱与冥界合二为一,成为凡人命终后共同的去处。在《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地狱”便是这一梵汉文化杂糅的产物。
  (四)六尘
  “六尘”是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宗密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6]
  以上是《汉语大词典》中“六尘”的释义。由于六尘的关系,人们心里涌现出“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因能衍生种种执着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其还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又叫做“六贼”。因“六尘”的过患,佛家宣扬六尘不染,提醒修行者不要被虚幻的外境眩惑左右。
  见有皇后奉持经诫,曾无亏犯。见有皇后不染六尘,身心清静,供养三宝。见有皇后劝请国王,令男女出家。见有皇后常发道心,广建功德。(散64號(台北4721)
  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六尘”,与佛家所言一致,“不染六尘”意谓排除物欲,保持洁净。
  (五)三宝
  佛家“三宝”指佛、法、僧。汉语大词典中此意项释义如下:
  (梵Triratna)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三国吴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衆冥皆明。”后以指佛教。[7]
  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亦有“三宝”:
  (见有)男女,于三宝地行诸淫欲。见有男女,于灵观中淫欲秽污。见有男女,于出家法身行诸淫欲。见有男女,诽谤出家法身。(S.3008)
  见有贤者归心三宝,无有退转。见有贤者舍身命财,以用布施,供养三宝。(S.4963)
  其实道家本有“三宝”,指的是慈、俭、不居先为德行的“三宝”。这里的“三宝”明显不是德行的三宝,而是指“道、经、师”三宝。道教徒每于持诵经赞仪式中宣念至心朝礼三宝,与佛教徒之皈依佛、法、僧相类似。可见,此“三宝”应是从汉译佛经之中借鉴而来,且赋予它新的含义。
  (六)法师
  或举手顿足,煞害众生;或对天尊,煞害众生;或对经法,煞害众生;或对法师,煞害众生;或在道观,煞害众生;或在法座,煞害众生。(《太上业报因缘经》P2551)
  见有国王舍身布施,以求真道。见有国王卑身下物,供养三宝。见有国王修斋行道、诵经礼忏,以度己身。见有国王正殿烧香,请大法师,布施持诫。见有国王列百宝座,讲说大乘,昼夜不绝,敷扬妙义。(散64號(台北4721))
  “法师”原为佛教用语,在《汉语大词典》有三个义项:
  ①佛教语。精通佛经并能讲解佛法的高僧。亦用为对比丘的尊称。《正法华经·法师品》:“称咏法师,发心悦豫,其人获福,不可限量。”
  ②唐代道士三种称号之一。《唐六典·礼部尚书·祠部郎中》:“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③指降妖驱邪的道士或方士。
  在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法师”出现多次,是高道的尊称,亦泛指道士。敦煌本《大洞真经》Ch75.iv.2(IOL.C.100)号亦有“法师”:“总仙大司,长生法师,主三天君,常察兆诚。”这一“法师”也是“道士”之义。《大洞真经》早在东晋盛行于世。可见,把“法师”作为对道士的称号早在唐以前就存在,《汉语大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有待商榷。
  (七)法身
  见有国王大度国人,绍隆正法。见有国王大立观宇,种种庄严。见有国王广造法身,不惜财宝。见有国王抄写诸经,转读供养。
  见有国王旛花幢盖、香油上服,持用布施出家法身。见有国王终日讲说,赞扬玄化。见有国王奉持大诫,永无有犯。见有国王奉受三洞宝经,以佩于身。(散64號(台北4721))
  “法身”本为佛教语词,“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8]后来还指高僧之身,修炼得道之身。
  很明显,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法身”为“神像、雕塑”之义,与上面的三个义项都不符。可见,对“法身”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偏狭,当补《太上业报因缘经》出现的义项。
  (八)散花
  “散花”在《太上业报因缘经》中出现多次,大多与“烧香”“礼诵”“陈乐”“燃灯”“听法”“启告发愿”等仪式连在一块。
  十一月,黑帝五气神后将军五亿万众,烧香散花,与左右龙虎君同下人间。(P.3353)
  建立道场,悬诸旛盖,烧百和宝香,庄百宝座,设百味饮食,散万种花,陈千种乐,施诸财宝、金银珠玉、衣服锦绮、绫罗布帛。(P.3775)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里的“散花”为实地抛散香花,是一种仪式,可以理解为为供养道教神仙而散撒花朵。中国古代祭仪中并无“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皆有佛,诸佛皆可用鲜花供养。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载:
  “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9]
  后来,“散花”发展为诵唱,并不实地抛撒香花,是道教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是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多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太上业报因缘经》中的“散花”还为实地抛散香花,可见,是处在从汉译佛经中吸收过来的最初时期。
  
  三、结语
  
  道教以佛经为媒介借用、移植了大量外来词语,体现了道教语词的开放性特点。中古时期是佛教与道教相互依附、冲突和融合的阶段。中古道经对汉译佛经词汇的吸收是这一时期佛经对道经影响的一部分,也是佛道相互影响的一部分。
  从上面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的佛源词可以看出中古道经对汉译佛经词汇吸收的特点:
  (一)道经对涉及教义、观念的佛经词汇的吸收并不是单纯的借鉴,其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对吸收过来的这部分词汇的意义,包含的教义会有所继承,但在此基础上还会有所延伸;
  (二)道经对不涉及教义的词汇,如果对自己的教义有益,会直接借用;
  (三)道经与佛经词汇融会贯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借鉴来的词汇意义的变化体现出来;
  (四)从道经对佛经词汇的吸收中也可以看到佛经对道经词汇的反向互动。
  
  注 释:
  [1]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海外汉学丛书《道教》第一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2]张永言著《语言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3]《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卷
  三第607页。
  [4]《甄正论》卷中,《大正藏》第52卷,第563页。
  [5]《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
  第1033页。
  [6]《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卷
  一第49页。
  [7]《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卷
  一第255页。
  [8]《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卷五
  第1037页。
  [9]《中华大藏经》,第18册,第676页。
  参考文献:
  [1]冯利华.中古道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3.
  [2]范文美.泰山“治鬼”说与佛教地狱[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S2).
  [3]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李小荣.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J].法音,2000,(10).
  [5]卿希泰.中国道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6]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圣凯.论六朝隋唐道教的自然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2,(3).
  [8]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J].
  敦煌学辑刊,2003,(1).
  [9]吴海勇.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J].十堰技术学院
  学报,1998,(4).
  [10]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1]朱利越.道经总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杨静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3100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对防治家蚕NPV病的新型蚕药"克毒灵"与其它同类蚕药进行了系统的药效比较试验.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应用表明:"克毒灵"对家蚕NPV病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和治疗作用,优于目前生
试论实践的二重性金森桠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创立了一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为了让出行有困难、打车不方便的考生顺利赶赴考场。秀山县检察院自发组建了一支“高考爱心车队”,开展免费接送高考学生活动,为高考生保驾护航。
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国内外同行及本单位对滞育卵人工孵化的研究试验和实践,探索出提高滞育卵冷藏浸酸孵化率的部分技术要领,认为二化性品种滞育卵进入滞育时间在20日以内,采取浸
"知书达理"与"知书识礼"意义有区别。《现代汉语词典》在"知书达理"词条处理及释义上值得商榷。
1今年上半年我区蚕桑生产基本情况1.1调整工作思路,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稳定我区蚕桑生产.由于受近年来国内外茧丝价格疲软的影响,我区蚕桑生产的稳定面临较大的压力,为防止我
定语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定语形式标志“的”的使用情况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本文针对“的”的隐现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归纳结构助词“的
近年来,养蚕农户对小蚕共育的设施要求越来越高,温湿控制器在小蚕共育中逐渐普及应用。目前,市场上温湿控制器生产厂家众多,加温装置大都使用PTC电热陶瓷为热源,实践证明PTC电热陶
近几年来,在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广西蚕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兄弟省区的大力协助下,广西蚕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摘 要: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为语料来源,考察了高级阶段日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把”字句的使用偏误情况,结果发现:高级阶段日本留学生作文中“把”字句基本句式和一般句式出现化石化现象,这说明学生对“把”字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特点及语用条件把握不够准确,且出现错误僵化。文章最后对“把”字句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进行“把”字句教学时应有所选择,加强基本句式和一般句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