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中幼儿会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所想所爱,其创意往往是成人所远远不及的。因此,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感悟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起着特有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显然,遵循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爱美的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意美术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又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策略一:取材生活,充实课程资源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都来自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就曾指出:“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陈鹤琴先生也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无疑,幼儿教育的源泉就在于孩子们的生活;只有联系他们的生活,取材于他们的生活,教育才是鲜活和有效的,课程才具有生命活力。
1. 借助社会美育素材,活化美术活动内容
家庭和幼兒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庭和幼儿园又是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部分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可见,幼儿美术活动就应注重从幼儿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去挖掘美育的素材,以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许多时尚、前沿的行业兴起,其独特的时代性、时尚感正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美术行业中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设计和产品已成为幼儿园美育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形象设计、工艺装饰设计、生活用品设计中去挖掘幼儿美术课程的美育素材,以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2. 利用生活废弃材料,丰富美术活动用材
幼儿的思维是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材料的运用就能帮助他们凭借自己的直觉感官去感知、认识和推断,开展思维活动。因此,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用途各异的操作性材料,对于幼儿习得操作经验、掌握表现技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是因为幼儿制作的作品比较粗放,消耗的材料又较多,而废旧材料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取材方便快捷,容易及时补充,不失为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举措。在开展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和物品。
1.构建主题活动环境,营造艺术创作氛围
艺术创作需要文化环境的孕育,即具有本土与异域文化特色的以及富有传统与现代文化气息的艺术环境。我园借助这些多元的文化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环境。例如:以水乡文化为特色的班级美术坊——师生共同由收集各种民间美术艺品入手,对班级美术区角进行民俗风情的装饰,营造农家剪纸和布艺扎染的环境,传递着浓浓的田园风情。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激活个性创作思维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创意美术活动由于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对创作材料的提供有着特殊的要求,提供了多种操作性的材料,就能够引发幼儿的创造兴趣,激活幼儿的个性化创作思维。显然,提供多种操作性的材料是创意美术活动所需环境的必备条件。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和物品以外,还为幼儿提供各种可供操作的原材料,由于提供了各种多用途的操作性材料,幼儿能够由此获得创作的启示,即使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幼儿也能寻找到合适的代用品或半成品,他们在完成某个作品后也能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3. 创设美术活动区域,拓展自主创作空间
根据美术活动的不同项目和内容需要,将区域按色彩、泥塑、纸艺、编制等功能规划,为便利幼儿操作,各区间配套设置了富有艺术形象的材料箱、作品展柜和材料箱;结合操作活动的需要,设计了操作图谱标示,幼儿在进入区域后能通过图示了解操作规则和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幼儿自主进入活动区域后能随心创作,与同伴随时合作互动,自由交流。同时,教师则能通过观察幼儿的创作兴趣点,及时调整活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自主创作的需要。
策略二:有效指导,提高创美能力
美术实践活动是幼儿实现创美表现的重要平台,要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创造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新知,内化技能,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以示范、假设、质疑、点拨等不同的启发式互动进行必要的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就强调,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发挥提高幼儿创意思维品质的作用。
1.“抽丝剥茧”——化繁为简,便于掌握
美术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技艺,它有许多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撕、刻、缝、印、拼、摆、拓、染等等,都是创作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会觉得技法的示范和讲解已经多遍,可收效仍不尽如人意。如何使技法的操作要领简明扼要,便于幼儿掌握呢?我们尝试用儿歌的形式,将稍显复杂的技法和操作流程概括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帮助幼儿记忆和领会,使得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事半功倍。
2.“推波助澜”——因势利导,鼓励尝试
策略一:取材生活,充实课程资源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都来自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就曾指出:“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陈鹤琴先生也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无疑,幼儿教育的源泉就在于孩子们的生活;只有联系他们的生活,取材于他们的生活,教育才是鲜活和有效的,课程才具有生命活力。
1. 借助社会美育素材,活化美术活动内容
家庭和幼兒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庭和幼儿园又是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部分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可见,幼儿美术活动就应注重从幼儿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去挖掘美育的素材,以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许多时尚、前沿的行业兴起,其独特的时代性、时尚感正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美术行业中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设计和产品已成为幼儿园美育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形象设计、工艺装饰设计、生活用品设计中去挖掘幼儿美术课程的美育素材,以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2. 利用生活废弃材料,丰富美术活动用材
幼儿的思维是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材料的运用就能帮助他们凭借自己的直觉感官去感知、认识和推断,开展思维活动。因此,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用途各异的操作性材料,对于幼儿习得操作经验、掌握表现技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是因为幼儿制作的作品比较粗放,消耗的材料又较多,而废旧材料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取材方便快捷,容易及时补充,不失为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举措。在开展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和物品。
1.构建主题活动环境,营造艺术创作氛围
艺术创作需要文化环境的孕育,即具有本土与异域文化特色的以及富有传统与现代文化气息的艺术环境。我园借助这些多元的文化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环境。例如:以水乡文化为特色的班级美术坊——师生共同由收集各种民间美术艺品入手,对班级美术区角进行民俗风情的装饰,营造农家剪纸和布艺扎染的环境,传递着浓浓的田园风情。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激活个性创作思维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创意美术活动由于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对创作材料的提供有着特殊的要求,提供了多种操作性的材料,就能够引发幼儿的创造兴趣,激活幼儿的个性化创作思维。显然,提供多种操作性的材料是创意美术活动所需环境的必备条件。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和物品以外,还为幼儿提供各种可供操作的原材料,由于提供了各种多用途的操作性材料,幼儿能够由此获得创作的启示,即使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幼儿也能寻找到合适的代用品或半成品,他们在完成某个作品后也能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3. 创设美术活动区域,拓展自主创作空间
根据美术活动的不同项目和内容需要,将区域按色彩、泥塑、纸艺、编制等功能规划,为便利幼儿操作,各区间配套设置了富有艺术形象的材料箱、作品展柜和材料箱;结合操作活动的需要,设计了操作图谱标示,幼儿在进入区域后能通过图示了解操作规则和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幼儿自主进入活动区域后能随心创作,与同伴随时合作互动,自由交流。同时,教师则能通过观察幼儿的创作兴趣点,及时调整活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自主创作的需要。
策略二:有效指导,提高创美能力
美术实践活动是幼儿实现创美表现的重要平台,要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创造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新知,内化技能,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以示范、假设、质疑、点拨等不同的启发式互动进行必要的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就强调,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发挥提高幼儿创意思维品质的作用。
1.“抽丝剥茧”——化繁为简,便于掌握
美术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技艺,它有许多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撕、刻、缝、印、拼、摆、拓、染等等,都是创作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会觉得技法的示范和讲解已经多遍,可收效仍不尽如人意。如何使技法的操作要领简明扼要,便于幼儿掌握呢?我们尝试用儿歌的形式,将稍显复杂的技法和操作流程概括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帮助幼儿记忆和领会,使得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事半功倍。
2.“推波助澜”——因势利导,鼓励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