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u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是社會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各高校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行为规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效;主体性;创新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低下的原因
  1、德育无视学生主体性
  高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以往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德育是其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一方面表现在不切实际地鼓吹“圣人”道德,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完美无缺的终极性目标要求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在将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作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把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对人的独特性和个性自由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人文关怀和引导。这种高大全的德育目标既脱离现实,也违背人的本性,大学生很难产生认同感,更不用说普遍接受和内化,并转化为道德行为了。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更可怕的是,由于我们所提倡的,要求学生奉行的信条与他们接触到的现实有太大的反差,使学生开始鄙视神圣、庄严、崇高这一类价值,在一些大学生眼里,这些最宝贵的精神甚至成了虚伪的代名词。
  其次,在德育方法上普遍采用灌输的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看成是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器”,忽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而“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于那些有可能处于冲突之中的价值作出审慎的决定;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意味着尊重学生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的内容的评价能力”。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者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只要求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顺从与接受,把道德当作一种知识的倾向严重存在,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培养及道德行为的养成,降低了德育的效力。这种德育的结果只能导致一些大学生“知”与“行”的脱节,也就是说,道德准则不能深入人心,他们对道德知识信条背得很熟,却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是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
  再者,德育内容狭窄化。德育内容只重视宏观的政治教育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认同,而轻视品德能力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无视学生的权利和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适应政治形势变化,忽视受教育者的立身做人和人格完善。这样,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缺乏诚信、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发生。而且德育实践中空洞的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从而造成受教育者本能的漠视。
  2、多元化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文化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利益的调整,使道德伦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一些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很大冲击,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例如造假贩假,贪污腐败现象等等。更甚者,很多时候存在着讲道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不受肯定、处处碰壁,而不讲道德、弄虚作假的人反而不劳而获、占尽便宜的现象。当这些现象成为一种普遍风气时,它必然会使青年人产生很多道德困惑,对要不要讲道德产生怀疑,对学校所灌输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此外,互联网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跨文化的网络传播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冲突与失范;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还会弱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并给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对德育工作的实效产生很大影响。
  在这多元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多样性。作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开放倾向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道德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增加了新的难度。
  3、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高校德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重了知识理论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看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解放,忽略了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三是注重了社会道德修养教育,忽视了政治信仰教育;四是强调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五是在落实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不仅存在着以点概面的现象,而且也没有完全摆正和处理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关系,应试教育长期困扰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德育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仍存在许多困惑,以至于近些年来一直在高教界争论和探索。
  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下,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1、在德育中加强和渗透人文教育
  当前大学和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一所大学的水平并不在于有多少耸入云端的高楼和尖端精良端的设备仪器,一个大学生的素质也不能仅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两次用硫酸泼熊的事件就告诉我们,一个“有知识没有人性”的大学生比一个文盲更加可怕。在当前这个功利主义猖獗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爱心和同情心被无情的竞争和至上的物质利益所堵塞,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这是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其不仅追求物质享受,还追求精神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德育中加强和渗透人文教育已是当代大学的迫切需要。人文教育要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学校德育就是要把学生带进人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追求价值和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说,德育也不仅仅是为了奉献与牺牲,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如果只是为了他人幸福而不能使自己幸福和实现自我,甚至使自己痛苦,那么这样的德育就会失去人性基础。   2、建立主体性德育模式
  “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道德是发自内心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有受教育者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必须建立主体性德育模式。所谓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
  首先,要重新定位德育目标。在树立德育目标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阶段性的和有层次的目标,不要用终极目标来强求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人的本性,建立有人情味的德育目标。我们树立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集体主义并不等于否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英雄也是凡人,也有缺点和不足。只有与普通人的生活相联系的目标才能得到认同,使学生产生向之前进的愿望。
  其次,更新德育方法。要改变过去的形式主义方法和灌输方法,道德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现有的社会规范、准则,并以此为准绳来评价德育的效果,更应创造一种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角色承担并在教育者的启发下,由自己的积极思考而获得道德发展。如国外流行的两难故事法和价值澄清法都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的有效方法,当然在故事难度和情境设计上要注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此外,“两课”是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的主渠道,要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更新内容,才能增强说服力,起到应有的效果。
  再者,丰富德育内容。德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重视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人格培养也就是使一个人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如荣辱感、知耻心、自尊自爱、正义感、讲诚信等等。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那就无所谓崇高与卑鄙,也就不讲什么道德了。此外,还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如果说人格是自尊自爱,那么公德就是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社会公德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善恶准则,而且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因此它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也不可忽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可以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个考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和“慎独”能力在这里显得尤为关键。在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很多与传统道德规范相冲突的现象,使大学生产生很多道德困惑。我们不应该简单的越过或忽视这些矛盾与冲突,而应该把它们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思考。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德育力量。校园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高校一方面要创建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高效、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积极健康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网络文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校园网为载体,传递健康的道德准则,营造一个有利的氛围,扩大德育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4、提高德育工作者整体水平
  首先,对德育教师的职称、待遇等问题要予以关心,解除其后顾之忧。此外,要加快年轻德育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参加高学历的进修学习,提高其理论水平。再者,应定期举行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德育工作讨论会,给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
  5、创新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创新德育目标。将树立全面发展和开放的人文素质德育观,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
  其次,要创新德育内容,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最后,创新德育方法,强化德育实践活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创新,而且需要在方法上创新,只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卫,吕旭进.高校德育“空转”原因与消除.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夏中义主编.《人与自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历史学科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而新时期下的高校历史教学又被赋予新的内容,鉴于此,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就成为历史教师新时期下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历史;历史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历史学科由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范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医药院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这是时代赋予中医药院校的责任。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专业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以医学实践和师承化教育模式为载体,挖掘实践育人的契合点;打造富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健全运行、保障、评价三大机制,从而有效提升中
期刊
摘要:文章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课程学习成果、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学习形式、课程考核与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方案,从而显著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方案  我国2013年申请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2日正式成为该协议的成员,从此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已从注重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变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本课题旨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建立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和日常监控反馈信
期刊
摘要:大学的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可以知道,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中华的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的载体就是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表现出了中华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大学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最接近中华文化核心的地方,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需要结合的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得到良好的传承。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人才培养也随之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信号与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系统、三大变换,主要以时域和频域的信号分析为基础,从而分析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公式繁多、推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使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资料建设、课程管理、MATLAB及网络技术应用、师资建设等方面,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和
期刊
摘要:公共选修课一直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公共选修课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公共选修课教师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和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是学生热爱学习的保证三方面进行展开,阐述教师、学生和选修课内容之间关系对大学生的选学影响。  公共选修课一直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占据了相当的课时和学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态度,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
期刊
摘要:新时期的强军目标要求军校教育要“为战而教”,而物理学作为带头学科,在作战手段的创新中担当着先锋,左右着国防科技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实战化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军队院校;物理学;人才培养;实战化教学  1、前言  军队院校教育正着力改变基础理论与军事绝缘的脱节现状,迫切需要建设军校物理教学方面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加强物理课程与军事的融合,解决物理理论
期刊
摘要:当前,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装备,微信、微博、各类APP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正在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識。这些现状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途径,从而提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
期刊
摘要:海洋类公选课是海洋类高校面向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主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它是海洋类高校十分具特色的选修课程。本文分析了海洋类公选课的现状情况,通过分析提出了优化海洋类公选课的几点看法。海洋类高校与海洋有关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充足,课程优势明显,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優化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学生选课上应有一定的限制,调动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