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仰对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尽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怀疑,甚至转向宗教、迷信,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政府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15 — 02
   [收稿日期]2014 — 12 — 19
   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何谓信仰,国内外学者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信仰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高度信赖和敬仰,并且将其作为衡量自身和评价事物的标准与准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它不是像一些宗教或迷信那样,歪曲利用人的某种本质力量,使之畸形发展,走火入魔,而是促进人诸种本质力量健康和谐地发展”〔1〕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内问题多样,市场经济发展,多元价值并存,网络社会兴起,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迷茫和偏差。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当下各种意识形态斗争仍很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取向问题就成为决定斗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2〕由此,高校必须重视信仰教育的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当前大学生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考察
   为了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河北省某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随机选取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300名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56份。调查结果大体如下:
   (一)对信仰的认识
   信仰有无必要是开展信仰教育的前提。在“人是否应当树立信仰?”回答上,77.2%认为“应当”;8.7%认为“不应当”;14.1%认为“无所谓”。在“信仰对人的发展重要吗?”回答上,60.6%的大学生认为“重要”,11.3%和28.1%分别选择了“不重要”和“无所谓”。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信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持信仰无用论。
   (二)对信仰内容的认识
   信仰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在“你愿意信仰什么?”回答上,65.6%的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6.3%选择“佛教等宗教”,16.8%选择“权力、金钱等物质利益及享受”,1.9%选择“占卜等迷信”,9.4%选择“不清楚”。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但物质利益成为部分学生追求的目标。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认识,才能树立并坚定对其信仰。在“你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如何?”回答上,7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过时,仍具有价值”,7.8%和19.2%分别选择“已经过时,没有价值”和“说不清”。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仍具有价值,但有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持“说不清”的态度。在“你认为当前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上,8.5%的大学生选择“已经过时,无指导意义,不能解决现实问题”,29.6%选择“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43.4%选择“人们重视物质利益,信仰缺失”,18.5%选择“说不清”。可见,大学生认为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视物质利益以及全球化形势下的价值多元化。
   (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
   在“你认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效吗?”回答上,17.6%选择“非常有效”,69.5%选择“有一定效果”,12.9%选择“无效”。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持肯定态度,但也少部分认为相应教育无效果。在“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回答上,65.2%选择“内容枯燥,方法单调,与实际脱离”,24.6%选择“教师水平有限”,38.3%选择“对自己就业帮助不大,不感兴趣”,5.85%选择“其他”。可见,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和“无用论”是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调查,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价值多元化、物质利益最大化、国外复杂局势和国内不公正现象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了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怀疑和否定,转向信仰“无用论”,甚至走向迷信。
   二、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分析
   影响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其概括以下方面:
   (一)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开展马克思信仰教育的重要条件。但当前大学生面临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首先,国际形势复杂。自上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减弱,共产主义运动也走向低谷,相应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大力鼓吹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一些信仰不坚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产生了质疑、批判、否定,甚至放弃。其次,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提高,但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信仰受到冲出。特别是当前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化,表现为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化严重,恶性恐怖犯罪增多,群体性事件频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等。在上述社会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坚持信仰无用论,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价值,或寻求其他精神依赖。    (二)学校因素
   系统的信仰教育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内容。近年来,各类高校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课程设置的科目和学时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上述良好效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视不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高校和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就业率和专业知识方面,对品德养成及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注不多,大部分停留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未能深入到大学生思想、心理及现实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现行教材内容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感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生活无关,与自己距离遥远,这导致学生丧失热情,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同时,高校思想教育更多地应用传统的填鸭式、单向式地说教,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多样化、新颖性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这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教育实效。此外,一些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其理解不深刻、不全面,甚至有偏差及错误,这无疑影响教育效果。
   (三)个人因素
   个体的认同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观因素。当今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及同龄群体的陪伴,造成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好奇心强,情绪不稳定,逆反是处于青春期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认同新鲜事物,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部分学生有迷恋封建迷信、宗教的倾向。同时,尽管大学生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思想开放,创新意识强,但他们社会实践少,经验阅历不足,思想容易外界环境和重大事件影响而产生波动。特别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多元价值文化冲突,网络信息传播及时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当他们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时,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感到愤怒、迷茫、惶恐、悲观等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疏导,便会丧失自我,甚至寻找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寄托和慰藉。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策略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主观认同,更需要政府净化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引导。
   (一)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同各种各类邪教、封建迷信进坚决斗争,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但伴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金钱、利益成为一些人价值判断的标准。同时,科学发展并没有完全消灭封建迷信的残余。看风水、占卜等形式的迷信活动还具有一定“市场”。这些都无疑会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党和国家在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立公正、正义的社会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以德治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宣扬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使他们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同时,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品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当在加强校风、师德建设的同时,注重净化和发展校园文化。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拓宽课堂范围,强化隐性教育功能。学校通过组织读书会、辩论赛、历史及相关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开展重大活动。学校应注重开学、毕业典礼,纪念国家宪法日,公祭日,抗战胜利日等重大活动,并借助这些活动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此外,学校应当占据网络环境的主导。互联网的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及时性信息,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同时新媒体是一个没有国界的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信息或明或暗地汇集于此,他们通过论坛、微博、邮箱等工具四处散播。”〔3〕 “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方式中几乎处于缺席的状态”〔4〕因此,学校在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道德,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主题网站”、“精品课程”、“BBS”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化。另外,学校也不能忽视校园广播、报纸、板报等传统传媒方式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信仰教育质量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充实教育内容。“信仰教育是‘思政课’的实质和归宿,这是一种应然状态。”〔5〕目前“思政课”系统性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为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教育之中,其内容应当与进俱进,同时与中华民族相结合,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知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师还应当将与马克思信仰教育有关的经典原著、最新理论成果以及重大社会问题作为教学题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内容应当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之中。其次,更新教育方法。教师为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应当转变过去的课本式、单方向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榜样式范以及心理咨询教育等教学方法,运用对话互动、情感熏陶等方式影响大学生。另外,利用教学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部队等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辩论赛、读书会、演讲赛等;借助相关选修课程观看相关纪录片、电影等,通过直观、生动的现场式、体验式方法,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促使其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
   但是,上述信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必须依靠教师素质的提升。邓小平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守师德,业务精通。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但是,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专业教师成长,对“两课”教师发展关注不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他们在继续教育、培训、考察、奖励、晋升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学校应将提高“两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置于重点。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两课”教师自身提高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马克思理想,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钻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的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学校建立相应的考评和奖励机制。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两课”教师考评机制,从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并鼓励他们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培训等,对业绩突出,深受好评的示范教师给予表彰。    (三)加强信仰选择能力
   信仰选择是个人自由意志的表现。当前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产生了信仰危机,与其自身信仰选择能力有密切关系。加强信仰选择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大学生应当明确信仰对行为的导向功能,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功能,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性、实践性与科学性,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程中,除学习教材之外,有精力和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国内外理论前沿及动态,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修养,进而提升对多元价值和信仰的对比、分析、鉴定和判断能力,在复杂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信仰选择,避免出现信仰选择的迷茫、偏差,甚至错误的现象。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恩格斯曾论述形成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7〕大学生选择信仰什么,不仅取决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后的感悟。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利益与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理性辨别能力成为信仰选择的关键。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应当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理性选择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真正体会到科学信仰的重要作用,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验其吸引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从而自觉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
   〔2〕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04):34.
   〔3〕高国栋.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实事求是,2012,(06):38.
   〔4〕叶雷,王长华.浸润、缺席与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语言境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56.
   〔5〕房广顺,徐晓丽.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正向转化———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5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5-576.〔责任编辑:侯庆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多元价值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401820)。
   [作者简介]朱晓杰(1979—),女,吉林长春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讲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赵鼎新认为,社会运动的研究有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视角。其中变迁视角源于涂尔干《自杀论》,其理论核心是社会规范与基于社会规范的人的情感。亨廷顿、雷恩、格尔基于此视角发展了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沃尔夫、古德斯通则对涂尔干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但基于此视角的研究需要注意社会变迁的作用机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适当引入不同情况的差异性分析,避免理论的过度应用。  [关键词]社会运动;变迁;涂尔干
期刊
[摘 要]拉什迪所作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说塑造了萨利姆这个不够可靠的叙述者与行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纪的印度作为创作背景,为读者呈现出后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景象与问题。拉什迪通过为读者展现主人公坎坷命运与其家族历史,重新审视了印度民族苦难的磨砺,让小说具有极其沉重的历史垂重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小说《午夜的孩子》的分析,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解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迅速转型,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所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参与社会治理无疑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首先分析社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势之处,然后对哈尔滨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从而提出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促进哈尔滨市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C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重庆市石柱县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多个典型地区的文本研究,认为以“还原论”为代表的留守儿童工作模式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难为的,而城乡一体化不仅为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是一种宏观、统筹的方法。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研究,为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工作框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期刊
[摘 要]公众参与是近来关注的热点,但具体到土地征收程序中的农民参与,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分析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泰州地区相关农村的实证调查,有力地说明了当前土地征收程序中农民参与的现状。公众参与的视角下,审视土地征收程序中的农民参与,发现在规范和事实层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法律制度构建不完善,农民的参与能力仍需提高,农民参与的效力不足。  [关键词]城镇化 ;土地征收 ;公众参与 ;农民
期刊
[摘 要]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讲比较重视法制建设,对如何“依法治村”进行了积极的可贵地探索。以《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法制的新纪元;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法律准绳,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并成立人民法庭依法判决土地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一化三改”的立法体系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支撑。在我们肯定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依法治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
期刊
[摘 要]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既面临农村转移人口离农的压力和挑战,也积累了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建构的经验。立足于河南省实际和经验,研究建议:从经济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产业政策作为农村人口有效离农的支撑机制;从城镇化发展促进的角度提出新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有效离农的归宿机制;从社会发展稳定的角度提出公共服务作为农村人口有效离农的促进机制;从制度完善保障的角度提出法制建设作为农村人口有效离农的保
期刊
[摘 要]微博、微信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兼具通信、社交、服务等多种功能。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来加强应急管理、舆论引导和公益服务等活动,“微政务”的理念已经普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媒体融合不断加快的今天,利用新媒体办好“微政务”成为当前做好群众工作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官方认证的政务微博、微信日益增多,覆盖面逐渐扩大,人民群众对“微政务”的服务水平也有较高的期待,加强
期刊
[摘 要]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于2013年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巨作《群山回唱》。这部作品主要以阿卜杜拉和帕丽兄妹六十年的聚散离合为主要线索,以亲情、爱和责任为主题,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给阿富汗人带来的创伤,以及由此引起的伦理身份的缺失。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视角,通过对帕丽一家三代人生存命运的分析,解读兄妹之间伦理身份的缺失,姐妹之间伦理身份的背弃,以及战争给阿富汗逃亡者带来的伦理身份的困惑。  
期刊
[摘 要]基于专业服务能力、服务平台承载能力、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对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安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农业现代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得出基本结论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