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高宗旨,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教材降低了对许多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此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切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待于教师的努力。有鉴于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成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亲的教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分组学习、创设有趣情境等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以发现学习形式代替传统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育中,以“例题 练习”的模式开展,学生机械地模仿。结果学生往往还未真正理解数学,就跌入了术语、符号堆中,被迫做着自己也不大明白怎么回事的运算。在题海战术冲击下,学生基本只能模仿做题。这样,自然很难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了,而学习就成了机械式的,学生就只会停留在模仿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模式采取发现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做法比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先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介绍给学生,然后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这样效果不会很好,并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我以教材中的例子作引导,用一系列的算式让学生总结出规律:
(-3)×4-12,(-3)×3= ,(-3)×2= ,(-3)×1= ,(-3)×0=
引导提问:这两个数符号怎样?一个因数减少1时,它们的积怎样变化?
再按规律完成下列算式:
(-3)×(-1)= ,(-3)×(-2)= ,(-3)×(-3)= ,(-3)×(-4)=
引导提问:上面的算式的两个因数符号怎样?你从上面两个练习中能得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吗?……
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总结出与书本上相似的法则。这样做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会了归纳猜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练习时更得心应手,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分组讨论学习
新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常采取分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你追我赶,这样既迎合了新教材设计的意图,又使学生在讨论中能力得以体现,同学间的合作得以加强;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视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了一系列的学具,学生在小组中流水作业、互相配合很快掌握了三视图的概念,并能很好地区分,然后针对书本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特别适合开放性的课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作适当指导,增进师生的情谊。
三、创设有趣的情境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认为创设有趣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教学,这样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很大。例如:我们班的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很浓,我针对这一点在教学时就以篮球为中介,围绕这个话题出一些与本课有关的问题:
正式篮球比赛对所用的球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是6个篮球的质量检测结果(正数表示超过规定的质量的克数):-25, 10,-20, 30, 15,-40。你认为哪个篮球质量好一些?请用有关知识进行说明。
诚然,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离题太远,要紧扣课题,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四、以数学趣闻逸事作媒介
新教材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课后有一个读一读,内容主要是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的实际应用等。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展开,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棋盘上的学问、方程小史等。
五、实施面批面改的辅导方式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好方法。因此,我十分注重面批面改,对学生的作业、练习实行面批面改,有效减少收发作业再找学生改正所花费的时间,等于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更容易改正、记忆更深刻、学习更积极,效果十分显著。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总之,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需要一线教师努力尝试、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只是为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成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亲的教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分组学习、创设有趣情境等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以发现学习形式代替传统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育中,以“例题 练习”的模式开展,学生机械地模仿。结果学生往往还未真正理解数学,就跌入了术语、符号堆中,被迫做着自己也不大明白怎么回事的运算。在题海战术冲击下,学生基本只能模仿做题。这样,自然很难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了,而学习就成了机械式的,学生就只会停留在模仿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模式采取发现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做法比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先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介绍给学生,然后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这样效果不会很好,并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我以教材中的例子作引导,用一系列的算式让学生总结出规律:
(-3)×4-12,(-3)×3= ,(-3)×2= ,(-3)×1= ,(-3)×0=
引导提问:这两个数符号怎样?一个因数减少1时,它们的积怎样变化?
再按规律完成下列算式:
(-3)×(-1)= ,(-3)×(-2)= ,(-3)×(-3)= ,(-3)×(-4)=
引导提问:上面的算式的两个因数符号怎样?你从上面两个练习中能得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吗?……
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总结出与书本上相似的法则。这样做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会了归纳猜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练习时更得心应手,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分组讨论学习
新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常采取分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你追我赶,这样既迎合了新教材设计的意图,又使学生在讨论中能力得以体现,同学间的合作得以加强;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视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了一系列的学具,学生在小组中流水作业、互相配合很快掌握了三视图的概念,并能很好地区分,然后针对书本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特别适合开放性的课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作适当指导,增进师生的情谊。
三、创设有趣的情境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认为创设有趣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教学,这样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很大。例如:我们班的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很浓,我针对这一点在教学时就以篮球为中介,围绕这个话题出一些与本课有关的问题:
正式篮球比赛对所用的球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是6个篮球的质量检测结果(正数表示超过规定的质量的克数):-25, 10,-20, 30, 15,-40。你认为哪个篮球质量好一些?请用有关知识进行说明。
诚然,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离题太远,要紧扣课题,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四、以数学趣闻逸事作媒介
新教材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课后有一个读一读,内容主要是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的实际应用等。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展开,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棋盘上的学问、方程小史等。
五、实施面批面改的辅导方式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好方法。因此,我十分注重面批面改,对学生的作业、练习实行面批面改,有效减少收发作业再找学生改正所花费的时间,等于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更容易改正、记忆更深刻、学习更积极,效果十分显著。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总之,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需要一线教师努力尝试、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只是为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