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e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年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没有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才会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所传授的知识比较淡漠,把抄作业看做一种常态,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攻心为上,不间断地给他们“洗脑”。但情感教育必须避免单纯的政治说教,语文课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借助文本中的一些有内涵的文章,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思想影响。实践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清明》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散文,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几乎每个年级都会拿来做阅读训练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除了结合题目设置,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表达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出的文化符号,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报效国家。
   李密的《陈情表》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比较经典的篇目,文中所表达的拳拳情谊,曾感动了无数的人。教师可利用学习文本的契机,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滴,去体会、感悟亲情,结合一些生活细节,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强化学习的内动力。
   学习《桨声悠悠》《城市里的树》《拿来主义》《伶官传序》这样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书籍,如《给理想一点时间》《品读中国文人》“读库”等。这些东西涉及的面较广,内涵丰富,学生自己也会认为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想法也就多了,目标也会更明确,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便会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平时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就相应增强,非智力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即语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或媒体上的一些报道,通过看一些视频,来对学生进行影响。俞敏洪的大量演讲,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凤凰网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特别策划,央视的其他励志栏目,如,“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等,这些栏目从内容上看都是励志的、正能量的,而新颖多样的形式又是学生所新闻乐见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都可以拿来做特别的拓展材料。
   这样的情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浸润,受到感化。
其他文献
“在新课标下,教师是领路者。”如何做好这个“领路者”,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课堂的提问环节做好设计,引领学生们层层深入。   要让学生有一个完美地回答,那么老师就应该给出一个完美的提问。如果提出的问题问法不够严谨、准确,或者是过于随意,都会影响到学生思考的结果和答题的质量。同时,问题的提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不能有太大幅度的跳跃甚至断层。在“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合作
期刊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那么,教和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组镜头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诗歌教学,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突出情感性和形象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诗歌教学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
期刊
周记,因其内容自由、形式灵活、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相较于作文,更受学生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一周一记,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的境界,写出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由此再生发“同情”、“想象”和“彻悟”。    可是,如何驾驭周记,让周记灵动起来呢?   首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新本子,每个人将这个本子命名并在扉页上写下卷
期刊
作为教师,面对众多活泼可爱、个性不同的学生,他们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璧无瑕,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是对他们指责苛求、弃之恨之呢?还是对他们精心呵护、赏之赞之呢?   前者,习惯于站在发现学生缺点的角度去看学生,因而在他的眼里:迟钝愚笨、顽皮捣蛋的学生太多了,家庭条件不好、受不良环境影响的学生太多了,遗传素质不佳、天生不是读书料的学生太多了。苦叹聪明伶俐、遵规守纪的学生太少了,寥苦晨星,凤毛麟角,苦叹学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次为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前者《课程标准》强调了治本的要求,后者《考试大纲》明确了治标的意旨。   对于中考冲刺来说,怎样进行古代诗歌的阅读呢?首先,应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要建立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语文课程标
期刊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方面是有特殊功能和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关注和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每一篇作品最后的完成者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所以,“读”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阅读活动其实就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所能达到的对作者与自我的双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许多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往往被许多教师忽略。实际上,虚词不虚,反复品味虚词,往往能品味到丰富的内涵,有种“虚往实归”之感。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课堂上虚词的品味。   在教学中,增删虚词,比较效果,往往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悠悠不尽之意。   下面列举例子来说明。   例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这个句子去掉“矣”“若”“必”,这个句子意味就大大减
期刊
作文的评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作文自身的特点。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大大降低了作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当然,学生评作文、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
期刊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具体的意思。虚词与实词相比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变,这就增加了学生得分的难度。   针对这种现状,尝试立足于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的文言文教学,探讨“而”字用法的六种推断法。姑且将它们命名为“六艺”,此“六艺”非彼“六艺”,它是指“句意分析法”、“原文推断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