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向内涵建设方向发展,教师应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旅游专业的特色,针对旅游专业课的多元性,建立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建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向内涵建设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长,遵循职业工作岗位实际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人文教育合一的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充分考虑学生智能上的多元性,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智能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技能建构性、理解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针对旅游专业课的多元性,鼓励学生建构教学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应该调整课程使之尽量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长。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活动类型,要实现课程内容表征形式的多样化,使相同的课程内容在表达时以多种方式展现,最大限度挖掘学习者的智能潜能。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载体,旅游专业课具有内容广杂、理论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技能和应变能力。因此,中职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灵活处理。更要对不同知识点蕴涵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框架下自己建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关于佛教的起源这一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如: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以及佛学课本;收集当时古印度的时代背景及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网上搜集有关佛教起源的文章、以及四大佛祖胜迹等相关图片,并了解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关于佛教起源的壁画艺术;亲自考察一下市内的佛教寺庙;探究“借花献佛”、“昙花一现”、“佛是金妆,人是衣妆”等成语与佛教的联系等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将单一的知识点“佛教起源”放大,以点带面地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做到了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将由简单的知识传授,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诸如社会的、文学的、历史的、民俗的、地理的等综合知识链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德育、美育等功能,逐渐了解专业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注意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尽量用丰富的、现实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如:给学生展示相应的视频资料、模拟软件、音像图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等,甚至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呈现教学知识,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来学习的目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中职学生的理论水平不见得那么高,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激发学生不同智能的情境和途径,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运用合作学习,促进教学交流
在当今各国的教学大纲或标准中,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都受到特别的重视,职业学校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的性格特点、智能情况、学习状况分组讨论,使所有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析和评价他人的思维策略,使用语言准确地表述教学思想。为此,教师应当创设有丰富语言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频繁地对话,讨论以及解释。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藏族的民族民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的环节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境,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藏族的民族民俗。同时,附《课堂练习评价表》一张,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自省能力等;可以使自己在优势能力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能力领域;可以使自己的弱势能力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得以提高、扬长避短。
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间能力结构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各个学生的能力结构特点,性格特征、学习层次,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因才(学生)施教”而非“因材(教材)施教”;考虑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激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取长补短。例如,有的学生自省能力并不低,但在学习上松懈、马虎、没有计划,这说明其内省能力未被激活,教师可以定期布置、检查、辅导他们的课外预习任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预习水平,设置一对一的个别谈话时间,让他们就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情况作口头或书面报告等,有效地唤醒其内省能力;有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不低,但不喜欢课堂发言,虽然其性格不易改变,但可以通过激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来改善这种状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佛教),适当地安排学生去实地(寺庙)考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见闻。从而,有效地唤醒其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为地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独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旅游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现场导游的能力、导游服务问题的处理能力。传统的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一般为讲解——示范——模仿——练习——评价。这种模式对一两个学生的训练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方法,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较多,观看教师的示范较全面清晰,但对于大班型不适用。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受到场地、距离、角度的限制,不全面。另外,不同的教师,由于受其个人的学历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带给学生的示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模仿与掌握。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很好解决这一矛盾。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感观、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导游的现场模拟讲解中,可将景区的导游图、风景图片、或是VCD的剪辑按次序在课件中体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习更生动有趣,贴近实际。
五、建立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发展还必须是相互渗透、共生共存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还要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藏族的民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藏族的民俗出发,有目的地建立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诸如《形体课》上的弦子舞、圆圈舞、踢踏舞等舞蹈;《音乐课》上的“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天路”等歌曲;《礼仪课》上的“献哈达、敬饮青稞酒、敬饮酥油茶、与藏民交往、做客等礼仪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最宝贵的就是教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应该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的专业学科素质与教学技能应服务于学生成长,而不是自我提高;应积极创设适合中职学生充分发挥综合能力的环境,让中职学生自信心得到不断强化,让每一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
[2][美]Joel·Kincheloe主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能再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9月。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向内涵建设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长,遵循职业工作岗位实际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人文教育合一的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充分考虑学生智能上的多元性,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智能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技能建构性、理解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针对旅游专业课的多元性,鼓励学生建构教学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应该调整课程使之尽量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长。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活动类型,要实现课程内容表征形式的多样化,使相同的课程内容在表达时以多种方式展现,最大限度挖掘学习者的智能潜能。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载体,旅游专业课具有内容广杂、理论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技能和应变能力。因此,中职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灵活处理。更要对不同知识点蕴涵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框架下自己建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关于佛教的起源这一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如: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以及佛学课本;收集当时古印度的时代背景及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网上搜集有关佛教起源的文章、以及四大佛祖胜迹等相关图片,并了解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关于佛教起源的壁画艺术;亲自考察一下市内的佛教寺庙;探究“借花献佛”、“昙花一现”、“佛是金妆,人是衣妆”等成语与佛教的联系等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将单一的知识点“佛教起源”放大,以点带面地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做到了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将由简单的知识传授,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诸如社会的、文学的、历史的、民俗的、地理的等综合知识链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德育、美育等功能,逐渐了解专业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注意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尽量用丰富的、现实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如:给学生展示相应的视频资料、模拟软件、音像图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等,甚至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呈现教学知识,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来学习的目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中职学生的理论水平不见得那么高,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激发学生不同智能的情境和途径,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运用合作学习,促进教学交流
在当今各国的教学大纲或标准中,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都受到特别的重视,职业学校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的性格特点、智能情况、学习状况分组讨论,使所有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析和评价他人的思维策略,使用语言准确地表述教学思想。为此,教师应当创设有丰富语言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频繁地对话,讨论以及解释。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藏族的民族民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的环节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境,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藏族的民族民俗。同时,附《课堂练习评价表》一张,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自省能力等;可以使自己在优势能力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能力领域;可以使自己的弱势能力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得以提高、扬长避短。
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间能力结构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各个学生的能力结构特点,性格特征、学习层次,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因才(学生)施教”而非“因材(教材)施教”;考虑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激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取长补短。例如,有的学生自省能力并不低,但在学习上松懈、马虎、没有计划,这说明其内省能力未被激活,教师可以定期布置、检查、辅导他们的课外预习任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预习水平,设置一对一的个别谈话时间,让他们就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情况作口头或书面报告等,有效地唤醒其内省能力;有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不低,但不喜欢课堂发言,虽然其性格不易改变,但可以通过激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来改善这种状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佛教),适当地安排学生去实地(寺庙)考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见闻。从而,有效地唤醒其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为地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独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旅游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现场导游的能力、导游服务问题的处理能力。传统的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一般为讲解——示范——模仿——练习——评价。这种模式对一两个学生的训练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方法,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较多,观看教师的示范较全面清晰,但对于大班型不适用。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受到场地、距离、角度的限制,不全面。另外,不同的教师,由于受其个人的学历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带给学生的示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模仿与掌握。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很好解决这一矛盾。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感观、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导游的现场模拟讲解中,可将景区的导游图、风景图片、或是VCD的剪辑按次序在课件中体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习更生动有趣,贴近实际。
五、建立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发展还必须是相互渗透、共生共存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还要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藏族的民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藏族的民俗出发,有目的地建立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诸如《形体课》上的弦子舞、圆圈舞、踢踏舞等舞蹈;《音乐课》上的“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天路”等歌曲;《礼仪课》上的“献哈达、敬饮青稞酒、敬饮酥油茶、与藏民交往、做客等礼仪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最宝贵的就是教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应该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的专业学科素质与教学技能应服务于学生成长,而不是自我提高;应积极创设适合中职学生充分发挥综合能力的环境,让中职学生自信心得到不断强化,让每一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
[2][美]Joel·Kincheloe主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能再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9月。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