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及社区居民数量急剧增加,社区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更加复杂。分析影响社区稳定的风险因素,指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对于实现社区安定,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社区;预警;机制.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3]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陈容, 崔鹏.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M].灾害学,2013,(01).
作者简介:郑修云(1973年10月——)男,湖北襄阳人,硕士,律师,襄阳市委党校研究室讲师。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社区;预警;机制.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3]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陈容, 崔鹏.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M].灾害学,2013,(01).
作者简介:郑修云(1973年10月——)男,湖北襄阳人,硕士,律师,襄阳市委党校研究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