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课标审视语文课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当今语文教学的种种不足之处有很多议论,也有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但当前语文教学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知识系统化等问题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依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要使当前语文教学彻底摆脱“少、慢、差、费”的被动局面,必须首先在教学中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一、人文意识
  
  虽然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但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现状往往是工具性突出了,人文性被遗忘了。“人文”这一概念在人们的视野中日益突出,体现出了时代本身的进步和大众思考的成熟。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其实还不仅在于导致学生分数与能力的脱钩,更在于它因功利性极强而无形中削弱了难以量化考评的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语文课所能做到的就是纠正过分追求知识系统化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误区,结合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大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义,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强化,把对人类、人性的关注引入学生的视野。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演讲中谈到文学对人的意义时说:在《药》里,你不仅只看见愚昧,同时还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中,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她说:“文学,使你‘看见’。”这“看见”,就是一种人文视角所带来的发现。语文课上字、词、句、段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教师领着学生一起“死在句下”,忘记了领略“表象”之下的“意义”,那就未免辜负了大师们留下的丽句华章了。
  
  二、审美意识
  
  审美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对于自然、艺术、生活、人性之美的体验正是人肯定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体现。文章之美可以有两个层次--辞之美和意之美,二者密不可分却又不能混为一谈,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通过“辞之美”这一途径抵达“意之美”这一目标。
  根据人的审美经验,对美产生最强烈的体验时,语言会突然失灵,这种体验类似于宗教体验中的“顿悟”,心中喜乐,而口中难言。而语文教师是不能任由学生去顿悟的,还是得指导他们“渐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这个矛盾:
  1.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的特性,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分清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好的语言是达到审美之境的桥梁,而要认识语言,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包括尽量多地阅读。教师要把审美的权利还给学生,精讲而多读,讲阅读方法而不讲或少讲对文章的结论性评价。
  2. 从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也要具备卓越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导游”的作用。
  3. 承认审美感受的特殊性,不强求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意见或教参的说法去理解文章。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承认审美感受的特殊性,不单单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也会教给他们一种宽容的观念,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大有好处的。
  
  三、开放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套路,这些套路自有其合理性,但与丰富多采的语言现象和千变万化的语言实践相比,语文课显得日益僵化。而人文精神涵盖内容的广泛性和个体阅读心理的多样性,决定了只有加强“开放”意识,才能使语文课的教学真正与语言本身的特点相吻合。具体来说,加强开放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内容的开放。要有“大语文”概念,也要有“大语言”概念。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也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在拓宽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这些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还比较狭隘。
  2. 素材的开放。课文当然不容忽视,但也要真正重视读本、工具书的阅读,并也要有效利用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素材,特别是要对现当代语言本身的演变有一定的敏感度,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不是课本上有限的几篇课文,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之中。
  3. 手段的开放。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仍有探索的必要,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语文教学手段的开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怎样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的有利条件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
  4. 结论的开放。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其中有常有变,对“常”,我们要教给学生方法、规律,对“变”我们应当承认、正视,并允许、提倡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里也有一个教师如何理解自身角色的问题,教师应是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裁判员,心灵的开放带给学生的将是成长的空间。
  只要语文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把对“语文”的透彻理解溶入具体的工作之中,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使学生的智慧与人格得以茁壮成长的沃土。
其他文献
鲁迅尊师一向为人称道。在他一生诸多老师中,最为他尊敬的有三位,一是他的开蒙塾师寿境吾先生,一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一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为什么鲁迅对这三位老师特别尊敬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鲁迅一直很敬重寿先生。他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乡停留了4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人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
期刊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英语没有产生兴趣。因此,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利用情境教学    学生在入门阶段大多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热情,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不少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究其原因,往往是教师教法枯燥呆板造成的。有些教师上课千篇一律,读单词、讲课文、抠语法,天天如此,不能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英语作为一种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也非常关注学生是否能在高考中得到高分。但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受英语高考考试制度的影响或不懂语言学习规律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笔试而忽视口语,致使自己养成了不合乎英语规范的语音习惯,使英语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强化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繁盛复杂,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影响,教育难度也逐步上升。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差生的产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差生似乎是“朽木不可雕”,是所谓的双差生。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可以放弃这些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材。笔者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努力:    一、分析差生
期刊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教学过程往往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这种状况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极为不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转变陈旧的观念,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那么,怎么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呢?    一、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摆在我
期刊
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第37题,选择了时下国人热议和关心的有关考试与官员选用的话题,提供了中外兩组相关材料,以唐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为主要内容设置了四个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三问设计的是比较问题,旨在考察对材料进行比较和概括理解,并运用材料信息和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后与同学的交谈中了解到,多数同学认为此题有一定难度,得分不理想,其关键的原因是对问题中比较项的角度不知如何去
期刊
音乐教育家哈农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他百年之后,其训练钢琴演奏技术的练习曲又成为手风琴演奏者训练演奏技术的教科书。  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时期的钢琴演奏家,无一不以哈农的练习曲来提高演奏水平,而当今成功的手风琴演奏家亦是以哈农的练习方法铺就了成功之路。分析他们训练中走过的道路,剖析其因素,其结果必然成为演奏者们进一步推动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指南。  
期刊
初中英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初步具备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还是学
期刊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英语更是成为先行者。英语教育原本都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始的,现在为了体现对英语教育的重视,部分地区的英语课已经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地开设,全国皆有向一年级起始跨越的趋势。初高中教学对英语的重视更是不容小觑,只要看看那张大学的“门票”——高考就知道,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必须要学好英语。就算是拿到了大学的入场券,也不可能逃过英语的学习。接下来如果继续深造,无论是考研也好,考博也
期刊
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最直接工具,它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的直接体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尤其对于数学来说,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全靠教学语言贯穿起来,例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巧妙地控制教学节奏,如何合理评价学生的答案等。因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较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课堂语言不能带有随意性,教师必须在课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