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上学是家庭中的大事,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少家庭挤破头也要进入一所好学校,因此而产生的择校费也带来了腐败和办学非均衡化等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
  
  一、择校费,择不择不由你
  
  “择校费”备遭诟病,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择校费”的由来,事出有因。政府先是以创建“示范学校”、“增加优质学位”等冠冕堂皇的名义,不惜血本,挖东补西,对一些学校大开“小灶”,甚至无视不少学校嗷嗷待哺,也硬要买“燕窝”给其偏爱的学校“进补”。于是,“示范学校”、“名校”横空出世了。然后,校际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促使学生、家长向名校蜂拥而来。这时,这些名校就名正言顺地收起了“择校费”。而择校费一收,又制造出更多的新的不公,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尽管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但是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要付出多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费用。众所周知,在很多地方,公办学校按照“一费制”的收费政策执行,而依托公办学校举办的民办学校和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实验学校则高价收费。如果考上这些集中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办初中,三年下来,仅学费家长就要承担1万多元。如果家长为孩子择校,就需再交几千元到上万元数目不等的择校费,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的确难以承受。
  面对巧立的高昂择校费,很多家长在承受得起的情况下,就范。愿意掏钱择校的家长不少,尤其是高收入家庭在这方面更舍得支出。普通百姓、下岗工人,连吃饭、就医都捉襟见肘,就算砸了锅、卖了铁,又能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呢?只能是望洋兴叹罢了。
  有人说,设立高昂的“择校费”可以控制学生往名校挤的现象,这听起来似乎有一点点道理。但是,假如这些名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以公平、公正、公开录取原则来处理就学问题,不接受择校生的话,就肯定不会出现今天比比皆是的择校闹剧了。择校风越刮越凶,导致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则负荷太重,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教育资源失衡,不公平现象加重
  
  “择校费”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不少地方都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的几个学校,于是学校就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自然就是好学校了,也自然让学生家长们趋之若鹜。
  无论是以权力介入分配教育资源还是以财富来介入教育资源的分配,都是一种不公正。因为,教育是社会起点公正的保证,每个人的出身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可能不同,但是如果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就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改变命运,也因此能大大地缓和社会矛盾。
  如果“人之初的公正”得不到保障的话,就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一种对社会公正不信任的阴影。这种因教育不公正投射给孩子心灵的阴影,也许是最值得我们担心的事情。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确规定,不得把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同时还规定了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这一条规定从本质上来说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从政府来说,并不是要把好的学校的办学条件拉下来,而是要下大力气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之间差距的缩小,采取撤并薄弱学校,把一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调到普通学校去任职、任教等措施,使学校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解决。
  
  三、取消择校费,还教育以公平
  
  没有公平的教育将丧失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造成青少年对社会价值错误判断,认为这个社会只要有钱有权就能摆平一切,让读书无用论抬头。择校费不仅仅是拍卖了教育公平,还拉大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难于平衡社会公平机制,往往会造成一些人仇视社会甚至报复社会。仇视心理一旦在青少年心里衍生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取消择校费的过程可能是困难重重的,但只有直接取消择校费,才能真正还教育一个公正。首先,取消择校费不需要条件。因为择校费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产物。就“择校费”来说,没有国家哪一条法律说是可以收取的,而且择校费既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办教育的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困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一种事实,但不能成为保留择校费的理由。其次,降低标准仍然消除不了不公。教育部多次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取赞助费、择校费是违规行为,高中阶段的择校费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直至全部取消。以择校费为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在制造并且助推着教育的不公平,使学校与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降低收费标准,也算是一种缓解措施,但仍然等于默许择校的合理性,会给择校一个充足的理由,使得择校变得理直气壮。
  总之,解决教育不公平不仅要取消名校、择校费,更要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政府提供保障性教育条件与机会,而由市场分配来实现富人选择优质的“选择性教育”。这一部分的教育供给,可借鉴国外的做法,由民办教育来提供优质的高收费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享受政府公平投入,公共财政向弱校倾斜,以改变目前的不公平现状。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调动和充分发展学生先天积极因素和后天实践的能动性,促进素质结构完善和提高的教育,它着眼于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和谐的和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新一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凭借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落实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实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为它不仅仅是重要的工具,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规范,从而转换为受教育者个人的品德和素质的一种活动。在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期刊
在新修订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将七年级至九年级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使得活动课的课时比例大大增加。并且,在教材中还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而要组织开展好课堂活动就必须要有恰当、精巧、优质的活动创意与设计。下面,笔者就课堂活动的创意与设计谈一谈管窥之见:    一、 优质课堂活动的一般特征    一般
期刊
一、什么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高中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高中生就如一张白纸,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
期刊
教员是训练干部的干部,是培养人才的特殊人才,教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员培训质量。只有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员队伍,才能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实现军事院校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是前提    作为军校的教员,必须讲政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权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的一致;忠
期刊
一、更新教学思想    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并且注意三者的结合,以创造在不同年龄段上影响深远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教学方法    1、激趣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
期刊
教师,一种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它古老而崇高、神圣而光荣。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师传递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生产劳动经验,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教师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职业责任和纪律促成了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铸就了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其实,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断分工,于是各种职
期刊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育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认,公开课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有些公开课变成了“做秀”,变成了“演戏”。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更是一种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哺育。因此,在公开课
期刊
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主要课题。    一、改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予不同等级的教育。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困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因此,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从实践中进行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显示学生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显见解:    一、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