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古格王朝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见岁月和历史的回声了吗? 面对古格王朝的遗址。
  看见一座座佛塔、寺庙,高耸的城墙、山坡上密布的窑洞和庞大的建筑群了吗?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神话般的王国。这个雄踞阿里高原,俯视印度河和克什米尔高原的王国。这个延续了四百多年曾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古格王国。
  它奇迹一般地兴起,又突然在17世纪神秘地消失,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
  
  1.“万山之结”中的神秘王国
  
  在神秘的阿里高原,在雪山环抱的象泉河谷地,从公元10世纪上半叶到1630年,曾经出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高原王国——古格王朝。
  阿里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是万山之结帕米尔高原的组成部分。
  古格王朝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神话般的王国。
  这个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王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奇迹一般地兴起,又突然神秘地消失,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荒凉高原,这个王朝是怎样出现的?
  阿里地区札达县,如今因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仅有数千人口,而从规模宏大的遗址规模看,古格王朝当年是拥有一个数万人口的都城,这座城市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古格王朝灿烂的文化,有没有流传到今天?
  阿里的确是神秘的。
  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神山”与“神湖”就位于这里。
  神山即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也叫雪灵山,海拔6700多米,终年白雪覆盖,蔚为壮观。与其毗邻的神湖是玛旁雍错。这里是印度教所祟拜的“破坏再生神”湿婆独居修行的地方。藏语意为“无能胜佛”玛旁雍错,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淡水贮量最多的湖泊,它与纳木错、羊卓雍错一起被称为西藏三大神湖。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玛旁雍错是至高无上的。每当夏秋之间,来自印度、尼泊尔的香客纷纷来到冈仁波齐峰下转经,在玛旁雍错的圣水里沐浴。有藏文史料认为玛旁雍错就是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后居住的瑶池。
  哺育了古格王朝灿烂文明的象泉河就发源于冈仁波齐峰。
  象泉河向着落日的方向奔流,进入了札达县境,在扎布让、托林一带,河滩变得宽阔了。
  奇异的土林群、古建筑密布的土山,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流出了华彩与辉煌。一座座佛塔、寺庙,高耸的城墙、山坡上密布的窑洞,展现在眼前的庞大建筑群——这就是古格王朝遗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后代的西迁之地
  
  从拉萨到阿里,到象泉河谷地,路途艰辛漫长,险象环生。风雪、严寒、饥饿,伴随着从布达拉宫出逃流亡的人群……这是一千多年前真实的一幕。
  在西逃的人群中,有一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后裔。他西逃时,带着一批仆役和工匠,还有武装的家丁。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10世纪前期,第四十一代土番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徒杀死,在奴隶与平民的大起义中,吐番王朝灭亡。从此时直到13世纪元朝统一中国,西藏处于分裂割据时期。
  在席卷拉萨河谷的奴隶和平民大起义中,吐番末代赞普朗达玛的第三代孙吉德尼玛衮西逃到了荒凉的阿里地区,他立住脚跟后,征服并统一了一些游牧部落,然后翻过喜玛拉雅山,突然出现在克什米尔高原,孙吉德尼玛衮的骑兵横扫印度河流域的上游。
  这个松赞干布的后代在西藏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但他却在象泉河谷地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他们居高临下,攻城掠地,向南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广阔地区的大大小小国家和部落,最后建立了古格王朝。
  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帕米尔高原,在东方、北部和西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长城,从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到札达就得翻过两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象泉河谷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古格王朝的都城免受来自西北和东部地区其它部落的威胁,甚至在元朝大军横扫亚洲腹地时,古格王朝竟奇迹一般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先后世袭了28个国王。
  
  3.俯视印度河和恒河的雪域都城
  
  古格王朝在其繁荣时期,影响曾遍及今天的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广大地区。
  古格王国遗址离札达县城约20公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部分建筑物位于象泉河南岸一座约300米高的土山上。外围石基城墙,城角均设有碉堡。依山叠砌的建筑物,层层而上,房屋窑洞,星罗棋布,建筑群内还有四通八达的地下暗道,进可攻,退可守。这些房屋计有庙堂房屋300余间,洞窟300余个,残塔3座。一般房屋面积在12~18平方米之间,专家们认为,这些房屋多为官僚和僧侣的住宅,现多已塌毁,只留下断墙残壁。可以想见,当年古格王朝的殿宇,如布达拉宫般巍峨庄严。
  在遗址建筑群中,有五座至今完好的寺庙,即红庙、白庙、轮回庙和王宫殿、集会议事殿等。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古格王朝灿烂的文化及当时人民的生活。寺庙里有精致的壁画,精巧的塑像或雄伟的铜像。在红庙和白庙的天花板上,还绘有狮、象、马、龙和孔雀。壁画中有的佛教故事,有的为“骚神图”,约有三分之一是描述当时人民生产、生活和花草动物的。其中记述人民生活的狩猎图、放牧图、稼穑图、抚育图、歌舞图、朝贺图等,精彩动人。
  白庙因墙外涂有白色而得名,高约5米,坐北朝南,面积约300平方米。庙内木柱和天花板上都彩绘花纹和佛像,进门处南墙上绘有四尊天王像。白庙中最珍贵的是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画像,形象地记录了这个王朝与西藏盛极一时的土番王朝的渊源关系。古格王朝国王题名从第一代古格王吉德尼玛衮开始,其后还有扎西地衮等四位国王。画像旁还有藏文题名。红庙位于白庙上方,面积约300平方米,坐西朝东。大门上雕刻云纹和梵纹字母,门框上有人物雕像。红庙内最珍贵的壁画是描绘了古格国王、皇后和臣民们迎请古印度著名佛教学者阿底峡尊者的场面。藏文史书记载古格国王曾邀请印度著名佛教学者阿底峡来阿里传教,从红庙壁中得到了印证。可见当时阿里的古格王朝与印度地区联系的密切。此外,在一些断崖和半山腰,有一条条断断续续的残石墙,据说是当年的引水渠。无论是宫殿还是庙宇和住宅,从结构和布局上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相当严谨。山顶为宫殿区,在高原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雄伟。
  几百年的风雨过去了,现在,宫殿区仅存数间不大的房屋,每间约12-18平方米。有一座小经堂保存较好,内有棱形藻井,四壁彩绘壁画,经堂中央有转经台。最南边是议事大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可见当时有相当大的规模。
  古格王朝遗址所在土山上,人们还发现了十余个洞窟库室,里面还分藏着许多古代武器弹药、炊具、器皿。箭镞多达十余种,均为铁质,箭杆多为竹制,也有木制,有的还遗有尾羽。盾牌多为藤条盘织而成,直径70分米左右,装饰许多金属饰物,表面彩绘,坚固美观。专家们在一片甲片上发现了“毗卢庶那”的铭文。毗卢庶那是吐蕃赞布赤塔松时期的一位大译师——这也可以看出古格王朝与吐蕃王朝的联系。
  除了古格王朝遗址外,距此不远还有称为“小古格”的东乡遗址。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另一处大型遗址。
  在“小古格”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与古格都城规模相似的寺庙,有近千个土窑洞和房屋的建筑遗址。
  有专家估计,在古格王朝时期,象泉河宽阔的谷地中,这些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村镇和寺庙群中,有一二十万居民。
  
  4.古格王国消失之谜
  
  这个雄踞阿里高原,俯视印度河和克什米尔高原的古格王国,为什么在17世纪突然消失?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
  专家有种种猜测,主要是瘟疫和战争。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王朝最后毁于战争之中。
  现在,来到古格遗址及周围地区,到处可见到散乱的盔甲、马甲,以及钢刀等兵器。盔甲用牛皮串编小铁片制成,铁片光亮似镀银。1994年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时,曾来到古格王国遗址,这里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仅有一人看管,而遗址面积又如此之大。当管理人员告诉他有外国旅游者来到这里,拿走了散落在地上的不少文物时,孔繁森心情十分沉重,他叫人把散落在地上的盔甲、马甲、盾牌、大刀等收拢在一起,在地上掘几个坑掩埋起来——既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保护,那么也不能让它落入外国人之手。
  据介绍,人们在古格王国遗址中还发现了若干个“藏尸洞”,在几个窑洞中,发现了上百具尸体。这些窑洞大都用土封住洞口,后来羊进入洞中,拖出了尸体,人们才发现。有的死者还穿着麻布衣服,上面盖着羊皮,身下还铺有羊皮。可能当年因瘟疫流行,大量居民死亡。在几个藏尸洞中,发现了不少没有首级的尸体,因此又有人认为古格王国被破城以后,曾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这些都是造成古格王朝最后消失的原因。
  古格王朝的城堡易守而难攻,经过统治者几百年不断的修建完善,整座山上地道纵横,四通八达,即使处于不利的形势,也很容易撤退转移。可以想见,破城之际,由于瘟疫流行,国力已经衰微,而且很可能是遭到突然袭击,连库房里的武器都来不及完全动用。由于古格王国遗址地处偏远,人迹罕至,最后攻破城堡的入侵者在毁灭王朝后,又远走他乡,所以这个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没有在战乱中毁灭的古格王朝建筑,大概就是阿里札达县的托林寺。这座寺庙不在皇城,是11世纪阿里古格王国僧王意希沃活佛为振兴西藏佛教而兴建的,建筑形式仿吐蕃时代的古寺桑耶寺。现在寺内尚存西藏早期的壁画多幅。
  古格王朝消亡了,可还有许多不解之谜。
  现在,阿里扎达县只有5000多人,自然条件恶劣,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上。有的人甚至说,对札达县的土地和环境来说,连维持这些人口都觉得压力太大了。
  可是,在六七百年前,这里怎么会形成拥有十几万人口的强大王国的都城呢?这些人口怎么养得活呢?
  只有一种解释,当年这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要比现在好得多。有草原、森林,来自印度洋的季风,曾经给河谷带来过丰沛的雨水。另外,这里一定有连接印度河下游的繁忙的通道——现在这里就有通住克什米尔的什布奇口岸。十几万人,长达3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破坏。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地区,高山植被一旦破坏,往往再也难以恢复了——札达县境内成片成片的土林,就是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的证明。
  在云南元谋,200万年前是元谋猿人生活与繁衍的“伊甸园”,如今土林成片。在象泉河谷地,也耸立着中国最大的土林群。两个人类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的变迁,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创造一个文明,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而毁灭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年。
  面对古格王朝的遗址,我们听见岁月和历史的回声了吗?
其他文献
为了到特洛伊古城,在去土耳其的日程安排上,特意绕道,多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才求得一见。  特洛伊古城,就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这场以美色与爱情的名义暴发的战争在顷刻之间就将这座亚西亚最后一座文明古城化作了废墟。这座已然在地球上消失的城市,从此总是飘荡着一种温甜的不朽气息,永远耸立在红尘之上。  现在土耳其人为了缅怀历史,在特洛伊城旧城附近,仿造了一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今天我们富有知性旅游国家的时尚。文化的自觉,在今天的深度旅游风气中张扬。文明的传承,在当下的知性旅游中自我提升。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语)。这期专辑,我们希望能将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帝国印迹,按年代的纽带,将它融汇和比较。我们选择了中国与英国。因它们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文化思想都各具风采,它们的艺术风格迥异。我们在四个时代的背景
期刊
尽管和华胜老师昨天是第一次约见,我却不礼貌的迟到了;尽管华胜老师曾是艺术界的高官,他却平易近人;尽管刚见面时我怀着敬意,有点战战兢兢,但只聊了半个多小时,便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聊的很深,意犹未尽;短短时间,竟改变了我对中国画一些世俗的看法。  而他的画与他的为人一样自然率真。  期刊要刊登他的作品,和他一同选画,那真是一种享受式的学习。当华胜老师和我指着《拾得》一书中“怨秋”这幅画,同声说:“这
期刊
在安塔利亚市开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0中期会议后,我们分3路,陆续回国,因正好是国庆长假,我们有幸能留几天,更多地了解些土耳其的文化。  中途参观了帕加马古城遗址。  古城帕加马邻近爱琴海,是羊皮纸的发源地,曾是公元前二世纪时是王国时代的首都,学术、艺术等曾繁荣一时,至今仍以拥有希腊文化时期的王国遗迹而闻名于世。这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城,如今只剩下特拉扬神殿的废墟、大圆形剧场、体育馆和运动
期刊
和卡尔·丹普尔认识的渊源,本应该在10年前,那年我去美国,在美国绘画的妹妹和丹普尔先生同在洛杉矶画会,原在通话中相约到美国后由达丽介绍认识。但我随同的旅行团改变了时间,到美国时,他已外出写生,很是遗憾。  6年前他曾从美国,也是通过网络,在深圳天之彩印刷厂印刷他的作品画册,感到非常满意,而中国近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文化上的进步,更让他刮目相看。  卡尔特别希望能在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能
期刊
编者按    我们每天都在城市中穿越,空间的延展或转弯,会让我们常常找不到北。但地图,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行走在城市中的人很快地有了坐标。  然而创意的文化生活呢,您能找到北吗?就如空间的穿越不能代替时间的行走,人类文化创意的时空让我们难以留住,这让我们颇费踌躇。  其实,人类每个个体的内在生命,本能都在寻找自己的创意之梦,特别是我们深圳,移民们汇聚而来,都希望脚下的城市是铸梦之巢。在这儿,寻找自
期刊
一、重溯家国与革命    沙村的银杏树多出了18圈的年轮。重访革命故地,又会生出怎么样的感触?重读《革命行》,我依然为我自己当年的激情感动,我也深切地意识到18年岁月的意义。  今天再度面对沙氏兄弟,我以为,沙氏兄弟的典型意义,在于他们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背景下,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较为完整的西方现代人文与科学教育,同时又在大时代浪潮冲击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自觉的中
期刊
公元500年前后  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大明宫,作为中国历史上三个曾经最伟大帝国的议事大厅,充分显示了中央帝国的盛世气象和恢弘气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标志。而三大宫殿冥冥之中的历史宿命,徒让后人凭吊感伤唏嘘不已。那演出过许多历史大剧的未央宫,如今也像阿房宫一样,从地面上彻底消失。    中国历史上三个强盛的王朝秦、汉、唐,都把它们的都城建在西安,而它们的议事大厅,秦是阿房宫,汉是未央宫,唐
期刊
这里保存着古罗马时期的红砂岩古城墙和护城河,这里有阿波罗神殿遗址和罗马圆形剧场的遗址,这里都铎王朝时期黑白相间传统风格的木屋子古街道在欢迎着您。  今天这里的鲜花、石棺、雕塑、遗迹、房屋,像解不了的谜。它们以生命中极致罕见的对比和反差呈现在你面前,它是在鲜烈地阐述着生命的繁衍,诠释着人性的根本吗?  切斯特古城,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在问你……    切斯特,来源于罗马兵营一种军用帐篷的名称。  切斯
期刊
中国VS英国 公元600年前后  河西走廊古城的繁华早已淹没在了漫漫黄沙当中。古人说过,“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人类的健忘,使得悲剧一再上演。如今,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也已面临 “结构性的毁灭”。今天古老和新生交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坎特伯雷古城,真要变成纸上的故事了吗?    我第一次获知“坎特伯雷”这个名字,是阅读英国文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他用一群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者在往返路上讲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