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诗以其韵律和谐、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一直为男女老幼所传诵。
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第二十课的《古诗两首》就收录了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两首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者都是唐朝人,他们文中的主角都是儿童,而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和水有关系,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纯真的童心和乡村生活的情趣深深吸引了孩子。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情智飞扬,并延伸到课外。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以往的积累。开课伊始,我激趣导入:“现在已是初夏时节,前两天我路过湖边的一个小池塘,里边的荷叶碧绿碧绿的,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真是可爱。说到池塘、荷花,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样一幅幅江南美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我便趁机引入课堂内容《池上》。
二、抓住关键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在《池上》的教学中,我运用艺术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让学生在动画中理解诗歌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意思,并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踪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下雪后,在雪地上踩过的脚印就是“踪迹”;有的说飞机从天上飞过,后面会留下一道白烟,这是飞机的“踪迹”;有的说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的黏黏的痕迹,这也是“踪迹”……接着畅想小男孩偷采白莲回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借机又问:“你们有偷偷地背着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吗?偷做成功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生动的画面,是浮萍一道开出的水路,是偷采回来的激动不已,是盎然的诗趣。
三、自主表演,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小儿垂钓》时,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感受到学古诗的乐趣。
(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齐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問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招手是想告诉他什么?能换成摆手或摇手吗?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在表演中,学生将孩子钓鱼的姿势、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细细揣摩,体会到“遥招手”所赋予孩子的机智和助人的品质,感叹作者的炼字之妙。在情境的再现中,把一个天真专注又乐于助人的孩童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从细微之处塑造了孩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1)感受童年之乐。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儿童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你记得哪些呢?搜集一些读一读。
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袁枚 《所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在吟诵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里有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有林中骑牛漫步的悠闲,有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有学种瓜的专注……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童年!天下孩童众生相,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陶醉其中,体会到一种回归童年的快感。
(2)分享童年之乐。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孩子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如果将他们的乐趣转成文字呈现出来,就可以使其在生活中感受乐趣、分享乐趣、回味乐趣!尽管《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儿童的生活写照,但是今天的孩子学起来仍然感到情趣盎然,课堂充满了灵动,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油普教中心咸阳长庆子弟学校)
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第二十课的《古诗两首》就收录了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两首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者都是唐朝人,他们文中的主角都是儿童,而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和水有关系,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纯真的童心和乡村生活的情趣深深吸引了孩子。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情智飞扬,并延伸到课外。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以往的积累。开课伊始,我激趣导入:“现在已是初夏时节,前两天我路过湖边的一个小池塘,里边的荷叶碧绿碧绿的,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真是可爱。说到池塘、荷花,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样一幅幅江南美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我便趁机引入课堂内容《池上》。
二、抓住关键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在《池上》的教学中,我运用艺术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让学生在动画中理解诗歌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意思,并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踪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下雪后,在雪地上踩过的脚印就是“踪迹”;有的说飞机从天上飞过,后面会留下一道白烟,这是飞机的“踪迹”;有的说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的黏黏的痕迹,这也是“踪迹”……接着畅想小男孩偷采白莲回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借机又问:“你们有偷偷地背着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吗?偷做成功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生动的画面,是浮萍一道开出的水路,是偷采回来的激动不已,是盎然的诗趣。
三、自主表演,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小儿垂钓》时,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感受到学古诗的乐趣。
(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齐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問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招手是想告诉他什么?能换成摆手或摇手吗?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在表演中,学生将孩子钓鱼的姿势、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细细揣摩,体会到“遥招手”所赋予孩子的机智和助人的品质,感叹作者的炼字之妙。在情境的再现中,把一个天真专注又乐于助人的孩童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从细微之处塑造了孩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1)感受童年之乐。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儿童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你记得哪些呢?搜集一些读一读。
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袁枚 《所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在吟诵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里有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有林中骑牛漫步的悠闲,有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有学种瓜的专注……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童年!天下孩童众生相,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陶醉其中,体会到一种回归童年的快感。
(2)分享童年之乐。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孩子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如果将他们的乐趣转成文字呈现出来,就可以使其在生活中感受乐趣、分享乐趣、回味乐趣!尽管《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儿童的生活写照,但是今天的孩子学起来仍然感到情趣盎然,课堂充满了灵动,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油普教中心咸阳长庆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