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了这么多年书,一直认为诵读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读,课堂45分钟老师能多讲就尽量多讲。然而最近教《诗词五首》使我改变了想法,我发现原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以来我发现学生背诵的速度很慢,一篇课文教了许久,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按时完成背诵任务。那天我教《诗词五首》时就想着放慢速度在诵读方面指导学生,从而让他们尽量在课堂上把这几首诗背诵出来。没想到我随意的一个决定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我教的诗背诵出来,而且不影响教学进度。经过这件事,我开始注重诵读教学,当然刻意调查诵读现状,发现当下的诵读存在以下问题:
  思想不重视。现在一些老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认为在课堂上诵读非常浪费时间,反正考试又不考这个,还不如把诵读的时间拿来做课堂练习,说不定还能无意中练到一题中考题。有些老师偶尔在课堂上安排了诵读这个环节,但大多都是一种形式,要么就是出于划分节奏的需要,要么就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诵读,从而保证在这节课里能全面照顾到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示范性的诵读少。可能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是“睁眼瞎”就会诵读。诵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把一篇文章读好,不但要读出声,还要读出感情。这一点对初中生来说要求有点高,因为他们阅历浅,有些感情他们是体会不到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那种缠绵的感情就连教师都无法彻底体会,这就需要让他们听听示范性诵读。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金匮乏,无法给老师配备相应的教学用具,导致学生没有“耳福”听到精彩的朗读。
  毫无目的地诵读。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来,全班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怎么这么小声?”“大家精神要好点,读出点感情。”很少听到老师指导学生:读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句子是我们应该细细品味的……现在课堂上能听到的琅琅读书声,很多都是出于“读”的需要,这种“读”是漫无边际的。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指导学生诵读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边读、边品、边思
  诵读,不仅要动口出声,更要动脑思考、品味。首先要读,读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作者的用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藉”是什么意思?“满院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簌簌”地流泪是什么样子?“不禁”说明什么呢?其次要品的重点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有什么稀奇?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又如父亲买橘子那段每个动词是如此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每次读来都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最后是思,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会作者的思想,甚至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美好境界。思的过程是体验文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
  二、要有选择的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鉴赏要点确定诵读的内容,切忌从头到尾无选择、无重点地诵读。一节课时间有限,若是篇幅短小的诗文尚有时间进行整篇诵读;稍长点的文本如果全文诵读,则既耗时,又不能进行细致的诵读指导,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合理取舍文本,恰当定位诵读内容,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如此诵读教学才会有的放矢,这是诵读教学的切入点。课外,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精美的诗文。因为要求学生对文本熟能成诵,这文本就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精美(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诗文。既精美又为自己所喜欢,读起来才有乐趣,才有享受的感觉,才能乐此不疲,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推荐时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这样学生才能有选择的余地。
  三、要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已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已之心。这时会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进入诵读的高境界,要善于展开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
  例如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要想想“活着,已经死了”的是什么人呢?是卖国求荣的人,是草菅人命的人,是出卖战友的人,是腐化堕落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的又是什么人呢?是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是勇于献身的人,是刘胡兰、江姐、黄继光、孔繁森……这时候,谁的心头能不升腾起憎与爱的火焰呢?当然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真正体会到“憎与爱”这种感情,这时候就要让学生饱饱“耳福”,来一个示范性的诵读。如果教师的诵读素质高,就可由教师范读。反之,则可以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代劳,听一听录音带里的声音,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诵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诵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坚持不断实践不断革新的过程。如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使学生既会读,又会鉴赏文本的目标,乃当今语文教学需不断思考的问题。回归文本的鉴赏理念呼唤诵读教学,必须以求真务实的姿态走进文本,从而学有所获。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德国是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关于教育实习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对中德两国教育实习阶段的时间、教育内容和评价机制进行比较,得出德国的教育实习对我国的三点启示:我国应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阶段的教育内容、严格实习评价机制。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德国 比较 启示  教师教育实习阶段,即指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生为承担教学公职而做准备和开
摘 要: 本文根据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从授课时间、理论与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初步探索,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为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 非植保专业 《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  农业昆虫学是针对农学、种子等非植保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昆虫学基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必须针对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种种弊端积极进行调整,不仅要改变教学方法,更要积极改变教学的理念,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需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改变传统的课堂角色分配,保障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兴趣培养、教学方法创新等多种途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发挥广播优势争创新闻精品———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节目评析李向明参加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广播节目整体质量比往年有所提高,并出现一些优秀作品,其基本特征是:较好地
摘 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发现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开展兴趣导学、问题导学、质疑问难,带领学生打开创新之门,走进探究的世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兴趣导学 问题导学 质疑问难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 要: 学生应该做到按照要求准确地默写出相关内容。但在实际默写过程中,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错别字,无论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还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甚至是中考。古诗词默写书写错误,不仅影响学生考试成绩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的调查,探究分析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类型,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深入探究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古诗文默写
摘 要: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1957年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尤金·奈达借鉴了转换生成学说,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本文从乔姆斯基的理论出发,讨论二者的紧密联系,揭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转换生成语法 逆转换 动态对等  一、引言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翻译理论研究迎来语言学转向——每一种翻译理论都是以某种语言学
摘 要: 河北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指出,从2018年起,本省升入高中的学生将实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新的制度设计,高考科目只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其中英语可以一年两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高校的招生要求,从另外的六门学科,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中选择三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这个制度设计看,无疑提升了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语文教师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憧憬,
摘 要: 高中语文对于高中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语文知识习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在这个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支撑他们的成绩。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需要语文做铺垫,良好的语文水平能够提高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因此,学好高中语文不仅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而且是为今后的路程打下基础。但传统的死板的教育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教学目标,因此,就需要依赖先进的教学技术辅助,在巧妙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事物,在各行各业中,出现了诸多“互联网 ”,在教育行业中,也有人提出使用“互联网 ”,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想恰当地用好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