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表现并进行分级。结果:0级1例(占2%);I级11例(占21%);II级22例(占42%);III级16例(占29%);IV级3例(占6%)。在MDCT上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髂骨侧,表现为关节面不整、毛糙,关节面下小囊状变,间隙变窄或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分辨出AS不同阶段的骶髂关节的表现,提出早期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体层摄影术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litis 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常见有骶髂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及其邻近关节突、韧带,较早于骶髂关节发病,最终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或畸形。笔者收集53例经临床确诊AS病例的骶髂关节的CT原始检查资料,进行统一标准重建、分析、总结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骶髂关节CT检查且经临床确诊为AS病人53例,其中女5例,男48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9岁。临床主要症状:腰骶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45例,髋部疼痛23例,腰部晨僵47例。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48例,血沉加快44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病程5个月至14年。53例病人的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2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扫描机,病人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骶髂关节上下缘高分辨螺旋扫描,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75mm,重建图像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骨算法,卷积核采用B70s 锐利;窗宽采用1500~2000Hu,窗位采用300~400Hu。图像处理:将重建图像进行3D处理,重建出轴位及曲面重建图像,将所获得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CT医师观察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图像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级,0级:骶髂关节无异常;I级: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但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间隙内可见积气;III级:关节面不规整、中断、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硬化区,关节间隙可变窄、可增宽;IV级: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达到关节完全强直。
2结果
本组病例中:0级1例(占2%),骶髂关节无异常,骨白线清楚连续光滑;I级11例(占21%),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髂骨关节面下硬化,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22例(占42%),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III级16例(占29%),关节面不规整、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IV级3例(占6%),骶髂关节骨性融合,关节间隙消失。
本组病例关节双侧受累48例,占91%;单侧受累5例,占9%;本组病例均示髂骨受累,骶髂关节均受累8例,占15%;关节间隙积气7例,占13%。
3讨论
3.1强直性脊柱炎的多层螺旋CT检查优势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以脊柱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原因不明;青少年男性多发;病变大多始于骶髂关节,上可累计脊柱,脊柱韧带广泛硬化骨化而致骨性强直,治疗控制不佳时,致残率较高。因此,AS的早期诊断尤显重要,但该病的临床早期表现复杂且不典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HLA-B27、血清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不具临床特异性[1、2]。而AS最常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因此骶髂关节的影像检查尤显重要,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具有良好的密度与空间分辨率,尤其是骨算法在骨骼的显示上具有独到优势,对于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显示尤其清晰,能够较早地显示骨性结构的异常改变,如关节面毛糙不整、白线的中断、关节面下硬化及局部小囊变、关节间隙积气、间隙变窄及消失等等,非常有利于影像诊断及临床的分期,能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3.2骶髂关节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紧密,与身体矢状面成角;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传导体重的功能;关节软骨:骶骨侧为较厚的纤维软骨,髂骨侧为较薄的透明软骨;关节囊紧张:紧张由骶髂前、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连结;滑膜主要位于前下部分[3]。
3.3临床分期与CT分期的对应及CT表现
临床按病程分为三期,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级~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皮质中断,白线消失,关节面下可见小囊肿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明显,病变部位常为骶髂关节前下1/3部分;进展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可呈锯齿样或毛刷状,关节面下囊状破坏,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可以变窄(间隙小于2mm);稳定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V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关节面下硬化减低或近于正常骨质。
综上叙述,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反映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时的不同阶段的影像表现,CT扫描可以做出早期诊断;对于不同发病阶段,CT扫描能够做出分级,为临床提供定性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及时诊断及合理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
[2]吴恩慧.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417.
[3]张成龙.强直性脊柱炎100例骶髂关节CT分析[J].河北医药,2003,25(11):841-842.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体层摄影术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litis 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常见有骶髂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及其邻近关节突、韧带,较早于骶髂关节发病,最终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或畸形。笔者收集53例经临床确诊AS病例的骶髂关节的CT原始检查资料,进行统一标准重建、分析、总结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骶髂关节CT检查且经临床确诊为AS病人53例,其中女5例,男48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9岁。临床主要症状:腰骶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45例,髋部疼痛23例,腰部晨僵47例。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48例,血沉加快44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病程5个月至14年。53例病人的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2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扫描机,病人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骶髂关节上下缘高分辨螺旋扫描,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75mm,重建图像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骨算法,卷积核采用B70s 锐利;窗宽采用1500~2000Hu,窗位采用300~400Hu。图像处理:将重建图像进行3D处理,重建出轴位及曲面重建图像,将所获得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CT医师观察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图像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级,0级:骶髂关节无异常;I级: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但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间隙内可见积气;III级:关节面不规整、中断、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硬化区,关节间隙可变窄、可增宽;IV级: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达到关节完全强直。
2结果
本组病例中:0级1例(占2%),骶髂关节无异常,骨白线清楚连续光滑;I级11例(占21%),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髂骨关节面下硬化,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22例(占42%),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III级16例(占29%),关节面不规整、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IV级3例(占6%),骶髂关节骨性融合,关节间隙消失。
本组病例关节双侧受累48例,占91%;单侧受累5例,占9%;本组病例均示髂骨受累,骶髂关节均受累8例,占15%;关节间隙积气7例,占13%。
3讨论
3.1强直性脊柱炎的多层螺旋CT检查优势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以脊柱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原因不明;青少年男性多发;病变大多始于骶髂关节,上可累计脊柱,脊柱韧带广泛硬化骨化而致骨性强直,治疗控制不佳时,致残率较高。因此,AS的早期诊断尤显重要,但该病的临床早期表现复杂且不典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HLA-B27、血清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不具临床特异性[1、2]。而AS最常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因此骶髂关节的影像检查尤显重要,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具有良好的密度与空间分辨率,尤其是骨算法在骨骼的显示上具有独到优势,对于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显示尤其清晰,能够较早地显示骨性结构的异常改变,如关节面毛糙不整、白线的中断、关节面下硬化及局部小囊变、关节间隙积气、间隙变窄及消失等等,非常有利于影像诊断及临床的分期,能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3.2骶髂关节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紧密,与身体矢状面成角;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传导体重的功能;关节软骨:骶骨侧为较厚的纤维软骨,髂骨侧为较薄的透明软骨;关节囊紧张:紧张由骶髂前、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连结;滑膜主要位于前下部分[3]。
3.3临床分期与CT分期的对应及CT表现
临床按病程分为三期,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级~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皮质中断,白线消失,关节面下可见小囊肿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明显,病变部位常为骶髂关节前下1/3部分;进展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可呈锯齿样或毛刷状,关节面下囊状破坏,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可以变窄(间隙小于2mm);稳定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V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关节面下硬化减低或近于正常骨质。
综上叙述,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反映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时的不同阶段的影像表现,CT扫描可以做出早期诊断;对于不同发病阶段,CT扫描能够做出分级,为临床提供定性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及时诊断及合理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
[2]吴恩慧.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417.
[3]张成龙.强直性脊柱炎100例骶髂关节CT分析[J].河北医药,2003,25(11):841-842.